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会主持人:潘慧灵
月会主题:要不要做“合群”的人
无论我们是学生还是打工人,在职业与生活这个双重舞台上,“合群”似乎成了现代人的必修课。融入集体能带来归属感,让我们在团队协作中高效沟通、共享资源;但盲目迎合他人,又可能导致自我价值的迷失。小到我们是否需要为了“合群”而等待他人一起上课;大到是否要在应该为了“合群”,在更倾向于另一个选择的时候做出妥协。本次主题可以围绕“伪合群”的危害与“真协作”的智慧进行讨论,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进行发言。
注意事项:发言须紧扣主题;
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④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⑤ 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⑥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⑦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⑧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11号、宋体、黑色
⑨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⑩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向怡驰
各位素兰家人们晚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进行发言。关于合群,我想作为常常刷短视频的人来说,是屡见不鲜的。
每次刷视频,我最喜欢的就是看评论,每个网友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往往获赞越多的越具有权威。可是当映入我们眼帘的只有单一的观点,我们也容易被其裹挟。我们成为了群体一部分,把固定的想法刻入心中。
比如说关于孩子苦难的视频,我常常见到的评价就是“穷人不该生育。”关于人生挫折的视频,则大多是述说自己的苦难和遭遇。关于男女对立的视频,无论倾向如何,评论多是阴阳怪气,讽刺和批判。我们见到的是群体的论调,而非贴合自我的评价。当我们热衷于成为大多数,热衷于这样或那样的观点,那么别人对立的想法则会被视作异端,无论是争吵还是辱骂都会由此发生,网络的戾气也就越来越大。
或许我们不会评论,不会表达,但思想却会慢慢改变,更别提短视频总会推我们喜欢的,停留时间长的视频。在这样的双重推进下,我们只看见自己希望看到的,或者被指出应该看到的,而不是自己独立认可看到的。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该如何破局?我的做法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将网络言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站队,以旁观者的冷静视角,去分析和判断。我们要坚守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所谓的“合群”牵着鼻子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不迷失自我,真正成为思想的主人。谢谢大家的观看,可能说法有些激烈,但这是我一直所看到和感悟到的。( ͡° ͜ʖ ͡°)✧
吴吉海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 要不要做一个合群的人,我觉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脱离群体独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合群”的人。但做一个合群的人也不意味着我们要事事去顺应别人, 应该区分“需要协作”和“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对超出能力、精力或违背原则的要求,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或协商替代方案。比如说学习这件事,大部分时间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事,那我们在平常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拒绝“诱惑”,做一个“不合群”的人,面对别人的邀请,不能一味的放弃个人原则去迁就他人。但是像我在工作中,大部分时候都是需要协作完成,那我就需要去当一个“合群”的人,配合我们的团队工作。
大部分时候,各种辩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我们致胜法宝。
蔡佳莲
彭先生、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合群”这个概念是基于“社会人”这个基础而来。在“社会人”的概念下,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放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我认为:1)“合群”是合和光同尘,而不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人在集体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自己清晰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简单的随大流。当然,一些不重要的小事、琐事,就没必要过于坚持自我了。
2)“合群”是为了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牺牲自我的价值、迎合他人,甚至违背自己的本心。
以前曾经在一个团队中短暂地待过一阵子,发现他们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有工作任务需要加班时,明明可以大家一起一鼓作气干两小时就搞定的事,他们偏偏喜欢先干半小时,然后开始点外卖,大家一起吃晚饭,边吃边闲聊,吃到9点多再继续干,这时候脑子已经开始昏昏沉沉了,原本一个多小时的活愣是一起加班到凌晨一点才弄完回家。这种“集体加班”,我连续参加了3次,就再也受不了了。还有一个小例子,我有一位前同事,她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日常吃素的。但当我们整个团队一起出差时,她都会与大家一起吃饭,选餐馆时也不用刻意迁就,只要点一两个素菜就行,大家边吃饭边交流,气氛很好。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合群”的具象化,因为珍惜跟大家交流的时间,所以会和大家一起到非素食的餐厅吃饭,但吃饭时只吃素菜,守住了自己的信仰。
昨天正好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月薪300,奶茶费500”,讲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工资不高,但是办公室里面轮流请喝奶茶就要花掉一大笔。相信我们有的同学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适当的拒绝,比如只在重要的日子(生日、得到大家的帮助而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事情)请客,而日常的“饭后来一杯”则可以真诚而礼貌地拒绝了。
吴拉拉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好!
