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会主持人 廖文瑶
月会主题“乡愁”
随着年味渐淡,大家开始背上行囊,告别亲人,离开家乡,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周遭环境以及生活节奏的转变,难免给我们带来一些依依不舍、孤独寂寞甚至是焦虑不安的情绪。你如何化解这种情绪,从而让自己调整好心态,进入新的生活阶段?或者你也可以分享一些关于乡愁、关于离别的故事,和我们分享你人生中那些温暖、动人的时刻。
|注意事项:
①发言须紧扣主题;
②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③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④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⑤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⑥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⑦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⑧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11号、宋体、黑色;
⑨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⑩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彭涵宇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
晚上好!说到离乡愁,第一次离乡千里的我不禁有些感触。
现在在学校里,跟家人的联系就只能通过电话、视频的方式,远不如在家时的那样自如。离家这么远,我常常不免产生一种孤独、漂泊的感觉,身边没有亲人为伴,没有家庭里温馨的感觉,也没有能够依靠的臂膀。许多事情都只能够自己承受,自己排解。就好像,鱼儿忽地一下脱离了水面,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窒息感。
但是,我知道,这些事情都是无法避免的,离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尽管离家万里的感觉并不好受,但是这些经历也不正是让我们的人生趋于圆满的吗?既然无法摆脱,那不如去好好感受、细细品味离家的酸甜苦辣。离家是令人忧愁的,也是给与人磨砺的。每个脱离巢穴的雏鹰,在今后的独自飞行中,羽翼都会更加丰满。
陆志威
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啊!今天的主题是乡愁,我第一次知道乡愁这个词还是因为余光中老先生的诗,而在我浅短的人生阅历中,我自己是很少感受到乡愁这种情绪的,属于我知识盲区了。
我从幼儿园开始走读,从那个时候起就开开心心上学去了,也没有那种小朋友离开家哇哇大哭的经历。读初中的时候去了镇上,刚进去的时候我感觉良好,开心得不得了。但是看到不少男生女生第一次远离家庭哭个不停,其中包括我后来的一个好朋友。当时我作为班长巡逻来着,看到一个男生趴在桌子上,有什么东西好像要掉地上了。过去一看,他趴着在默默流泪,要垂到地上的是emmm,大家懂的(对不起大家,晚饭时间写出来确实不太好,但是当时震惊我一学期,我还是忍不住要分享一下)。后来上大学离开衡阳,一个人跑到合肥读书,虽然偶尔想家,但是没什么“愁”的感觉,毕竟有手机了,想爸妈可以打电话方便得很。
我对乡愁的理解有点接近于一句歌词“only hate the road when you missing home”,不过是反过来,出门在外遇到难处的时候乡愁就尤其厉害,开开心心的话往往只专注于当前。祝大家每天都能开开心心,想家就能回家,永远不愁!
张娟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去年过年终于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年了,放松下来狠狠玩了一阵子。结果在家里待的日子越长,越舍不得离开家,不想回北京打工。离开家前一天就开始难过。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寒暑假可以回家,没有什么想家和乡愁的感觉。工作之后,没有假期了,就很珍惜能够回家的长假。我在北京上大学,之后一直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人生快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北京。但是北京给我的感觉还是和衡阳不同。我去深圳出差,路上听到人的说话声,我都觉得很亲切。因为那说话声里有湖南人的腔调。但是我想在外地听到北京话,我估计不会有这份亲切感。
可能有的人生活久了,也就认同了自己生活的地方,也就不会有乡愁的感觉。也有的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与生活的时间无关。
龙滕
大家晚上好:
我放假回家心情的变化有三个阶段:回家前的期待,回到家的无聊,离开家的不舍。期待是因为将与许久不见的亲人见面;无聊是因为在家里经常被说道和挨骂,不能自由玩耍,所以这时格外想念开学;不舍是因为离家后又会许久不见,不能尝到父母做的饭菜。
思念父母是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只不过在离别的时候变得格外浓烈,化解这种不舍的情绪,我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多与父母视频聊天,通过手机视频可以看到彼此,虽然比不上面对面,但也可以有效缓解内心的思念。二是去给自己找一些事情做,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从早上到晚的课。
人的适应力都是很强的,一段时间后,我们肯定都能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快乐生活!
