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会主持人:梁思民
月会主题:
如何认识早点、晚点、准点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经常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事与别人的事。然而就在这方面,我们对时间的认识至关重要。当我们需要做好一份课业,完成一次集合,进行一次演讲,实现一场表演的时候,自己到底应该是早点,准点还是晚点呢?同时,在我们与他人约定好时间后,偶尔会出现人们未到地点却谎报已到的情况。晚点到会出现比如和他人打电话时,当事人还没出发却说已经在路上了的谎言。
注意事项:
① 发言须紧扣主题 ;
② 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
③ 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
④ 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
⑤ 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
⑥ 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
⑦ 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
⑧ 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 11号、宋体、黑色 ;
⑨ 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
⑩ 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
龙颖桂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我认为“如何认识早点、准点、晚点”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能早点是最好的。
因为当你与他人约定见面时,早到可以体现你对他人的尊重,也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当你乘车时,早到可以避免汽车提前出发自己准点到达而坐不上车的情况发生。当然早点也有弊端,它可能会使你做一件事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相对于早点而言,准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点了,但准点时间太过紧凑,如果发生特殊情况就没有时间去处理。晚点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自然是最少的,但事情往往都不能完美的解决。
权衡利弊,我个人认为早点是最好的,早点虽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应对突发情况,让事情完美的完成。每件事情都有利弊,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这是我个人对早点、准点、晚点的看法。
王圆
对于这个话题来说,我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此可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若你和长辈们或领导约定一个时间见面,早点到会对见面滴周围环境提前熟悉,这有助于缓解和领导们见面的紧张感;但你晚点或和长辈们领导一个时间点来,这不是很礼貌的行为,且你自己都可能感到些许尴尬; 而如果你和好友们会面,我认为早点晚点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早点到的可以先等会朋友,晚点到的可以和朋友们说一声就可以了,晚一点也并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我感觉一般朋友们都不会太在乎这个,可能就是打趣一会就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谢谢大家的观看
张程熙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早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提前完成一次作业,提前完成自己的工作,提前到达与别人约定好的地点时……每一次的早点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这种态度和处事方式忘忘让我们能更好的处理好事情,更从容不迫。
准点,是守时、尊重他人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准点是一个基本的礼貌。准点的人也往往给人一种可靠、值得信赖的印象。它让生活更有序和高效。
晚点,往往带给我们很多不便。偶尔晚点当然是正常的,但经常晚点便容易给人留下不可靠的不良印象。当然,晚点也给生活增添一点色彩,它让我们适应变化,激发我们在突发情况下的做事能力。
总的来说,早点,准点,晚点都对我们生活有不同的帮助,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都值得去珍惜。
陆志威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啊!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约会的早点准点与晚点,对于我来说吧,这都没啥可犹豫的,我一向是坚定不移地选择准点带几分钟提前量。因为我约会什么都基本都是先吃饭,无论是等人过号重新排队还是等人上菜对我都是非常折磨的,我自己也可以说是大部分情况下不迟到,经常早到排号,为了口吃的不容易啊。迟到的话,提前说明原因也是没问题的,月会主题里提到的那种谎报已到或者半天联系不上然后突然告诉你要迟到的,只能说以后没事不要来往了(*Ӧ)σ,人生有梦各自精彩吧拜拜。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了,祝福大家以后都不会碰到鸽子精!
易海娇
早点晚点准点?