关于“合群”,我们在宿舍生活里,就有“伪合群”的情况。比如室友总约着熬夜打游戏、点外卖,我明知道熬夜伤身体、外卖不健康,可就因为想“合群”、不想被说“不合群”,硬着头皮参与。结果呢,第二天上课没精神。这让我明白,“伪合群”就是勉强自己迎合别人,最后既丢了健康,又没坚守住自己的生活节奏。
但“真协作”就不一样,上次小组做中文实践作业,大家没有盲目追求“合群”的统一意见,而是各自发挥所长,各自提出观点,最终我们完成了一个不错的实践作业。
所以我觉得,别为“伪合群”丢了自己,要在“真协作”里找平衡。该坚守自我时,就勇敢说“不”;需要团队协作时,就带着尊重和开放的心态,和大家互补互助。这样既能守住自己的价值,又能在集体里收获成长,比盲目“合群”有意义多了。
龙书培
各位家人晚上好!关于“是否应该合群”这个话题,下面是我个人的思考。我认为不应该把“合群”或“融入集体”简单等同于“牺牲自我”。很多时候一提到“合群”,就联想到要压抑真实的自己、迎合他人、放弃个性。但其实,自我是有层次、有多面的。我们在不同场合呈现的状态就有所不同——在家人面前、在朋友中、在工作环境里,我们都可能展现出不同的侧面。这些状态不矛盾,反而共同构成了更完整的“我”。
自我的核心,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内在信念这些较为稳定的东西。而“合群”,更多是策略层面的问题,是在特定环境中与人建立联结、实现合作的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核心的自我。拿工作来说,不论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经济报酬、还是追求成就感——我们都需要和他人协作,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可能对于性格偏内向、偏i的人来说,社交确实会带来能量消耗,但如果我们清楚自己为了什么努力,知道这是通往目标的必要路径,这种主动去融入、去沟通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选择,是用行动服务于目标的一种智慧,不是自我妥协。
最后,无论我们性格底色是怎么样的,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给你的“不合群”评价而怀疑自己。找到并坚持自己的目标,想办法运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质去实现就好了,不要管这些标签。
傅林
各位素兰家人们晚上好!要讲明白“要不要合群”这件事,我们就必须对“合群”做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我看来,合群不是迷失自我的迎合他人,也不是无时无刻必须融入集体生活,合群是在一些场合下所必须参与的社会性活动。比方说,对于小组作业、团队项目、筹划晚会这种不得不与他人共同合作的事情,“合群”是一个毫无争议的答案;但是对于逛街、散步、看风景这些可以独自完成的事情,我倒觉得讨论合群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在卸下工作后,有人喜欢独处,有人喜欢热闹,这是个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无论哪种都无比正确。
但我想说的是:那些灵光一现,让你突然看清自己,看清生活,看透一些事情的本质,让自己获得成长的时刻,往往都发生在独处的时刻。可以是一个人望着窗外的世界发呆的时候,也可以是夜深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的时候,在这些无人打扰的时刻,我们最可能进入心流,与自己对话。我究竟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真的喜欢现在的生活吗,我未来究竟要何去何从......这些细腻的感受,无法用言语表达,也无法百分百让他人理解,它们只能存在于独处时刻,自己去慢慢品味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合群与独处,本质上是不矛盾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必然要与他人建立联系,不断参与共同的生产活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你仍然需要与自己对话,因为这是属于你的宝贵的成长时刻。
王圆
亲爱的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说到“伪合群”与“真协作”这一主题,首先想到的是大学里的小组作业,这需要我们的团体合作共同完成,从选主题到分每个人需负责的相应部分最后选演讲人,而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不是很容易完成,看似轻松,但很难定下一个让人满意的主题,后面把每一个人所负责的部分衔接起来,可能所表达的观点又不是很一致。面对这种情况,当每一个人都尽可能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可能达不到一致效果,这就需要有人会妥协,做出多数人的选择,不过我不认为这就是“伪合群”,我认为这是为了更好的团队合作,更高效率的完成小组作业。如果在班级小组作业中,有人为了避免冲突而对不合理分工沉默不语,丝毫没有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我认为这是“伪合群”;但当小组成员通过坦诚沟通调整分工,发挥各自特长高效完成任务,便是“真协作”的生动体现。