陈江俣
各位素兰家人晚上好,我是陈江俣。
对于乡愁,我一直是自诩自己像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可能是因为读大学之前一直就待在父母身边,没有体会过分隔的滋味,因而对于乡土情怀的感受好像没有那么强烈,因而我高中时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远离家乡,去到外面闯一闯看一看,能不回去就不回去。但你说我爱父母爱家人吗?那无疑是爱的,看见武汉这边降温我会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情况,父母生日我也会去打个视频祝他们生日快乐,和他们聊聊天。
我真正感受到乡愁的时候还是2022年下半年,那个时候临近疫情开放,各地管控也是最严的时候,整体情况也是反反复复。加上进入大二,华科课程大幅增加,难度也提高不少,每天都从早上到完,自己就能感受到个人情绪不大对,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特别是临近期末,天气降温,加上疫情的低迷情绪,整个人就觉得很无助、孤独、委屈、难受。
这个时候就开始回想到如果在家里我会怎样怎样,父母会怎样怎样开导我,想家的情绪就出来了。特别是有天晚上,我在武汉地图上看见一个地方的地名和保靖的一条路一模一样,顿时思乡的情感就到达了顶峰。好在因为疫情,学校提前放假,我马上就买了最近的车票。到家后,我也没和家人倾诉,但是我在车站看到家里人的时候,我就感觉又“活”过来了。
所以我感觉乡愁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浓的。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加,他的责任心会愈发强烈,能够意识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认识到自己应当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对家的归属感愈发浓烈后,当你游走在外,乡愁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田梦瑶
素兰的家人们大家好:
说起乡愁,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的自己学到这篇文章时,还不是特别理解,可当自己离开家乡去到外面读书的时候,也就理解了一些。每当坐的车启动、想到自己要几个月才会回家时,心中总会有难过,但同时也会有期待,期待自己在几个月后回到家里。
对于调整好自己心态、进入新阶段的方法,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方法,可能是我离家并不是很远,再加上平时都会打电话或者发视频,所以我的情绪变化并不大。
说起温暖的事,我最深刻的是大一第一次放假回家的过程中,我妈在我从上车到回家的过程中,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问我到哪里了、还有多久到啊,也嘱咐到的时候要打个电话给她,那个时候也是非常的开心自己回家了。虽然这是个小事,但我确实记了很久。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王彬
廖文瑶
素兰的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乡愁,我的感受是离开湖南前的一碗粉,在南京不大能吃到心里想的那碗热腾腾的湖南米粉,加个煎蛋来个油条泡着的味道几乎刻在基因里,在外地就老想来上那么一口,所以我的乡愁几乎也凝聚在那样一碗粉里面了,每当被问起想到家乡的什么,也就总是和粉联系在一起,离开湘西的早上的一碗粉,高中早餐叫朋友从校外带的一碗粉,初中校门口对面的三家粉馆,随着这些时间或者地点的记忆也会被唤起,送我上学的母亲,和朋友在操场上叫馄饨叫粉的日子,在民中等一碗青椒肉丝粉的期盼,这些故事和情绪就凝结在了乡愁里。
王胜博
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呀:
乡愁我觉得是一个年龄越大,离家越远,感受越深的概念。高中毕业,我满怀着憧憬来到离家稍远的四川读大学,庆幸终于可以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地方,去更有名,更厉害的城市学习生活。然而,每年短短两次长假回家(有一次因为考研没有回家),当我对于家乡的思念逐渐清晰了起来。早餐没有了熟悉的嗦粉环节,豆腐没有家里那样软嫩,也没有我最喜欢吃的“丁豆腐”。直到回家,这些事情才会逐渐清晰起来。
其实最近让我破防的,还是妈妈的饭菜。这次寒假过年,发现妈妈的手艺更加厉害了,临近返校的那一次饭菜,准备的都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一份新学的金针菇蒸火腿,酸辣鸡杂,丁豆腐。简单平常但却在别的地方都吃不到。
回想起来,家里总有永恒的避风港,有家人的陪伴和爱。虽然我们年轻一代,回到加少不了和家人拌嘴,也更想要走的更高更远,但希望大家也多多珍惜属于家的时光,不论走多远,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吴吉海家人们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
