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
话说在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线上,站着一位铁面无私,尽忠职守的好警察。
他每天检查过往行人,防止走私等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一天,一位男青年骑着自行车缓缓而来,自行车上,挂着一个神秘的小木箱。
警察大哥一把拦住:木箱里是啥?打开!让我抓个现形,你个毒贩子!
男青年把木箱打开,里面只是一堆沙子。
警察道歉,放行。
过几天,还是这位男青年,仍然骑着一辆挂着神秘木箱的自行车缓缓而来。
警察大哥一把拦住:哈哈,这回逮住了,这次是毒品!
箱子打开,仍是一堆沙子,而已。
警察再次道歉:看来,您真是个好人,得罪了,放行。
如此周而复始,警察大哥后来都懒得打开木箱了,一碰到男青年就放行通过。
第一千次的时候,男青年再度骑着“木箱牌”自行车缓缓而来,崩溃的警察大哥一把拦住,丧心病狂地喊道:这次肯定是毒品!
咔嚓,箱子打开,仍是一堆沙土。
开始怀疑人生的警察大哥噙着泪花:我还真是猜不透你啊,为啥我会冤枉你这么多次……
男青年微微一笑:你没冤枉我,我一直在走私自行车……
这个段子虽有几分离谱和荒谬,但是接下来划重点:
你瞧,受刻板印象与思维定式的影响,我们对人和事物认知的偏颇程度,有时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时你无法理解哪件事或哪个人,原因可能在于你的目光一直聚焦在那个小木箱。
反过来,他人对你的看法与评价,指摘与衡量,往往都是从某一个单薄维度出发,即便是评价人数再多,也很有可能都是在“木箱”上打转转。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只适用于平面图形;而人的性格与人格都是三维甚至更高维的,像获得对自己一个完整的画像,就不要被他人的只言片语所捆绑,别再被他人的只言片语、评价、态度、结论所定义,那样你只会越活越可惜。
所以,也别再自以为是地简单粗暴地评判和定义任何人,很多误会的原因,仅仅在于你站在门外,没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