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279阅读
  • 4回复

看民国才人的一些照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谢杰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5-31
— 本帖被 杨久凤 设置为精华(2009-06-01) —
    一直是想看一些有关民国时期的人的书的,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我早就在图书馆里见过那些书了,也曾记过它们的位置,只是它们都不能借出图书馆,外借的我又能没找到,而我亦很少老老实实地呆在图书馆里学习的,于是就一直拖到现在。
      民国的那些大师们似乎是以文科见长的,如某某某。。。但我是没有资格来评论大师们的,虽然我一直很手痒。那我就对他们的相片来发挥了。
      或许因为我自己没多少机会把握相机,就觉得摄影是个挺神秘的行当了。由于现在国人旅游大多是拿着相机看世界的,我也是这样(倘若我有相机的话。)因为没有多少的艺术熏陶,总觉得同学拍的一些照片绝大多数是不怎么好看的。(我想他们也是没被艺术熏陶过的。)另一个原因恐怕要归咎于现在的相机像书太高,拍出来的照片又太过于真实,而真实的世界也就仅此而已,一样是水土,一样的是天是地,一样的是人,确实是没什么看头的。
      我总以为有些事物是不宜过于清楚的,还是稍微“模糊”一点的为好,就比如照片了。你若把一个人额头上的皱纹或条条青经都拍的清清楚楚,那就好像不是在拍照,而是在写实了。一顿乱拍不好,看的多了的话是会让人反胃的。
      在民国时候,相机技术粗糙是当然的,因此拍出的照片也不可能是真真切切的了。就我扛看过的那些人的照片,他们似乎是没有太多的POSE来显摆,估计是因为他们创造不出新的造型来吧。他们只喜欢端端正正地站着,或严谨,或微笑,就等着让你照一张半身或全身像了。
      这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想着。
      他们的照片上面大多是一人呢,或者两人,特殊一点的就属留学时的合影了,但那大概也就七八个吧!一点也不像现在,每次班里有活动绝对是要照全家福的,二三十张脸都挤在一张相片里头,也许有的连个头都没见着,就更别提能看出每个人脸上有的表情了。他们大多数像是在表情僵化的一瞬间被偷拍到一样(说的十我。)因为人太多了,是没法协调的。
      而那些古老的照片却恰恰解决了这亦问题。他们的照片拍的粗糙,再印刷到书上来就更模糊了,但还是能看到一些共性的:他们都是 黑白照片!他们也都挺有精神的!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气,是大师们的精神的体现了。笑的自信但从不放肆,他们是很有涵养的。
      这是儒者的气质?文人的气质?反正是大师的气质!由于技术的限制,那些照片的背景是看不清的但这反而能让我们看清大师们的面部表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看着他们的照片,我想说:他们都是真正的人。
      看这本书的唯一收获就是:我看到了钱钟书的照片。天哪,以前我就看过那张照片的,但我竟一直以为那是吴宓。呵呵,谁叫他们是师徒呢,怪不得我的!

        下边是我的辅导员的博客: yijidui.blog.sohu.com  有兴趣更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看他是怎么管我们的.
        同时附上我的最新E-mail    ******@****.com
     
[ 此贴被谢杰在2011-08-07 10:33重新编辑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离线谢杰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5-31
那个“今天”不是真的今天,是好几天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离线蔡家莲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5-31
谢杰,你以前总说自己不怎么会写东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你的文字很不错啊!其实写点东西没什么难的,只要说真心话,用真情就可以了!
同时,给你个小小的建议,上传文章之前先检查一下错别字,然后预览一下排版的效果(其实这个我也做得不是很好)。
呵呵……再接再厉啊!
离线杨久凤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6-01
我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就经常看到民国的东西,还有他们表示天气的特别用语。
离线彭灵华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6-07
      谢杰,写的不错,很有自己见解
坚持不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