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一起住,村里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所以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就得到县城里面读寄宿制小学,周一到周五住学校,周末回家。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体会到依依不舍、孤独寂寞这些情绪,但是毕竟是小孩子,情绪来的快走的也快。当时学校里住宿的小孩也不少,晚上睡觉人多也不会觉得害怕,学校里看宿舍的大爷经常晚上给我们放电影,当时最难受的就是每个星期日返校,每次都舍不得,能在家里拖多久就多久,后来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好像就慢慢习惯了。后来上大学的时候每次返校因为小时候的经历都感觉还行,特别不舍的一次就是我妈送我去大学里,报道结束后我在学校门口和我妈告别,那一瞬间特别难受,但这些情绪也没持续多久,很快就被后面高强度的军训冲淡了。比起小时候,在外想家能做的多了很多,毕竟有了手机非常方便,给家里打个视频电话,虽然只能在手机屏幕里看见对方,那也比在脑海里想象要强了无数倍。
陈有兰
亲爱的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上学的时候总是感叹寒假太短,年前年后十几天就又开学了,很舍不得离开家。放假只要一家人有时间坐在一块儿,哪怕不聊天,都感到很温暖。
今年去外婆家,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一日三餐,都有十多个人一起吃饭,很热闹很温馨。吃完饭长辈们在家里烤火聊天,孩子们就出去散步买点零食,过的真舒服。在外婆家的日子真让人怀念,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帮外婆下载电视剧,晚上陪着她看刘三姐,和她一起睡就听她讲以前的生活故事。外婆说起故事可以一直说到三点多才睡觉。那段时间我都快爱上看苦情剧,听山歌了。刚回学校的时候,我吃饭,睡觉都想家,希望能在外婆家多待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想给家人打电话。要重新投入学校的生活,只能让自己忙起来,多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隔几天给家里打电话,慢慢地就没有那么忧愁了。
随着年龄增长,回家的时间真的越来越少,希望暑假在家有时间多陪陪家人,和长辈们多说说话。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
杨久凤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说到乡愁,第一个让我想到的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思字,点出了大部分的人的感情。虽然现在交通发达,反而因为工作上学的原因回家的时间越来越短。家乡的人和事慢慢的在我们的回忆中越来越清晰。想起家乡的酸萝卜、酸菜,每次上学都会带上一罐,吃上一个星期。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很一般的食物,对我们来说却是一辈子记忆中难得的美味。想起小时候在家乡抓螃蟹、捡蘑菇、抓泥鳅,抓到干脆直接在旁边挖个坑,搞野炊,真的是好吃又好玩。现在有小孩了,我还到处去找这种地方,带小孩抓螃蟹,让他们体会体会我们儿时的快乐。家乡最想念的还是自己的父亲、母亲还有难忘的乡音,往日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好多人基本很难见上一次。
对家乡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家乡对我们来说也是温暖的港湾。如果可以,希望大家都能常回家看看,以解乡愁。
洪庆浩
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刚刚开学两周多,度过开学考试这一关,这段时间确实想家,主要是复习太痛苦了。在家想回学校,在学校想回家,不得不说这好像是永恒不变的定律。
小时候,更多的是对家人亲人的依赖,享受他们给我的关爱,所以经常会思念他们,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天天坐在家门口,开启所有的灯,等到七八点钟父母回家,生怕他们出什么事,后来这种感觉逐渐消失,对这些也没什么感觉了。直到现在对比起乡愁,更多的的是害怕和失去,对家乡的亲人的担心,特别是经历了年前疫情开放这一波,明显感觉到父母的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再加上近几年一些亲人的离世,对这已经产生强烈的害怕感。现在在学校只能每周从视频聊天看看他们的状况。但是离开家乡,出去拼搏是必须的,这是一种常态,二选其一总得割舍什么。只希望岁月静好,所有人都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田睿
各位素兰家人晚上好!
