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江南烟雨,大漠黄沙,中原厚土,塞上长城……有碧丝燕草,青葱华年的春日光景;有羽觞琼花,丝竹管弦的金谷盛筵;亦有霜天晓月,钟声千响的宴尽相恼,江山如此多娇,遍布文人脚印,饱含人生情味。余秋雨先生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这一段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这本书不只是游记,也并非一般的写景散文,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同时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第一部分如梦起点,三个故事仿佛姽婳画壁把我们带到几个世纪前,让人窥见历史的浮光掠影下,古代女子一生的艰辛,市井闲言于人之刺骨。看到,锦瑟年华满怀期待的少女变成平滑的冷而硬的白石与青石,几百年过后,却成了斜躺看云,听蝉鸣,传闲话的好去处。时光是最美的东西,也是最残忍的东西。
第二部分中国之旅我想应该从《莫高窟》说起,这里关及人间信仰,构成了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佛号、磬钹声、诵经声、木鱼声、旌旗飘荡声、民众笑语声,还有石窟外的山风声、流水声、马蹄声、驼铃声……多少信仰于此会集,又绵延向丝绸之路。然而令人感动的除了这些文化,更有一个个保护它们的人,值得景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篇章是《宁古塔》,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可见宁古塔流放之地有着多少人间悲哀。印象最深的是诗人顾贞观思念流放的老友吴兆骞写的金缕曲两首,第一首以“季子平安否?”开篇,深深挂念片语只辞不能道;第二首言“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凄怆控诉,令人泣下。中国之旅的部分写了很多古代遗迹,在如水时光中沧桑,已成为历史重重的叹息。
第三部分世界之旅,余秋雨先生考察了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等古文明遗留,并将其与中华文明相比对。回想那么多古文明发源地,那些曾经强劲勃发的生命体,如今都已衰落,即便明白盛极必衰,依然会感到可惜。“人类,为什么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在这段行程的最后,他们来到一扇白石大门前,上面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我们行过千山走遍世道跨过一路烽烟,最终又被祖国怀抱。
第四部分人生之旅,几篇文章内容不甚相同,却又暗暗地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那是对中国文人人格的思索。十年文革,造成一整个时代对文化的亏欠,多数老人身心疲惫、无力思考。从黑暗中过来的巴金写下一本批判反省自己的《随想录》,这样一个在灾难中受尽屈辱,乃至家破人亡的文化老人,真诚地检讨自己的心灵污渍,把整个中国感动了。我想,这是一个文人的良知。
文化惊鸿照影,情怀正似炊烟,愿我们都能热爱和理解这些山水物象,千年风华,留下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