各位家人们晚上好呀~
先回答一下本月的主题——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强调准时的人,与人有约,我会要求自己准点,甚至早点。不过,看到这个月会主题的第一眼,我脑子里浮现的是另一个问题,我们完成每件阶段人生大事的步调需要和社会普遍期待的保持一致吗?就好像20来岁大学毕业,30岁之前要结婚生子,成为一个“准时”的人?我最近这两年多了一些这方面的焦虑,同龄人里有已经结婚抱娃的,也有研究生没有毕业没工作的,没对象也没事业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快了还是慢了?有机会的话也很好奇,大家对这个话题怎么看?好滴,我的发言结束啦~
肖媛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常常需要在完成个人事务与他人事务之间找到平衡,而时间的管理便成为了这其中的关键。对我而言,我总是倾向于选择“早点”,因为这样能给予我更多的缓冲空间和准备时间,让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然而,现实往往因为各种琐事的耽搁,或是我那难以抗拒的拖延症,使得“早点”的初衷屡屡化为“晚点”。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到“早点”,不仅需要良好的时间规划,更需要自我约束和执行力。同时,我也认识到,无论是早点、准点还是晚点,关键在于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守时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他人的一种承诺和尊重。因此,我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努力克服拖延,更加珍视时间,无论是对于自己的事还是他人的事,都力求做到“准点”,甚至“早点”,让时间成为我生活中的朋友,而非敌人。
田露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小惭愧,因为我有时候跟朋友出去玩会踩点或者晚几分钟到,有时候是因为路上通勤耽误,有时候是因为收拾东西耽搁了。之后觉得,出门晚了之后又要匆匆忙忙地赶路,不仅很可能迟到也会让自己很疲惫,所以现在跟朋友出门我都提前订好闹钟,在算上10分钟额外耽搁时间,这样就保证不会迟到影响和朋友约会了。我觉得迟到终归是不好的,撒谎也不行,如果已经迟到了可以跟朋友诚心道歉,解释缘由,而不是谎称“已到”,这样长久会影响两个人的关系。而对于“考试”之类比较正式的事情,我觉得绝对要早到。总而言之,时间观念是要记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可以对每件事情分等级,有的可以踩点到,有的就必须早点到,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和他人都很负责的做法。
潘慧灵
亲爱的素兰的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看到关于这次月会的主题《如何认识早点、晚点、准点》,这对我来说是件比较新奇而独特的主题论述吧。
像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比如你要坐高铁,或者早起上学。我更倾向于早点,提早收拾,提早起床,给自己预留空余时间,因为我不太喜欢,特别着急会容易丢三落四的。就比如我上学的时候,我会预估走到学校要多长时间,要几点钟起床,洗漱预留多久。定几个闹钟给自己几分钟赖床时间。最后达到了早点的目的。这会让人很有成就和掌控感。
晚点的话,有种懒癌患者的感觉,比如收拾家务之类的,或者有些不是很着急的东西。困于人类懒因素的作用。我就很想偷懒,告诉自己晚点没事儿,晚点吧,晚点吧。
准点的话更倾向于大学的那些功课作业,或者处在重要与不重要之间的那些事情,准点完成就可以了。至于与好朋友们相邀出去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相熟了就不客气了,我与我朋友之间总是很少有准点的情况,基本上都会晚点。
我们在生活中把控一个度为早点,晚点和准点的事划分界限。我们不是机器人,我们拥有灵活可调控的界限,计划只是计划,谁知道哪个意外就给你打乱了呢?最重要的还是当下生活吧。希望我的认知对你们能有一些帮助。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素兰家人们的倾听,祝愿各位生活愉快!
吴拉拉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晚上好!以下是我关于这次月会主题的看法。我认为可以早点、可以准点,不能晚点。
在生活中的社交活动中,早点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这次约定的重视及负责。我每次和好朋友约定好去玩,一般都会提前就准备好,然后在约定的时间点之前到达,这样行程也不会被耽误。
准点就是刚好到达约定点,恰如其分地履行了约定。然而晚点,会让约定人一直等,耽误了时间,也是一种不尊重和不重视。不论在任何场合,我都认为晚点不可取。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比较讨厌别人晚点来,我认为改什么时间到就什么时间到。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伍双
尊敬的彭先生,亲爱的素兰家人们:
晚上好!