小时候,乡愁是待在家乡愁每天玩不够。作业一甩,上山下河,伙伴打闹,家长管到,少年也识愁滋味,只是大人愁的我不愁。
长大后,乡愁是辆大巴,盼着他把我送回家。从此开启我的亡者模式,背井离乡,从乡里,到县城,到市里,再到省会,离故乡越来越远。
后来啊,乡愁是回首间,来路已断,人已被故乡赶走。回到家中,父母唠叨,只能唯唯诺诺,没法交流。从前伙伴,不常联系,也渐渐隔阂。人像上岸的鱼,长出了肺,便回不去水底,只能在未知的大地上爬行。
而现在,乡愁是一份感动,是久别的游子,在车上听到乡音时的激动,是把家乡一草一木看了又看时的畅怀。生活不需要意义,此心安处是吾乡。
周小诗
大家晚上好。
刚刚过完年,刚从湖南来到异乡不久,好像就已经有淡淡的乡愁升起。小时候不觉得离开家人亲人是什么不好的事,相反,很期待离家越远越好。
但是大学毕业了,四年时间,让我越来越觉得离家近是多么快乐而轻松的事情,可是总总局限,现在读研的我,反而离家更远了,当然,这种愁就比以前更重了。我常常害怕自己无法在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亲人身边,随着时间越过越快,这种担心也越来越重,可是我能真正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而且,说家是避风港,我觉得对我来说这种说法实在太正确了,在家里,就算什么也不做,只要知道身边有家人,就很安心,而一个人处于异乡,则时常伴有焦虑的心态。
所以有时候真的想放下一切,回到家里,在父母身边,做点简单的工作过过日子就好。可是,要真放下也是不可能的,可能是不甘心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吧,而且,我也在赌一个可以给他们更好生活的未来。
钟涵晨
素兰的家人们,晚上好!
想到一句话,“最能勾起我们乡愁的,往往是未知的他乡。”
的确,身为学生,在外读书,时常和家人通话,抱怨饭菜不合口味,其实是从小到大形成的饮食喜好深入骨髓,以至于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津津乐道起自己家乡的各种美食,并且真诚地觉得,哪里的食物都不如家乡的味道。
我的这一份乡愁,就多数源于食物的记忆。因为在北方读书,每次吃早餐时,可以选择的食物很多,但满目都是面食,就总是很想吃一碗粉,想起来时连香味好像都萦绕在面前了。这种固执的味觉记忆,就像袅袅炊烟、一缕闲逸的阳光、一场秋雨、窗外的绿树一样,一起构成了我对家乡的情感记忆。
说到底,我们是在他乡寻找故乡。
秦世芳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说起乡愁,在我的认知里,它是早上起来突然想嗦一碗粉的冲动,是吃菜必须放辣椒的执着,是每到年关就开始馋的腊肉。乡愁消融在每天的饮食里,但却是它乡游子难以完全抒怀的怀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就是一到开学收拾行李的时候,妈妈就会在行李箱里放上自己已经炒好的、真空包装的一大袋腊肉,说是给我解解馋。也正是这个时候,我才具体地感知到“啊,我要离开这里,去更远的地方了”。
因为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所以在短暂的失去时会倍感怀念,也正因为怀念,所以是乡愁。虽然我之前一直在说乡愁跟好吃的总是息息相关,但相信大家最怀念的应当是炒菜的那些人以及家里人一起吃饭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缓解乡愁的最快办法,是晚饭时去学校食堂点一份口味十分不正宗的湘菜,然后打开微信语音,和家里人一起说说笑笑。
向佳越
家人们,晚上好!
乡愁是一通通往家里面打的视频电话,是一张张往返两地的机票车票,是一件件从家里寄出的关心物件,是一条条互相问候的微信聊天。如果可以用距离描述乡愁,我的是两千八百公里不止。
大部分时候我并不想家。朋友,学习,玩耍占据我的生活,这里一切我都能适应,我很少生出想念的感情。但偶尔又会冒出来一点。在吃不到想吃的菜的时候,在偶尔有点睡不着的时候,在看到朋友和家人聊天的时候,甚至在看月亮的时候,想,这里的星星没家里看的清楚。
当一个人想念她的家人的时候,她的家人肯定也想她了。于是,我常常拨通家里的号码。“歪,婆,吃饭没?有没有想我啊?哈哈哈哈”或者“歪,爸爸,吃饭没?最近怎么样呀?”然后分享一些小事,听听一些唠叨和叮嘱,也感觉格外舒畅。
所以好像,那些悠长的思念被一道道问候弥补,让我的想念变成开心的想念。所以对我来说乡愁好像可解,因为心灵想通。
内容来自[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