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上次拍摄去泸溪县之前,我自己对辰河高腔是完全没概念。
但这确实一个起源于咋们湘西泸溪县的汉族戏曲剧种,而且也已经申遗成功。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辰河高腔最初在绅士中流行,及后才发展到市、村民阶层。在清末民初间,辰溪、泸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凤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动,均以能请到"双少班"为荣,"双少班"从成立到结束,达四十余年,踏遍了湘西各县,许多偏僻山村及边远苗寨,培养了杨学贵、石玉松、刘喜发、杨仕元、肖连元、唐玉清、姚金榜、江俊卿等艺届名流,真所谓名角汇集,人才济济,是一个倍受群众欢迎的班社,在高腔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被收编为县级剧团。由此看来,辰河高腔是从围鼓到低台再到高台,经过长期的承前启后和不断地锤练创新,独具风风采,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
不过,在那边拍摄也了解到,这样一种文化在传承上也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今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
也有不少人在为这样一个东西努力着,当地的一个老作家,前几天过来了长沙,他联合潇湘电影频道写了一部关于辰河高腔的小说,稿件还在修改中,很期待最后能拍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