“合群”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我们不必为了融入某个群体而刻意改变自己,也不应因害怕不合群而拒绝合作,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展现出个体的独特性,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光芒,同时也能拥有与他人交相辉映的星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杨雨欣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合群”这件事感触特别深,我记得在高考完那个暑假,我刷到了很多奇葩室友的段子,我特别害怕遇到奇葩室友被孤立,为了不显得“不合群”,刚来上大学都小心翼翼的,和人相处总带着点讨好的味道,生怕显得“不合群”。这种状态就像走钢丝——从开始的谨小慎微,到努力表现得友好融洽,心里却始终绷着一根弦。最难受的是那种“伪合群”带来的内耗。明明心里一百个不愿意,比如室友建议去哪里玩,有时候不太想去,但是她们都去,感觉不太好拒绝;感觉相反的是我室友她们有什么不想去的直接能干脆的拒绝,感觉这就在意和不在意的区别吧,在意的人总是内耗。就因为害怕被议论、被边缘化,最后往往咬着牙点头。每次做这种决定前都得纠结半天,不做怕被说“不合群”,做了自己又不开心,整个人疲惫不堪。
后面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和追求。大学让我意识到,孤独未必可怕,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自洽和开心。很幸运,我和我姐姐在同一个校,室友们还算友善,这给了我安全感,让我明白真正的相处,不需要靠无底线的迎合来维持。关键在于心态:选择那些让自己真正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为了“合群”而勉强自己去做违背心意的事。我理解的“合群”,不是表面的随大流,而是找到那些与你志同道合,或者至少性格相投、彼此尊重的人。就像我初高中时,和朋友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比如备考)一起奋斗的那种感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协作中互相支持、共同成长。这种为了共同目标努力的“真协作”,才能激发出力量,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建立了深厚的、基于相互理解和共同经历的情感。
彭英灿
要不要合群在我眼里,合群换个说法就是要不要在自己与他人的选择中妥协,这个选择可以是一个想法,一句话,一个观点,一次行动(你或许会说,我没什么想法,但我也不想做出任何选择,而我觉得这也算一种选择——啥也不想选择)。妥协在通俗一点的说,就是——让步。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需不需要在他人与我的选择中让步?这个问题在我这里很简单,就是如果让步了,是否会阻碍自己目的 的达成。
如果是和一群陌生人,那根本没必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你不管这么做都不会影响到别人什么,跟别人没关系。)如果是和朋友,亲人等关系密切的人,那就看情况,做取舍。小事如大学上下课要不要一起,我觉得这个可有可无,因为我觉得维持朋友关系不是非得这样。大一点如几年未见,朋友或亲人相聚,如果是我,没有十分重要的事情,是一定会赴约的,这时候在我看来感情更大。
反正就一句话,做出权衡,然后去做,留给别人议论,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陆志威
大家伙儿晚上好啊!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合群与协作的,在我看来,合群当然是能合群最好,因为我们是可以通过合群获取利益的,比如更高效的团队合作和更低的沟通成本等等。什么时候不需要合群呢,当合群给你带来的损失大于利益的时候,就大可以独走。讲个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事儿,端午节不是放假嘛,有个同事A邀请大家伙儿组队去旅游,说是他可以出攻略安排行程,我当场就举手了,一群人出发有个照应,吃饭也可以多点几个菜。然后他安排说是去洛阳爬老君山,我觉得也ok,服从安排。然后事情开始不对了,首先是交通方式,我们得5点起床赶火车去他同学B的城市,然后和B一起开车去洛阳,到洛阳得下午三点了,这个时间还不如高铁直达,更关键的是三点就没法爬山了,因为一级索道3点半关闭,这一点A完全没有考虑到。第二点就是端午节下雨,如果不能爬山,得有别的预案,一问,完全没有备选方案。然后我就开始自己做攻略安排行程,洛阳玩的地方很多,最值得去的主要是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和老君山。而洛阳博物馆的票需要预约,我提醒他们记得预约门票,结果到周五下班之后发现,只有我一个人预约到票了。更绝的是,B又临时有事,需要在周六提前回,这么一来,我们两天的行程,游玩时间只有半个下午和一个上午。这个时候我感觉再跟着他们走会是个大坑,纯折腾自己,玩不好也吃不好,立马退出,然后自己一个人跑北京玩了两天,和同学大吃大喝了几顿,端午胖了4斤,总之就是非常爽。
罗里吧嗦了一堆,可能污染到大家眼睛了,总之我的想法就是,不要为了合群而合群,重要的是合群能为你带来什么,当断则断。
向依萍
