(前情提要:继续来搞一个严肃的话题,咳咳…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种又臭又长的文章= =全文大概3900多字,所以分成两篇来发,另外本文仅代表我2016年8月31日之前的观点,之后嘿嘿…一经发出,概不负责~)
接着上次的话题“结构化思维”提到的一个观点“知识有价”展开来讲,大家一听,嗯?不对,现在不是说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上知识应该是免费的无价的吗?的确,在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完成很多过去想都不能想的事情,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早在PC“板砖”时代,有网友曾这么总结我朝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基本门路: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房事不决问天涯(认真脸)近些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人类社会从“PC”时代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化的信息搜素服务商分工不断走向精细化,而针对垂直领域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工具也开始出现,比如公共知识领域的某乎、科普领域的某壳以及医疗领域的某香园等等,我们也发现,好像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了,而且不管是过去PC时代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好像并没有为这些“知识”直接付出过半毛钱啊,怎么能说知识是有价的呢?
有问题肯定有原因,但是往往真实原因是不符合人的直觉。所以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区别一组概念:“知识”与“信息”。
知识的定义比较宽泛,对知识最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而信息则泛指人类社会传媒的所有的内容,这里也引用著名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提出的对“信息”的经典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仅从定义出发,我们大概就能够看到知识和信息之间主要存在以下两点区别:一是知识强调科学性,即可验证以及正确性,而信息则没有;二是知识强调要为人的主观所接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经过大脑思考并认可“,而信息则仅仅是强调客观存在性,”存在即合理“。
另外,我个人觉得知识还有一点与信息存在巨大区别,即知识应该是有序的,结构化的,而不像信息呈现给我们那样的无序性,通过死记硬背被动式的方式学到的东西那不能叫做知识,我们自己需要用一定的套路来吸收和消化知识,这个套路就是常说的“结构化思维方式”,此处按下不表。
在这个基础上,再回头审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讲的“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严格意义指是“信息”。我通过某度得到的关于“信息与知识的区别”的搜索结果,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我通过某易或者某讯看到的关于某则关于明星离婚案的八卦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我通过某信的订阅号看到的一篇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文章也不是知识,甚至我通过某乎查看关于如何准备面试简历的经验帖也算不上知识…..理论上,知识除了要强调科学性之外,一定是要经人的主观认知处理过的,既要注重输入时的准确性,也要注重输出时的主观性,同时要注重有序性。
(补充:其实生活中经常也将知识和经验混为一谈,其实较起劲来知识和经验不是同一种的东西,其中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科学性,也即可以被证实的,经验有时候可能是有偏差的。或许可以这么说,知识是经验经过反复验证的后的产物,所以做个空洞的总结就是:人生的经验很重要,但不一定是知识。)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