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共享单车这一波热点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但是一句话不说好像也不是最好的,今天就试一试从投资(che dan)的角度谈一谈这个事情吧。
我有这么一种感觉:资本市场越对一件事情趋之如骛,越让人看不懂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资本方错了,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本质上看谁傻谁接最后一棒;另一种可能就是你错了,这件事情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有价值。共享单车属于哪一种情况,我倾向于后一种。
理由有这么几点:
从用户出发,首先,从用户价值来讲,共享单车能够真正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尤其对于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而言,共享单车解决了他们的痛点问题。作为一个用户,你需要考虑的并不是这些共享单车平台怎么运营的问题,而是它对我用户而言,有什么好处和坏处,显然共享单车对用户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其带来的坏处,那么何乐不为呢?其次就是用户体验,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OFO的单车还是不错的,问题是比较难找(没有GPS模块),摩拜没有尝试过,听同学说最初的版本骑起来有点重(加了很多物联网模块),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不过目前还有很多优化空间。
而从这个行业的创业者角度出发,最重要的问题是商业模式问题,简而言之如何盈利,而我们都知道:利润=营收-成本,因此我把如何盈利拆解成两部分如何增加营收以及如何降低成本来讨论。
从营收端出发,目前主流的共享单车品牌,如摩拜,OFO等,其主要营收来源于押金的增长以及分时租赁,老实说,我觉得共享单车领域最大的创新不在于其他,而是营收的模式的创新,即通过押金的方面,这么做好处如下:首先就是解决了创业公司的现金流问题,现金流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将通过押金得到的现金用于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降低了互联网企业培育用户带来的现金流压力。其次就是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从而促进用户对单车使用,培育用户习惯。这个怎么讲呢?类似于在一家理发店办了一张卡一样,我们其实在办卡的时候已经就做过一次消费决策,所以在之后的消费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做一次消费决策,相反,我们还认为这是我们的“权利”,从而促进我们对产品的使用和消费(有机会可以展开讲一讲)。第二个优点反过来会促进用户消费产品,从而使得押金不断被消费,促进用户二次充值,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反馈,从而形成一个交易闭环。此外,不排除未来共享单车通过平台流量进行变现。
从成本端出发,共享单车平台的主要成本主要是单车的投放成本和公司运营成本,互联网的共性在于产品/服务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简单讲就是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递减,共享单车的成本也是这么一回事,单车的成本可以通过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单车制造成本会随着数量增加不断优化,这是制造领域的成本优化;二是通过大数据的运营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据我所知,目前摩拜投放的单车融合目前物联网发展的一些新的技术,将用户使用单车的数据上传,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模式;OFO之前投放的单车应该是没有这些功能,不过最近获富士康战略投资,放话出来要搞大数据运营。(插一句,虽然作为OFO的忠实用户,但是我还是比较看好摩拜的发展,仅仅从运营成本出发,摩拜的模式还是要领先OFO的,而这个才是共享单车可以大幅削减成本的地方)
总而言之,共享单车绝对是一门可以做的“生意”,从商业模式上来说是行得通的,但是目前我也有一些顾虑,基本上是这个行业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具体如下:
1.硬件的单位成本依然很高,尤其是物联网模块,具体有多高我就不拿数据来说事了(偷个懒)
2.用户体验尚待改善,如上文提高的难找,难骑的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从外部来看,毕竟共享单车这门生意触犯一些利益(尤其是机动车),利益博弈么,最终会集中在政府的公共政策上反映,不多说了(= =)
4.行业内部竞争问题,因为好像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技术壁垒,最大的壁垒就是规模壁垒,换言之,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那么问题就来了,遇上恶性竞争怎么办?现在好像已经有这个态势了(当然作为用户还是比较喜欢的,薅羊毛的事情)
5.人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是该行业目前商业模式下遇到的最大问题:如何克服人性的自私和贪婪,降低单车的流失率?相信大家应该看到不少将共享单车据为己有的现象,这里仅仅从理论上探讨解决方案,共享单车平台应该考虑如何引导用户在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实现激励相容,必要的时候,诉诸于公共政策或者法律手段。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