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太升说,民谣最突出的特性应该是诗意,而对诗意的理解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它又是确实存在的,可以捕捉到的,不仅仅是打动人心,而是当你感受到那份诗意的时候,甘愿痛饮!
喜欢雷子很久,但他在歌手唱《成都》和《理想》的时候,我确实是没有被打动。他的歌,在livehouse听,在剧场里听,甚至在被窝里一个人听都会泪流满面。可是到了竞技的舞台,尤其是歌手这样的舞台,民谣的纯粹度被削弱了。
鼓楼是我觉得最有北京味的地方,107路电车,后海的酒吧,附近的大小胡同……那里有民谣的味道,而雷子的歌,也是属于那里的。在街头,在livehouse,在露天的草坪……都有民谣。
第一次喜欢民谣是在天津的街头。
晚上十点的海河边,夏末的风吹起有点冷,男男女女从身边经过,橙黄色的灯光变换着闪烁。走累了,我靠在桥头边吹风,桥下的流浪歌手弹起吉他,低头唱着不知名的歌……那一刻,我拉起朋友的手,"不想走了,我们待在这儿好不好"。那是一个残疾歌手,用一只脚站着,手上还抱着吉他,一首又一首地唱着……歌声夹杂着河边的风与沙砾,走进了心里。
再说民谣的诗意。
第一首被震撼到的歌是《九月》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词是出自海子的诗。
那是文学课上,我们刚看完加缪的《局外人》,孤独,死亡——像置身于孤月高悬的草原——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后来才知道这是周云蓬的歌。
后来听了《不会说话的爱情》……
听了《沉默如谜的呼吸》……
周云蓬是民谣歌手,更是诗人。
李健也被称作音乐诗人,他的歌也像诗一样,意境,声音,都很美。而近些年,李健无疑是在大众音乐与小众音乐纷争之间走得最游刃有余的人。
回到丁的话,民谣最突出的是诗性。当像赵雷这样的民谣歌手从街头走到电视屏幕里,带给观众的一开始是清新,而用不了多久就会招来质疑。
民谣的诗性,以及民谣想表达的情感,它不是蕴含在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在细微之处生出的情感。就像杂粮始终代替不了白米饭一样,观众的耳朵听多了这样的情感,反而会觉得民谣歌手矫情甚至俗套——理想,姑娘,南方,北方……那些在民谣里经常出现的词,一开始就不是属于大众的。民谣中的情感,始终不是我们在生活中寻常的喜怒哀乐。但你又不得不说,生活的挣扎,爱情的苦乐,理想的迷茫……这是我们生命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情感。
所以,民谣不属于大众,但大众不能缺少民谣。
如果是《南山南》把民谣带给了大众
如果是《成都》把民谣带给了大众
……
别着急,也别担心,今后还会有更多更多的好歌出现,更多民谣由小众走向大众。
铺天盖地的营销号,喜欢民谣的人,跟风凑热闹的人……早晚都会散。
因为民谣只要不死,它还得回到它产生的地方。
民谣还是那个民谣,赵雷还是那个赵雷……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