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700阅读
  • 12回复

湘西娃们,有没有听过咋们的辰河高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梁梦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5-10-31
        其实在上次拍摄去泸溪县之前,我自己对辰河高腔是完全没概念。
        但这确实一个起源于咋们湘西泸溪县的汉族戏曲剧种,而且也已经申遗成功。2006年5月20日,辰河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辰河高腔这个剧种形成的初期,是以堂会形式在一些私家演唱,辰溪最早的围鼓堂是"桂和堂"成立于清代咸丰年间,后来又成立了"积庆堂"、"协和堂"、"佳和堂"、"少和堂"等等,高腔就是在这种堂会形式下,不断研讨、实践,改造而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的剧种,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山花。辰河高腔最初在绅士中流行,及后才发展到市、村民阶层。在清末民初间,辰溪、泸溪、沅陵、浦市以及乾州、花坦、凤凰等地,凡重大演出活动,均以能请到"双少班"为荣,"双少班"从成立到结束,达四十余年,踏遍了湘西各县,许多偏僻山村及边远苗寨,培养了杨学贵、石玉松、刘喜发、杨仕元、肖连元、唐玉清、姚金榜、江俊卿等艺届名流,真所谓名角汇集,人才济济,是一个倍受群众欢迎的班社,在高腔发展史上谱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被收编为县级剧团。由此看来,辰河高腔是从围鼓到低台再到高台,经过长期的承前启后和不断地锤练创新,独具风风采,广泛流传的地方剧种。
不过,在那边拍摄也了解到,这样一种文化在传承上也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今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
        也有不少人在为这样一个东西努力着,当地的一个老作家,前几天过来了长沙,他联合潇湘电影频道写了一部关于辰河高腔的小说,稿件还在修改中,很期待最后能拍成电影。
离线龙书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5-11-26
觉得现在湘西一些很传统的东西都快失传了。希望我们独特的,优秀的文化能传承下去
未经本人同意,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离线龙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5-11-27
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博大精深的。
离线彭秀明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5-11-27
真没有听过耶
离线周婷婷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11-30
现在开始学会慢慢欣赏戏曲了
离线吴伟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5-11-30
算了,我路过的。
离线龙涛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5-11-30
没听过哦~现在好多传统的好东西都很难再见到了~
夹在书中的枫叶已经枯黄,而友谊之花却在我们的心中长久的开放,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离线陈小凤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5-12-31
没听过哦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离线彭丽琴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5-12-31
确实不太清楚
离线张吉君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5-12-31
并没有听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