亲爱的各位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我觉得“合群”是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的,但是盲目的合群就不行,比如为了融入某个社交圈,强迫自己参加不喜欢的聚会;为了“合群”在消费观念上跟风,超出经济能力购买奢侈品……这些“伪合群”不仅消耗精力,还会模糊自己的真实需求。真正的协作,是为了大家的共同的价值而并肩前行,而不是为了迎合放弃自我。之前,为了快速融入新的班级,我会对同学的一些不合理的请求总是一口答应,即便是我不喜欢的事情,被贴上“老好人”的标签,但是到后面才发现,这样并不能让我很好的融入,反而让自身过得不愉快。这种“伪合群”看似热闹,实则是用自我成长换虚假的安全感。后面,我就不再做“老好人”,而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这样的关系里,才能做到真正的协作。“合群”不该是失去自我的代名词,而是以独立人格实现共赢。
易海娇
各位家人们晚上好。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不要勉强成为一个合群当然的人,而是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
从小到大,我觉得自己的状态更像是,和人群若即若离。刚开始会担心自己是不是不合群,慢慢到现在也想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场合中,每个人在团体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协作的意义也在于此,每个人发挥所长,分工合作。所以你没必要做那个最中心的人物来显得“合群”。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迎合他人,更不应该为了所谓的“合群”而失去自我。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时也要勇敢地做自己。
总之,做自己并不意味着孤立自己,而是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张程熙
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聊到合群这个话题,以下是我的分享。以前我总觉得,不合群=被孤立,所以哪怕不情愿,也会硬着头皮迎合别人。
比如:明明快上课了很着急了,却要等室友一起慢悠悠出门,明明不想参加的活动,但为了合群硬着头皮和室友一起参加……后来发现,这种"伪合群"特别消耗自己——时间花了,心还累,反而更孤独
现在我的态度是: 小事可以随和(比如聚餐去哪吃),但原则问题不妥协
真正的好的关系,不需要讨好所有人,而是各自干好自己的事,互相尊重 。总结:
合群不是目的,舒服的相处方式才是关键。与其勉强融入,不如把精力放在"有效社交"上——和同频的人合作,在合适的场合做真实的自己。 谢谢大家!
龙颖桂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之前的我一直认为做一个合群的人是一件重要的事,因为我觉得无法做一个合群的人,一定是自己的原因。但现在我觉得做一个合群的人,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无法成为一个合群的人,也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原因。而且有的时候合群也并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而且有的时候一味地迎合他人,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合群的人,会让自己感到不开心。
刚刚开学的时候我就想着融入我们班的一些群体,但是到后来发现我在融入的过程中非常的痛苦,而且最后融入进去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觉得特别的开心,而且也并没太多的好处。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就发现其实和群也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让自己既能开心的生活,也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到的是“真协作”,而不是“伪合群”。而且“伪合群”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跟生活。我认为“真协作”才会给我们生活中带来很多的好处。但现在我还没有体会过“真协作”的滋味。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杨秀春
在我看来,在思想上不必刻意追求“合群”(思想上的合群,有时甚至是可悲的)。在一些个人喜好的选择上,也不必追求合群(每天都迎合别人,多累啊)。在与集体行为相关的一些琐碎小事上,如果因为自己的“不合群”而给其他人带来麻烦,作为我来说,我会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纯粹为了彰显个性而刻意地搞一些“不合群”,则属于愚蠢了。所以,所谓合群与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时候,坚持做自己就好——其实有些事情,说白了,你去或不去,别人可能压根就不在乎。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自己在那里内耗了。有些时候,仅仅因为你坚持自己的选择(主要是这种坚持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会导致整个集体项目的推进都大受影响,这种时候,“合群”会是一种智慧。如何区分这种界限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一点难。如果一定要总结一个标准,我的经验是,既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也不需要让自己去迎合别人,大概就是合适的吧。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要明白哪些东西真的重要,哪些东西并不那么重要。比如说,和好朋友约好了一起过周末,朋友们倾向于去吃一顿好的,而我自己喜欢去爬山或郊游。但真正重要的是朋友们周末相聚,像这种小事,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就朋友。相信大家会越来越明白这其中的进退自如。