在时间管理的实践者中,我是一个倾向于早点行动的人。无论是参加工作会议,还是与朋友聚会,我总是习惯性地提前到达,这份早早的习惯,源自于对时间的敬畏与对计划的尊重。早点到达,不仅为我提供了缓冲时间,以应对突发状况,更给予我一段宝贵的独处时光,用以调整状态,确保以最佳面貌迎接即将开始的活动。
然而,尽管有着早早的习惯,我也有过想要精准踩点,却最终失败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计划着在一场重要事情的开始时间精准出现,以展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我精确计算了从家到会议室的时间,甚至连红绿灯等待的时间都考虑在内。但事与愿违,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拥堵彻底打乱了我的计划。当我匆匆忙忙赶到会议室时,会议已经开始,我的“准点”计划以失败告终。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尽管提前计划与准备是时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活中总有不可预测的因素。过分追求“准点”,有时反而会因为突发状况而适得其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杨玺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以下是我的分享。
我认为对于早点,准点,晚点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既然是一种观念,那么必定有从形成到实践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显的一个过程。
对我而言,最早接触早点,准点,晚点这种时间观念是在小学。那个时候特别怕老师,所以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床,生怕自己因为迟到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单独沟通”。对我而言,早点意味着可以早早到学校和同学玩,准点意味着刚到教室就要交作业坐到位子上早读了,至于晚点,那就是要在全班的注视下,被老师询问为什么迟到,然后红着脸忍着泪说半天,再低头走进教室,那个时候时间观念还不是很强,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到了再长大一点,有一次妈妈提到了无论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准备,去什么地方都要提前半小时出发,她当时还举了万一路上堵车,下大雨这样的例子,我在脑海里脑补了一个踩点出发但却因为路上堵车而错过重要面试的青年,明明有实力但却不战而败,在为这个可怜的青年人惋惜的同时,也告诫我自己不要犯这种错误。还有一次,在四年级的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手表,是指针样式的,一方面是为了让我认表,另一方面就是于无形间培养时间观念。比如我会在吃完饭后掐表,计算从食堂走到教室的时间,等到下次在食堂附近举办活动,我就可以主动的控制“早点,准点,晚点”,在我出发前喝个水,交个作业,将时间最大程度高效利用。
在与别人的社交当中,早点,准点,晚点这种时间观念也十分重要。和别人一起出去玩,我更喜欢早点,这样我就可以不用害怕路上的突发情况让我焦头烂额,也不用担心因让对方等很久而感到歉意,同时,如果我提前到达场地,我还可以欣赏周围的风景,幻想着和朋友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期待着她见到我时会有什么样的表情,构思这美妙的一天,想到这些,空气都是甜的。如果不小心晚点,我会提前和朋友说明情况并真诚的想她道歉,对方也一定会理解的。
我们如果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早点,准点,晚点,那么每一种情况都是合理的,放慢生活的节奏,在和朋友聚会前的早点便是想见朋友的欣喜,这种状态会持续到朋友来;准点便是我们心有灵犀,一来便看见了彼此;晚点才到,又何尝知道对方在等待自己时的那份喜悦。当然啦,如果是比较正式的活动,比如面试,开会,还是建议要早点或者准点哦,毕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嘛。
彭英灿
我对早准晚的时间认识是从作业(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能理解的)开始的。
首先是晚点
在学校,大家或多或少都体会过,在教室火急火燎赶写第二天作业的情况(甚至来不及就抄同学作业了,hhh,现在想来那是真的奋笔疾书),在校外就是周末作业了,不过我想,另我记忆最深刻的还得是那本寒暑假作业。每次都是在开学前几天,甚至最后一个晚上,唰唰唰,唰唰唰写完的,那叫一个思如泉涌,下笔有神😤,那时候,在这样情况下开始慢慢意识到,平常该做的就要把他做了,不要让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去,不过拖延倒是人的通病,否则现在怎么会有ddl这件事情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然后是准点
对于准点的认识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由于时间已经久远,只记得老师当时给我们介绍手表,讲瑞士德国啥的手表精细,做工优良,让我们猜为什么他们能做的这么好——当然大家说了啥我都忘记了,只记得老师说,那里的人很看重时间,见面,会议从不迟到,视时间为生命,还举了鲁迅先生的话“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我也是从那时候起,有了准点的意识。
最后是早点
早点这件事最深刻的感受是从父母身上得来的,在年幼时,父母在家里务农,生活状态就像书里描写的那样,披星戴月,早起贪黑的。还记得那时候从村里面要到吉首去卖菜,父亲在三四点钟就会起床,把菜装车和村里人一起去吉首了,还是小屁孩的我精神好被吵醒了就闹着一起去,一路上看着还没褪去的夜色星空,对早点有了懵懂的认识。
