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读书也许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可或缺的途径。
读书,其实就是学做人的过程。懂得做人之后,才会懂得做事。懂得做人做事,这个人才是一个有用之人,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而不会成为于社会无用的寄生虫,甚至于成为于社会有害的癌细胞。
但是在读书架上的书的同时,我们也要读另一部更丰富的大书。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他所说的“大书”,就是指社会,指人生。
有时我们也会因为读书读得太多,反而忘记了读书本来的目的。所以当文娅在长沙聚会时列举她读书之多时,述说她正在写一部数十万字的小说时,我很为她担忧,也很有疑惑:
读了这么多书,如果反而不懂得一些为人之基本道理,读书何用?
写数十万字的小说,如果没有来源于生活的元素,这样的小说是否有人去读?如无人读,写之何用?如果只是自娱,我想没有必要说出来给人听——我想今天的人写书,真正为自娱者是极少数的。不信去问问,哪个作者敢说他写书纯粹是为了自娱。
我们不要忘记了,人生和社会是最应该读的一本书。而无论我们是否用笔来写书(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写书的),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言行举止,其实都是在写书——我们在用生命,书写我们的人生之书。这本书写得怎样,不由我们自己来评,而是由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甚至互不认识的陌生人来评。很多年后,人们还记得孔孟老庄,记得程颢、程颐、朱熹、张栻,还记得鲁迅、沈从文,是因为他们写了很好很好的“书”出来(此处的“书”,包括他们的作品,也包括他们的为人处事,因为他们的为人处事被别的人写成了书,或者用别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这些“书”永远温暖着人们的心,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反过来,如果一个作者不懂得做人,不懂得生活,不懂得做事,不懂得爱人和感恩,他写出来的书,充其量只是自己狭小生活圈子里的一点点传闻琐事,或是基于自己浅薄人生经验的一些冥思怪想,于社会无任何益处,于国家无任何增长,于人类无任何进步。可惜的是,这种作者在当今社会还为数不少。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写了一本书就觉得可以骄傲,且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本书。这个社会上无用之书还嫌少吗?
读书也是读人。一个作者,若是还知道写东西要诚恳地去写,则他是很难在文字里隐藏他的内心的。
一生之中,无论我们写书已否,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写和被写,不断地读和被读中走完此生。无论是读还是写,我们最好都诚挚多一些,爱人多一些,感恩多一些,谦卑多一些,微笑多一些,我想这样大概是不会错的。
你们觉得呢?
[ 此贴被杨秀春在2009-08-27 22: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