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回到中关村后,我和实验室里的同学交流了一些东西,发现有些东西是可以作为经验写下来的,供基金会刚刚上研究生的同学借鉴。当然,有两点需要事先声明,首先,我们是中科院系统,和高校系统不一样。第二,我水平比较次,我的经验对于水平高的同学不具备借鉴作用哈哈哈哈哈哈哈
首先是上课的问题,这点我们和高校系统有区别。我们第一年在雁栖湖集中上课,这时候可以猛补本科欠下的知识以及努力学习研究生阶段要用到的。在这个阶段其实应该放下出身,不管是二本还是顶流985,都应该抓住机会,特别是对于出身不太好的同学。因为中科院本身比较包容,我身边有很多本科不太好的同学在雁栖湖都特别努力,规划的特别好。虽然我在的地方和高校系统有区别,但是,研一时猛补本科欠下的知识以及努力学习研究生阶段要用到的知识这一点,应该是相通的。
其次是关于个人积极性的问题。如果导师管的比较严,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突出,但是如果导师对学生是散养状态,这点还是比较重要的。这个在和导师第一次正式见面的时候可以自己争取机会,问导师有没有比较简单的课题练练手,问导师多久见一次面汇报,问导师有没有他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可以咨询问题。多争取机会,因为如果导师是放养状态,又可能你很久都见不到老师一次的。其实在导师录取你的时候,你们就有一个相互的隐形的承诺,作为学生你要积极上进学习,作为老师他要在能指导的地方尽力指导。所以,正常情况下,只要积极争取,就算是散养的老师也会给机会的。
第三就是和导师相处问题。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网上那些奇葩导师总是少数,多数老师都是很好的。所以在开始不知道老师性格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上进和谦逊,把老师当成一个敬重的长辈,不要动歪心思,也不要随便揣测老师心思。等了解老师脾气之后,改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
最后就是个人心态,这点挺重要,我经常听到本科同学和我抱怨他导师。不管导师是否重视你,你都要积极上进、认真学习、认真科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