还有一件事(成龙,还有一件事,老爹音)——有一次因为和同学玩耍,即使预留了一小时的时间赶火车缺依然没赶上(为此无座25h,孩子要碎了),这事情我记了很久,现在出行啥的,时间绝对留的够够的,以防意外发生。
不知道大家看了有啥感受,我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oᴗo⌯
李仁杰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早点,准点,与晚点这三种对于时间的态度来说,我个人更加偏向于早点,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对待时间的,就比如说在我本科上学期间,我基本上都会提前10到20分钟到教室,如果约好8点开会,我可能7点半就会到会议室等待。我的早点,为的是不急,为的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有时间去做出调整,并且有这种早点的意识在,也可以很好的避免拖延症,早点到,可以提前熟悉环境,并且让他人觉得你很重视这件事,早点做,可以给自己留下充足的修改时间。我感觉我早点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我不想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如果重要事情还没做完,而去干别的事情,我不会全心全意投入别的事情,而是会对拖着的事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会想到万一做不完的后果,所以我还是更加喜欢早点。
龚琪
各位家人大家晚上好,关于如何认识早点、准点和晚点。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感想,对于我这个“拖延症晚期”(含夸张成分),关于这个问题我脑海中萌发的第一个词是时间观念。
过去自己会提前做好计划早早完成,但越长大发现自己越拖延,经常也会赶着deadline,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早点”完成该完成的事情,只能在deadline之前完成。对我来说,“早点”是计划中理想时间,不含现实中各种突发情况的,而“准点”是在deadline之前的完成情况,在各种情况之下,相信大家都会避免“晚点”的情况。
我也认为对于早点准点,晚点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时间观念,提前做好规划,这样才能准点进一步达到早点,而非到晚点。就好比和朋友约好,不管朋友那边准点还是晚点,我认为自己最少要做到准点,所以每一次会在自己最晚出门的时间之前,留10分钟或者5分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现在要出去了,所以好在每一次都能够早一点到。
杨雨欣
素兰家人们:
晚上好!
一说到这个,感觉我就想往早点和准点靠,总感觉早点或者准点会好些。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早点、准点和晚点的度确实是靠自己来把握的。
我感觉早点是积极的态度。特别是面对作业或者啥任务时,早点开始准备,不仅能让我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完善,还能减缓交作业的压力。还有外出赶车赶高铁,早点到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有时间调整更好地乘车,在学校上课或者是开会也是提前到也可以熟悉环境,避免因突发情况而手忙脚乱。早点行动也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视和负责,给他人留下可靠的印象。
感觉准点就是守时的表现,也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以我个人而言,我比较急性子,我等人等太久会爆炸、会烦躁,所以我一般在与他人约定时间后,我一定会准点或早点到达,不让别人等太久,这样有利于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作业和任务来说,自己准点完成,不仅能体现我们的自律,还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如开会等,准点能确保活动按计划进行,不耽误其他人的时间。
我们普遍认为晚点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在作业任务,晚点交可能会导致扣分等惩罚,还会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在集合、演讲和表演等活动时,晚点可能会打乱整个流程,影响他人的体验。还有在和别人约定好后,没准时到。这些都是不诚信的行为,会破坏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但是有时候来讲晚点也并非完全不行。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做出重大决定时,晚点可以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考虑各种因素,避免草率决定。但这种晚点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讲,我感觉在生活中应该努力做到准点,尽可能早点,避免无意义的晚点和不诚信的行为。
向鹏
各位素兰家人们:
大家好呀,我来分享一下我对早点、晚点、准点这一主题的感悟。早点晚点和准点这三个概念一般都是从工作学习上延伸出来的,而工作学习方面又是我们应当尽心尽力的,相信大家在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时通常都是选择提前早一点去做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慌乱情绪,也能消除部分事先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把事情提前一点的,不然总感觉心里刺挠,尤其是在某件事情被淡忘后突然又被机缘巧合想起,那样的窘境算是逼得我宁可早些时间受些劳苦,把一些事情做妥善,再寻清闲了,但即便如此,到了时间盘查的时候,一些做好的事情也并不尽如人意。
