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56阅读
  • 4回复

莫做艺术界的“油子”和“混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彭苑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10-3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历代名画记》所载之重要画论,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早已是老声常谈,可我们会突然发现这些曾经烂熟于心的常识,其实更多的时候仅止于对前人既定经验总结的一种被动接受和纸上谈兵地浮浅认知,缺乏身临其境在场的切肤体验。

  站在这一角度上反观国内热闹非凡的艺坛,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的端倪。我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艺术家在远离真正生命状态下的空洞地创作,近亲繁殖、中外繁殖、古今繁殖、师生繁殖、自我繁殖,独独很少看到带着艺术家生命温度的,彰显人格魅力的崭新的艺术创造。特别是作为新生代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更让我感到失望和悲凉。

  一、中西合璧 不伦不类

  “将神秘的东方美学以西方先锋的绘画语言进行现代性转换”,这是很多评论家对目前活跃于艺术市场的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教科书式”褒奖,在艺术家和批评家其乐融融的和谐社会,这种腔调的套词往往既能在“学术”上兼顾国内和国际双向的审美诉求,又能在“学养”上表现艺术家博纳百家之长的深厚底蕴。然而事实上,真正深谙传统美学又饱览西方文化的艺术家凤毛麟角,他们大多是新时代的“杜尚”,对现成品的利用可谓信手拈来,将一知半解的东西方的经典美学和样式挪用、复制、拼合之后,再鼓捣出一层个人风格的表皮,即可偷梁换柱为某某“新表现”、“新当代”、“新主义”等开山立派者,其作品浮夸中透出浅薄,根本打动不了自己,更何况读者。

  二、割裂时代 架空历史

  很多年轻艺术家在汲取师长前辈的艺术经验时,容易慑于权威,被既有的书本知识和艺术思维所绑架而形成僵化的盲目崇拜,从而个人的艺术创作陷入和师长趋同的风格化。尤其是美院毕业的学生,在长期系统的教学灌输中,一味地对前辈顶礼膜拜,自我主观判断能力丧失殆尽。他们推崇齐白石的花草鱼虫,喜欢罗中立的苦难父亲,却武断地将时代因素和历史背景抛诸脑后,不明白民俗入画和巨幅农民在作者所处年代具备何等的拓荒意义,回到当下,如果以21世纪的审美眼光再去重复创作类似这些已远去的经典,一方面脱离了彼时的文化语境,只能是隔鞋搔痒;另一方面又与眼下的现实境遇格格不入,难免空洞乏味,只剩下一具打着“艺术幌子”的躯壳。

  三、无病呻吟 情感匮乏

  如何将个人的艺术语言、生存体验、敏锐思考和当代的社会生活发生关系,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所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总是更能引发读者对于画面之外的情感认可。去边远的地区采风写生,体察民间疾苦自然成了上佳选择。中国画坛颇有一阵沉浸在藏区人物苦涩艰难和少数民族原始生态的多样描绘之中,然而据我所知,很多艺术家压根就没去过这些地方,即便去过,也只是蜻蜓点水般游玩,次在写生,其创作来源大多基于都市人类对于乡野山夫的某种臆想的怜悯或观看网络照片时不自觉发出的零星喟叹,弱势群体作为一个个样本满足艺术家表层且肤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注入极大热情和生命体验的创造性写生。

  如今,在艺术市场老派格局遭遇调整的现状下,各种形式各样的展览层出不穷,有的画家一年个展、群展几十个,展出的大都是雷同的作品,渐渐地,展场成了秀场,几乎无人再去真正关心艺术或被艺术感动。

  基于此,我建议那些心神不定、到处游离的艺术家群体,不妨停下手中的画笔,回到生活中去,用最大的勇气和热情拥抱生命,重新唤醒麻木的神经,去觉察大自然的种种美妙,融解它、消化它,要知道在皓瀚的大自然中,许多生命密码将带给你无数可再创造的空间,但这需要创作灵感和精简、取舍、优化、组合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当代的青年艺术家们无疑比他们的先辈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可能。
离线田鑫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11-19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拥抱生活,哪怕写篇文章也算在创作
离线杨云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11-23
唉……真的没有艺术细胞,那更不用说去哪里寻找艺术源了。
离线龙涛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11-30
用最大的勇气和热情拥抱生命~赞一个~
夹在书中的枫叶已经枯黄,而友谊之花却在我们的心中长久的开放,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8-18
同样的问题,可能发生在文化艺术界的很多方面,而不止是书画界。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