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跟林奕华缘分不浅,每年都会看一部他的剧,大一贾宝玉,大二梁祝的继承者们,大三恨嫁家族。28号刚去琴台大剧院看了恨嫁家族,虽然买的是三楼的学生票,但是演员的感情和整个剧的内容还是很好地传达到了,这成为我在现场看了那么多中外话剧以来第二喜欢的剧。
恨嫁家族相比于我之前看的林奕华的两部剧,感觉故事脉络都更加清晰,而且现实。
首先这个话剧的名字就很有味道,恨嫁家族,英文翻译为I hate therefore I marry。可是中文名中的恨,并不是我们常常说的那个恨,。“恨嫁”是广东话,以“恨”来代表强烈的渴望,“恨嫁”作为俚语,暗示的是渴望结婚的女性连可以连对象都没有。可是剧就讲述了一个从破碎家庭中长大的女儿结婚的故事。这个家有四个女儿,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性格缺陷,都恨自己。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着三个妹妹的大姐可可要结婚了,在老宅的婚礼上却遇上大雨,婚礼延迟。而在老宅古堡,一个富有家族不为人知的辛酸开始慢慢展现在观众面前:父亲与母亲在大学舞会上相识相爱。父亲出身有钱人家,奶奶起先不同意父母结婚,最后母亲已经怀孕了,没办法,才同意结婚,但父亲必须去国外读书。父亲在情感上并非坚定之人,母亲又一连生了四位千金,奶奶没有抱到孙子很不满意,最终,父亲抛弃妻女,只留下一笔钱和一座古堡。母亲无法面对现状,开始装疯,可是久而久之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疯了。管家阿姨像母亲一样,将这四个问题女儿拉扯大。大姐早当家,是个女强人,自我逼迫,外表冷漠,内心寂寞。渴望爱却不懂怎么去爱。二妹行为放荡,是所有人眼中的荡妇,但是却深深爱着大姐的前任。大姐和二妹一个是在内心中逃避,一个是在行为上逃避。三妹被漠视被当做透明,把自己埋进书本里,不与外界交流,也从不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四妹假装天真快乐,但是却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吉他手,付出了很多却从未得到回报,其实并不幸福。所有人都在逃避,所有人都恨所有人。
最心疼的是大姐,她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时时刻刻武装着自己,看上去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能扛下来,但是比谁寂寞。大学一次化妆舞会认识了前任,但是由于在家族还没有站稳根基,不敢跟家里人坦白,在得知前任将两人关系告诉父亲后非常生气,和前任分了手。后来遇上了现在的结婚对象,想爱却不敢爱,于是对婚约者说,除了爱,我都能给你。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她哭得撕心裂肺,抱着管家阿姨说,对不起我不是男人。其实这才是她心中最大的心结。她觉得如果自己是男人,父亲就不会抛弃母亲,如果是男人,自己就能更好地扛起这个家。其实,她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在还没来得及和自己的和解时,就匆匆地步入了下一阶段。她还没来得及从妈妈疯掉的事实中缓过神,就已经要学会用强撑的骄矜维护自己家族的体面。她还没能获得自己在这个豪门中的一席之地,就要帮自己的凤凰男男朋友维护他脆弱的尊严。她还没能学会成为一个好的当权者,就要应付自己女性身份带来的男下属的不服从和性幻想。她还没有说服自己相信婚姻,就要走入一场合约婚姻了。有一段,她和前男友互诉往事,前男友走后,一个人在台上一句话不说,只是用肢体表达着她的痛苦,她的懊悔,她的疯狂,她的窒息,那一段我只能无言地流泪。这个女人太会用坚强的外壳伪装自己,谁知道她内心到底有多么细腻多么渴望被爱。
三妹虽然是透明的,但是我却一眼注意到了她,这也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她喜欢看书,喜欢把每本书最喜欢的一页撕下来,装作是自己写的文字。喜欢写匿名情书寄给自己,在姐姐妹妹们面前找找存在感。她的整个花季的记忆只有读书和高考,在管家阿姨和大姐吵架后,默默吃下没有放盐的宽面。她看着别人精彩的故事,过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她说,我瞧不起她们被迷惑,又羡慕她们可以粉身碎骨。其实,她只是很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罢了。婚礼上被邀请来的中提琴手,让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类,都是最不起眼的人,都是没办法当主角的人,可是中提琴手却有争取过一次主角的角色,她心动了,她让他带她走,愿她幸福。
林奕华的这出剧表达了太多情感。单纯的,复杂的、隐忍的、爆发的、救赎的、毁灭的,杂糅在一起,令每个人都那么不堪。在舞台中央,安静地坐下、畅快地宣泄、愤怒地质问、解脱地相拥。
其实,他的这部剧也是在拷问我们与自我的相处关系。像剧里的一句台词说的,最难和自己和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只有自己愿意努力和自己和解,才能放开过去的束缚,走向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