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来,在知乎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热搜:“如何评价《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如何看待浙江大学27岁女博导,本科毕业6年内发表20篇SCI,成浙大最年轻的教授”,“如何看待清华特奖候选人每周阅读3000页英文文献”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当然还有被人民日报吹捧的清华学霸的“生活作息表”。(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并没有针对清华的意思,所有大学都可能存在这些现象,我们学校也是)
知乎里面的一些高赞回答我真的很赞同,我觉得确实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活里一些只注重形式,而不看内容的作风。
何为内卷?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
这让我想起我这次暑假的生产实习,这次生产实习我们去十堰参观学习四周,实习结束后,一位同学交出了500多页的实习报告,然后拍下来发在朋友圈中,当然下面有一大堆的“大佬”“tql”的评论。我不太了解他实习报告里写的是什么东西,但我觉得这实习报告里的东西一定不会是他自己一字一句打上去的,毕竟500页的实习报告,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数了,四周写一本书,有些过于夸张,所以中间到底做了怎样的加工?我没去了解,也没兴趣了解。
在大学生活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做重复且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要求3000字左右的报告,他要偷偷写到8000页,以此来获得更高的分数,然而8000页的报告中,大多数是一些重复且毫无意义的句子。当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确实是一件很让人恶心的事情。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高校喜欢报道“**在本科(或者硕士,或者博士)期间发表**篇SCI”,只谈论数量博眼球,而不看影响因子,不看论文与论文之间的重复性。
前几天,我跟着导师开研究生的组会,导师描绘着自己的蓝图,说着:“把这些结构改一改,又是一篇发明专利,咱们这发四五十篇发明专利不成问题”
确实,现在一些浮躁,留于表面的风气已经渗透到高校中了,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这种风气给带偏,但我想尽全力去追寻深层的有价值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