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两条河的故事》,是我们的老朋友秦梅女士这个月为我们推荐的两篇文章之一。请大家欣赏。
读了下面这个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
从青春期开始,故事的女主人公就一直和总是批判一切的父亲进行着斗争。等到上了大学,她希望和父亲能够有某种程度的和解,能够开始一段新的关系。她期待着父亲能开车送自己去学校,因为这是两个人可以单独相处几个小时的机会。
没有想到,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却成了一场“灾难”:她的父亲总是在埋怨路边丑陋的、满是垃圾的小河。而她却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垃圾,相反,看到的是一条没有受到污染,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溪。父亲的坚持埋怨,使她找不到任何方式能够回应她的父亲,最后只得沉默,结果,整个“旅途”就是父女俩各自看着自己的车窗外,互不理睬。
后来,她独自一人重游故地,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路两边各有一条河。“这一次我成了司机”,她十分伤感地事后对人说,“从驾驶员位置上看到的小河,正如我父亲所描述过的那样丑陋而被污染!”但是,当她学会从父亲的窗口看世界的时候,已经晚了,她的父亲早就去世了。
这个故事来自美国作家欧文•雅洛姆的一本最新著作。他介绍,故事的这位女主人公曾经是他的一个病人,是她告诉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欧文•雅洛姆说,“我一直记着这个故事,而且许多次我会以它来提醒自己和我的学生:从其他人的窗口看,努力从你的病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在欧文•雅洛姆看来,“从其他人的窗口看”,就是要能够从对方的观点去看这个世界,要能够了解其他人的感受。然而,正如欧文•雅洛姆所说,“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是极其困难的”。为什么会极其困难呢?因为,“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是的,我们很容易陷在“自己的窗口”里!遇见一件事,我们往往习惯于凭以往的经验先跳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当你来到一家新装修的住房,发现主人在便器上花费了十几万,但大冷天客人来了也不愿开空调。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有的人可能会想:“舍得装修,却舍不得让我们享受空调,太吝啬了!”然而,真的是主人吝啬吗?原来,主人的孩子正患哮喘,不让你们享受空调实在是无奈之举。
由此也进一步明白:老生常谈的“沟通”两字,实践起来之所以那么难,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不会从其他人的窗口看”,我们不善于在倾听别人观点的时候首先将自己“清空”,我们还没有这个习惯!
本文开头故事中的主人公,如果她未能再故地重游,她可能永远认为自己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