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哪里看得这样一句话,它是这样说的,“除地之诟,扫心之尘”。
不禁十分钦佩这句话的创始者,钦佩他的远大抱负、心系天下的情怀。
“除地之诟”,以扫除天下的“诟病”为抱负,这无可置疑地令我们凡夫俗子肃然起劲。如今,像这样的人有多少?
“扫心之尘”,不难领味出,说这句话的人很注重自身的修养。如今,像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当我们沉迷于物质利益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扫心之尘”,“吾日三省吾身”?
“除地之垢”,我想像现在迫切须要很多这样的人去做这样的事,不然我们生存的地方怕是要被这“诟”掩埋了吧。且看看,我们的周遭都萦绕着哪些“垢”。
贪污腐败、假公济私和徇私枉法自不用说。
造假、剽窃、伪劣亦比比皆是,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于是,我们的奶粉出问题了;我们的桥梁建成就“壮烈牺牲了”,难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叹;我们刚竣工的楼房,来了个“屁股歪歪”,可终于闪了腰,支不住啦,轰然倒塌;我们某某高校的某某教授又“学术不端”了,社会上的“垢”正势如破竹地攻陷一座座的“教育堡垒”;某某城市的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某某考试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黑板上写答案,学生家长在下面编辑短信,终于“丰功伟绩”得以“表彰”,“光荣地”上了《华商报》。
.......
这“垢”再数下去,恐怕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个尽头,正所谓“前仆后继”,他去我又来,这“垢”能够有一个尽头么?看来这“垢”也懂得“可持续发展”吧!
可它们的“可持续发展”终究是令广大的国民“毛骨悚然”,如见到鬼一般。于是,我们渴求“除地之垢”的人出现。真正的,而不是打着“执法旗帜”,却“玩法于鼓掌”。要不,岂不成了“道貌岸然背后的男盗女娼”?
哪来的那么多的垢?我们不禁感慨,甚而愤怒。以我愚见,大概是人心里头的“尘”太多。假如我的这个推测是对的,我想“除地之垢”的根本办法不再是“除”了,而是“扫”。“扫”什么?“心之尘”。假如,我们每个人,或者绝大多数,更或者一半的人,能够扫除心里边的“尘埃”,抑或压根就不让“尘埃”在心里落定累积,我们的生存领域岂不是会较少地被那“垢”埋覆?
有人肯定会质疑了,这要做到“心无尘”谈何容易啊!是呀,当我们被物质精神欲望牢牢包裹并逐渐吞噬掉良知的时候,要做到“心无尘”,要做到“扫心之尘”,又谈何容易啊!
要不,我们任由“尘埃”落满我们的心坎?任由“垢”攻克我们生存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