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刚结了一门选修《孟子讲析》。老师是一个研究历史的老教授,对孟子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对这本书有些超出平常认知的认识,听完课才觉得真正开始有些读懂了《孟子》。
孟子73岁左右离开齐宣王“退而与万章之徒,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篇”。按老师的总结,战国时期的文章比春秋时期的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加有文采、篇幅更长。但是《孟子》还是沿用《论语》的小章节,原本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也被强行分成了好几小章,可见孟子在有意模仿《论语》。而“与万章之徒”说明有一众弟子参与了撰写。老师总结:在文中直呼其名的弟子是实际参与了《孟子》编写的(虽然这个不知道他怎么得到的,也不知道可信度多少)。
在书中老师带领我们重读了《孟子》 很多篇幅以前学过,但是了解的只是很肤浅的表面,会翻译根本不能说读懂了孟子。比如隐藏在义利观中的“驭民术”;比如孟子的一颗想恢复土地公有制的心;比如其“权利只是一种委托”的先进思想观念......
老师虽然不能在短短的课堂之内将书讲完,但是有了老师给的大方向及思考方式,再读《孟子》,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