彭清苓
关于“是否要做一个合群的人”,这个叩问,若掷向三年前初出茅庐的我,答案似乎与今日并无二致:合群与否,其要义不在“群”,而在“道”。若志同道合,自当披肝沥胆;若道不同,则泾渭分明。然而,三年光阴流转,同样是“不合群”,其内核却沉淀了更为曲折的体悟。 初为人师那一年,接手所谓“最差”的班级。周遭经验之谈如潮涌来:“顺其自然”、“莫太较真”、“保重自己为上”。彼时心中,总疑此为托辞。于是,我执拗地逆流而行,将私人时光、精力乃至微薄薪俸,悉数倾注于那些厌学、迷途的少年身上,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澜。那时若劝我“合群”,只会换来一声嗤笑。
两年后,那初遇事端便冲锋陷阵的“急”劲悄然褪去,但对学生的关切依旧炽热。会为路边一朵学生相赠的野花雀跃不已,也会因目睹他们落泪而揪心不已。只是,经历了“真相”在唇舌间翻覆成罗生门,甚至遭遇信任的背刺后,我学会了沉默,学会了让“子弹飞一会儿”——在喧嚣中等待尘埃落定。 及至第三年,执起班主任的重担,才惊觉“合群”与“不合群”,往往并非主动的选择,而是被汹涌的客观现实裹挟前行。这一年,我深陷于操心劳力却横遭误解、严苛尽责反被诟病的漩涡。学生、家长、管理层,多方角力,常落得个里外难全。有同事当面赞许转身非议,有学生人前恭顺人后滑脱,更有家长明暗两副面孔。当然,并非全然的灰暗,集体的暖意、同事的援手、家长的感念,依旧如星火闪烁。只是,那颗曾为这些微光而雀跃的心,已然蒙尘,难以再起波澜。
昔日书本上的箴言,此刻咀嚼,方知其重若千钧。那些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浸透了多少无声的挣扎与顿悟。我终于明白,原来炽热的勇气、澎湃的激情、乃至深沉的爱意,皆是易耗的资粮,点滴用去,终有耗尽之时。如今再问“合群与否”?我的回答竟也归于那最初的“世俗”之语:自己的心绪安宁与身心康泰,最为紧要。 这转变本身,便令人悚然。犹记不久前,一支歌便能牵动思绪,一件事足以掀起波澜。而今,心湖却似冰封,难再轻易泛起涟漪。仿若身陷泥沼,清晰感知着下坠,却无力挣脱;越是挣扎,陷得愈深。环顾四野,所谓的“合群”,不过是目睹一个又一个相似的灵魂被拽入泥潭,最终凝固、风干,化作纹丝不动、尘封已久的木乃伊。
杨玺
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本次月会讨论的主题是合群,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选择。有的人会从合群中汲取能量,在与他人的社交中获得满足感,有的人则会觉得合群是一种负担,频繁的与他人交流会消耗掉自己的能量。当然了,我觉得这两种情况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们要避免的是自己本来不想和别人交流,但是怕被认为不合群,或者怕被孤立而强迫自己加入小群体,这样不仅没有正向发挥合群的真正作用,反而把自己放置在不舒服的环境中,消耗掉自己的能量。一群人走的更快,一个人会走的更远。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或者要与别人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人多力量大的作用,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又或是主动沟通,共同完成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希望我们既能拥有与他人有效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有能怀有自己独当一面,独立思考的勇气。
肖媛媛
各位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从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来看,那些真正合群的人,有时候往往不一定表现的很合群,但是他们往往人品可靠或者工作能力强,因此能够令这个群体中的其他人信任。有的人太过希望合群,反而会消失在人群里,大家有事都想不到他,表现出自己的特别,在不冒犯别人的前提下好好的表达自己,才会有人真正的心底里记住你,并且尊重你的个人特色。合群的前提是自己心里要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你在去“合群”的时候,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群体,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他作为一个个体,在进入群体的时候,也构建了这个群体。融入不代表就可以盲从,不能把待在群体里感受到的安全感,当做大脑的麻醉剂,来麻痹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