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娅,谢谢你真挚的感情吐露。
我想,客套、虚夸、敷衍、太浮于表面……所有这些东西,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时难免要逢场作戏,很偶尔地用一用。取决于你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环境。
但就如彭先生所说,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以诚待人”永远应是做人的第一原则。这个是不会变的。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只懂虚伪,只做表面的人打交道。
但是,对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场合下,应当用不一样的沟通方式,才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沟通效果。有时我们需要用一些技巧。国家与国家之间处理外交事务,有一个词叫做“外交伎俩”,企业则经常会做公关活动。这些可能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迷惑的是,有时我们会把“客套,虚伪,表面化”和“恰当得体的沟通技巧”相混淆,辨别不清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我来举一个例子。
你们经常会看到,彭先生在给我们批评和建议的时候,他总是先给予我们肯定,然后再提出他的意见或建议。“小马,这个计划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在某某处再……一点,我想可能就更完美了”。
他用这样的句子给我意见/建议的时候,我能够欣然接受。因为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又能够看清其中的不足,从而去改进它。
反过来,如果彭先生开门见山就说,“小马,这个计划……处做得太不好了,一定得改过来”。则很可能我的工作热情会下降一些,从而导致接下来的工作效率也下降。
所以说,“恰当得体的沟通技巧”与“客套,虚伪,表面化”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在家庭成员之间,这些我们会用得相对少一些。但是,有一些细小的方面我们会时常用到。
譬如说,谢杰在网站的《文学天地》发表了一篇文章,写得好与不好,这个也许很难得出结论。不管怎样,作为版主的杨久凤/郑志龙读了之后,她/他可能会给出一篇很详尽的回复,因为她/他在谢杰所谈论的话题中找到了共鸣;但也许久凤/志龙对谢杰写的事物根本就不了解,没有办法给出什么具体的回复,则她/他很可能就会简单地回一句话,“谢杰,谢谢你的原创作品,继续加油!”。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发生的是后一种情况,我想那不能叫做“客套,虚伪,表面化”。实实在在地,久凤/志龙就是想给谢杰一个简单的感谢和鼓励。
也譬如我们的彭丽明婆婆经常去秧歌队跳舞。对于秧歌这种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我们年轻人很可能不懂得欣赏,也不知道她们跳得好还是不好。但当我和余玲香知道她和她的队友要在迁陵镇的新春文娱汇演上表演时,我们就走去看一看,表示一种鼓励和关心。丽明婆婆当然知道,我们年轻人不会对扭秧歌有多高的兴趣,我们只是去给她打打气,所以她就很开心。
也或者你交了一个男朋友。有一天他代表班级或者代表学院去打一场篮球比赛,但是你并不懂得欣赏篮球。可是你静静地坐在旁边看自己的书,等他半场休息的时候,给他递一口水喝。
实则你并不是去看篮球的。你的朋友他们打得好与不好,他也并不指望你能看懂,他甚至都不在乎你看与不看,他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去。如果他一个学期打了20场篮球,你1场也没有去看过,我想很可能他会觉得你对他缺乏关爱,很可能你们要面临的结局是分手。
也或者说,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几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地在一块田地里耕种出粮食来养活家人,甚至还供我们兄弟三人读了大学。作为一个从懂事以来就进了学校,之后就进入城市谋生的人,我并不懂得耕田种地。但是如果说我对于父亲的所用的农具很陌生,对于父亲所耕植的那片土地很陌生,我想那我一定是个不孝子。因为或多或少,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我小的时候,在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我会时常去有机会看到父亲在田地里劳作。譬如说给父亲送饭,或者送一样东西,诸如此类。
所以说,有些很简单的,很小的,看似也许“表面”的东西,实际上并不“表面”,而是蕴含着关爱在其中。
话说回来,在我们素兰基金会这个家庭里,同样也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成员对这个家庭的关爱。如果发自内心地去爱一样东西或爱一个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会自发地去做,不会需要人来督促我们。如同你们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
[ 此贴被杨秀春在2009-07-26 14: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