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966阅读
  • 17回复

关于内卷的大学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杨皓强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11-15
— 本帖被 龙翼 设置为精华(2019-12-21) —
最近一个月来,在知乎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热搜:“如何评价《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如何看待浙江大学27岁女博导,本科毕业6年内发表20篇SCI,成浙大最年轻的教授”,“如何看待清华特奖候选人每周阅读3000页英文文献”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当然还有被人民日报吹捧的清华学霸的“生活作息表”。(当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并没有针对清华的意思,所有大学都可能存在这些现象,我们学校也是)


知乎里面的一些高赞回答我真的很赞同,我觉得确实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活里一些只注重形式,而不看内容的作风。


何为内卷?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


这让我想起我这次暑假的生产实习,这次生产实习我们去十堰参观学习四周,实习结束后,一位同学交出了500多页的实习报告,然后拍下来发在朋友圈中,当然下面有一大堆的“大佬”“tql”的评论。我不太了解他实习报告里写的是什么东西,但我觉得这实习报告里的东西一定不会是他自己一字一句打上去的,毕竟500页的实习报告,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数了,四周写一本书,有些过于夸张,所以中间到底做了怎样的加工?我没去了解,也没兴趣了解。


在大学生活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做重复且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要求3000字左右的报告,他要偷偷写到8000页,以此来获得更高的分数,然而8000页的报告中,大多数是一些重复且毫无意义的句子。当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确实是一件很让人恶心的事情。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高校喜欢报道“**在本科(或者硕士,或者博士)期间发表**篇SCI”,只谈论数量博眼球,而不看影响因子,不看论文与论文之间的重复性。


前几天,我跟着导师开研究生的组会,导师描绘着自己的蓝图,说着:“把这些结构改一改,又是一篇发明专利,咱们这发四五十篇发明专利不成问题”


确实,现在一些浮躁,留于表面的风气已经渗透到高校中了,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这种风气给带偏,但我想尽全力去追寻深层的有价值的真理。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11-15
皓强一针见血!这的确不是好风气!

内容来自[手机版]
离线龙书培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11-15
常常感觉包括某些知名大佬做的研究也很水,但是也有很多人在踏踏实实做研究,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选择多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内容来自[手机版]
离线邹春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9-11-16
点赞点赞
我就看看你们,喝点鸡汤,修养身心,然后追上你们!
离线邹春阳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9-11-16
老师也经常拿这些数据来告诉我们,思修的大学规划之前是说三千字的,后面要交的时候又有同学问,教授就搬出了之前的例子,这个看你们了,我不强求。但是我以往的学生人家那写的好的用手稿写二十多页,人家那就认真了。他这一番话下来很多同学就又开始凑字数了。
师兄着一身浩然气,又一针见血,佩服
我就看看你们,喝点鸡汤,修养身心,然后追上你们!
离线刘格斯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11-26
确实不容易 也存在一些质量的问题
刘格斯
离线周小诗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9-11-28
我也发现大学的有些东西真的很表面
离线陈靖洁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9-11-29
争在这乌烟瘴气的学术界做一股清流,加油~
TRY!
离线田文鹏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9-11-3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离线李喜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9-11-30
看的挺深的,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