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社交网络,就自然会牵扯到互联网。社交的内在驱动力是想要与人交流,可以说与人交流是人的一种欲望。而在互联网下的社交网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创作式交流、点赞式交流和广播式交流。前面提到与人交流的欲望,大体是指增强幸福感和社会连接感。而研究表明,上述三种交流中只有创作式交流能影响到人的幸福感和社会连接感。创作式交流通常是指一对一地互相接收私人层面的沟通内容,从而会减轻孤独感和提升幸福感。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社交中被排斥,我们大脑的反应和感到生理疼痛的反应是类似的,社交中的痛苦和身体上真的疼,在我们的感受中是一样的。躲避伤害与疼痛是人的本能反应,所以人在社交过程中容易强迫自己形成三种幻想:1、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收获关注 2、我总是能够被听到 3、我永远不必独到 以上三种幻想在“点赞式交流”和“广播式交流”中得到很明显的体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有人即使只是在路边发现一个正在生长的蘑菇,他也会在朋友圈发个说说,送上照片并批上“哈,生命真美好”或者是“美好的一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但是这个人内心是否真的愉悦还要另当别论。一方面,我们要对朋友圈中别人发布的状态和照片进行点赞,来“加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但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别人只会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人看。所以在对别人发表的内容进行“点赞”(点赞式交流)时,潜意识里你一定会进行自我比较(这也是人的本能),而是否会产生嫉妒和猜疑以及产生的程度如何要因人而异。长期的嫉妒与猜疑背后就是孤独感的累积,而且这种孤独感可以与抑郁直接挂钩(不知道你们生活中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明明一直很开心却突然间想哭的经历)。
相互作用下,绝大多数人也要像朋友圈里的其他人一样,通过发布的状态和照片(属于广播式交流的一种)来加深自我认同感。对于塑造完美自我的需求,使人们被“囚禁”在自我表现的监牢中,此监牢即为孤独感生长的温床。我想说的是,“点赞式交流”和“广播式交流”并不能真正增强人的幸福感和社会连接感,这两种交流模式只会产生两种人:自恋水平更高,孤独感更强的人和自卑水平更高,孤独感更强的人。
内容来自[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