至于有些事情,我可能不是特别懂,涉及到一些各行各业的潜规则了。比如有时候工作不能太殷勤,这时准点又成了最优选了,甚至需要刻意去做到晚点,我想这与身份地位和现实生活有着很深刻很深奥的联系。但我每每去细想研究又觉得繁杂,觉得人人不能坦诚相待了,表面上的礼数太重。我以为人的时间都是比较宝贵的,能做的事情也有限,但我无意间知悉职场或是重要场合中人们对时间的解读时,既诧异他们对时间的把控和理解,又感觉过于精深,或许这也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吧,毕竟这样以小见大的细节很多,要做好当是不易的。
个人以为,早点晚点准点已经不单单是时间的判定标准了,更是某些态度甚至文化的映射,当然,这些意义都是人所赋予的,我不太喜欢繁文缛节,能够做好事情即可,掐着秒针工作生活未免太没生气,太累乏了。
彭子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对于“早点”“晚点”“准点”,我觉得在不同方面应该灵活运用,便可更好理解。
“早点”,是对未来的期待和规划。抱有“早点”的心态,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要求,有所追求。在学习上,“早点”意味着提前准备,预防未然。它教导我们未雨绸缪,以免临时抱佛脚。
“晚点”,是对现在的珍惜和享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停下脚步,接受自然对心灵的洗礼。“晚点”提醒我们放慢节奏,欣赏生活的风景,体验时间的沉淀。在学习上,“晚点”代表着反思与复习,让我们巩固知识,提升自我。
而“准点”,则是对时间和他人的尊重和承诺。无论是约定还是任务,“准点”都体现了我们的责任心和诚信。在学习上,“准点”意味着守时守纪,这是对我们自我管理能力的锻炼。
总的来说,“早点”“晚点”“准点”,都是一个人对于时间观念的深度认识。在未来面前“早点” 可以充裕我们的时间;在享受面前“晚点”,可以富裕我们的心灵; 在任务面前“准点” ,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廖文瑶
早点、晚点、准点:互动的符号与身体的被规训
无论是早点、晚点,还是准时到达,都是时间观念在身体上的体现。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人们靠着生物钟和惯习安排自己的活动。如果举办聚会,东家一般早早准备,摆桌设宴,忙上忙下,等上个半天,等人来齐;客人大多是按照时间来的,刚刚好的时间就会很热闹,姗姗来迟也无伤大雅,但是早到的话,主人没有准备好,一个人坐在哪也会让主人很尴尬。
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厂的出现,工人的身体被工厂的制度规训和约束,“准时”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观念。但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期,又进入现代社会,劳动的价值异化,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剩余价值的被剥削。比如,公司的对员工的期待是早到晚退,鼓励加班,在这种制度要求和文化氛围下,人们的身体是被制度监控着的,员工被这种制度激励,因此进行自我身体管理。又比如很多中学把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连上厕所和吃饭的时间都规定好了。这种空间上的错位又带了时间的错位,比如人生历程的“早到”“准时”“迟到”,人们按照惯习建构所谓正确的生命历程,比如到了某个阶段,就要结婚,如果还没结婚,那你就“迟到了”,这就导致了道德化和标签绑架。
当然,在我看来,在提倡效率的现代社会中,“准时”的身体表现与风险文化有关,因为在现代社会,风险个体化了,错过了地铁、飞机你只能等下一班,没有人会为你买单,你也不能耽误其他人的事,但是如果放在以前,可能真的会有一个好心的司机等你。早到可以一定程度地规避风险,比如早做准备,调整好自己。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判断好活动的的时间,然后安排自己的出行,但是前提是不耽误别人。比如开组会、一起坐车出门。当然,准时也是我表达尊重和一种礼仪,比如做家教的时候,我如果提前十几分钟到,我会等只剩五分钟了再进去,包括与老师约着见面。我个人认为,迟到、放别人鸽子、或者因为你的迟到耽误其他人的事情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龙杰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其实关于《如何认识早点、晚点、准点》我有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感悟。
在要上课的时候学校总是会打上课铃,然后总会有人是提前进教室(也就是早点),也有人是踩着点进教室(也就是准点),还有人是在上课铃打了之后才进教室(也就是晚点)。
上课铃打了要进教室其实就相当于学校与学生的之间一种规则,也是学生对自己时间的一种管控。虽然我很少迟到,但毕竟还是有过迟到的经历。有一次我因为一件事(具体情况忘了)导致我上课迟到,然后就被班主任请到了办公室喝“茶”,他给我说了早与晚的意义,自那以后我每次上课总是尽量早点进班。事虽小但意义大,这次事件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每个人都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留一点时间给意外。
在我看来,早点是一种对规则的敬畏和对自己时间的合理安排,而准点则是尊重并遵守规则也是对时间的充分利用,晚点却是对规则的漠视以及对时间的把握不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