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的思考
今天下午刚考完热学,科学与社会新生研讨课接踵而来,热学考的感觉比较满意,不过听到还要上研讨课心情就差了点,下周四我还得考电磁学,心里还想着赶快回去复习,觉得又耽误时间了,但想归想,课还是得上,等了40分钟,人也来齐了,一如既往地听同学作报告。
今天这次课也是最后一次预报告了,下次上课就是最后的报告与答辩。上了这么多课,心里也不得不佩服导师“丁老怪”的严谨与负责,不愧是科大有名的好老师。不过我这次要说的是他最后下课时跟我们说的,让我不得不再次思考大学这个词了。
快下课时,他跟我们说了一段话,他从一个科大教授的微信说起,科大有个教授在微信上发表一句话说“现在的学生纯粹是做题的机器”,当然我们也都懂,他说的学生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科大的学生。丁老怪表示很赞同,也附和了一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从一年级(大一)抓起”。接着他就说了,通过这门不算很正式的课,他想告诉我们大学,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主见,不是像高中一样刷题。他说现在发现科大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刷题,然后考试时去套自己刷过的题目的模板,然后考个好点的成绩。他说这从某种程度上说你们的大学是失败的,他也教二年级三年级,而且很有名,有名就在于出的题目很怪,170来分的卷子,一个班里最高的也就大概三四十分,因为考的基本不是书上的,甚至基本不是学过的。他考试前也都会提醒大家——要有自己的思维与方法,题目考的你没学,但处理思维和学过的某些知识类似,自己去想。他也跟我们说道,每隔一定时间他会召集全班同学开座谈会,谈谈学习中的问题与教学中的问题,结果令他很失望,八九成学生反映的是老师上课总在讲原理,不讲做题方法,考试考的太难题目根本不会做。他说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一个矛盾——老师认为上课时跟你讲了详细的原理,你就应该会做题。而学生认为你上课总在讲原理,讲书上现成的概念,不讲做题方法,考试我怎么会做。他对此觉得很失望。然后他跟我们举例子,说每次科大有校友返校,他都会去询问他们的情况,结果他发现,返校时的成就与当年的GPA无很大关系,GPA很高的成就很小甚至做的很烂的人比比皆是,这些问题那些返校的校友也深有体会。所以,他真心希望能通过这门短暂的课来告诉我们,大学,自己的思维很重要,刷题对以后的自己没什么用处。但他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GPA与出国直接相关,科大考试也很难。这点让他也有点头疼,但他还是希望我们从大一开始,要训练自己的思维,要有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做一个只会做题的机器,科学要的不是机器。
听完他说的话,班里有些人还是觉得若无其事,不过我也发现,很多人沉思了片刻。想到自己之前还在想着刷题,这是大学吗?
虽然有着困惑,但我还是无法摆脱刷题的命运,即使不追求刷到第一,但为了让自己满意题目还是得刷,可我该如何从刷题与培养自己的思维间去权衡?感觉好困难,各位同学,师兄师姐们有过类似的问题吗?你们又如何解决呢?真正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