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解释一下关于沉没成本的相关概念,它本是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术语,主要用于项目的投资决策。 指的是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例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因此,沉没成本是决策非相关成本,在项目决策时无需考虑。
当然今天拿出这个沉没成本绝对不是来给大家普及会计知识(很惭愧我的会计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个东西对我们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虽然大家可能对这个词汇还比较陌生,但是沉没成本实际上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它是无用却又“残酷”的。
某一天晚上,你花了50块钱看一场电影,进入电影院看了半小时却发现这个电影剧情拖沓繁琐,索然无味,让人昏昏欲睡,根本不是你所期望的那样,这时的你是应该继续看电影还是直接离开?这是一个很普通很现实的关于如何处理沉没成本的例子,在本例中,50块钱买的电影票实际上就是一种沉没成本,这个成本发生在你看电影之前,不管你这时选择继续观看或者离开,这个钱是花掉回不来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考虑沉没成本是无用的,所以比较理性的结论是应该直接离开,理论如此,但是现实中选择留在影院继续看电影的人却大有人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原先的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人往往是被设定成完全符合理性的经济人,但是现实却绝非如此,现实中的人拥有复杂的个人情感,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我们忽略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的情感成本,实际上我们发现电影索然无味之后可能发生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这个电影虽然很无聊,但是我毕竟为之花费了50大洋,就这么一走了之我岂不是很亏?我总得看完电影来弥补一下。这种心态有点类似于“来都来了”的神逻辑,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花钱去受难”,物质精神双重打击。从这一点来说,沉没成本是残酷的,不仅仅因为其造成的后果,还在于人想要放弃它需要承受巨大的感情负担。
既然上面说到这种沉没成本是无用的,生活中我们做抉择的时候就直接忽略掉了不就行了吗?可是现实哪有这么简单?首先,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这个东西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就上文的例子来说,付出50块钱而得到的电影票大概可以说得上是沉没成本,但是实际上我们是简化了实际问题,实际生活中个人对于沉没成本的归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分辨出哪些是沉没成本那些不是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物质成本和心智成本。
还有是如何衡量这个沉没成本所带来的“效用”,上面的例子实际上是简化了这个衡量过程——我们是以常人的那种效用理论来衡量最终的结果,而实际上电影带来人的体验是主观而且独特的,果真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任何问题的答案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而人们总想着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这本身似乎就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人们对确定性的追求源于本身趋利避害的本性—在人的潜意识里,不确定性就意味着危险。对于沉没成本的思考,大抵如此。文章的结尾也强调一点:似乎正是人类这种对于确定性的不懈追求,使得人类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