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生的文章总是前后相应,一条主旨贯穿全文。在这篇文章里,我想“鞋”代表了很多方面的意思。“穿上鞋的孩子们”,这个标题首先让人想起在彭先生童年的那个年代,乡下的孩子们没有几个穿得起鞋;而现在穿不上鞋的孩子已经很少了,但还是有,譬如像云南墨江的这些孩子们。这是一种有意无意的对比,让人意识到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今昔生活相比较,今天的生活水平已经大有提高。但在某些地方,“孩子们没有鞋穿”的情况依旧存在。基金会到来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孩子们穿上鞋了”。这又是一种对比。
然后,彭先生提出“物质的鞋”和“精神的鞋”两个含义,指出“精神的鞋”才是贫困山区的孩子真正所需的东西,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了整篇文章的精神主旨:“孩子们穿上鞋了”,但我们要继续努力下去,让更多的孩子穿上“他们更为需要的鞋”,即“精神意义上的鞋”,让人豁然有所顿悟,“鞋”原来需要升为成为“精神之鞋”。
在有意无意的对比间,让读者觉得无限味道在其中,并且最终明白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我想这就是作者行文的艺术。艺术是一个需要时间,需要生命阅历,需要对人和事物无限洞察力所综合呈现出的语言的魅力。它是一种“综合的技术”,但高于“技术”。我们在读的时候很难觉察到作者的这种匠心独具,或者说作者本人在行文时也没有考虑到要运用这种所谓的“综合技术”,但下意识地就是用上了,这就是艺术。我们的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概说得也就是这个道理。
用心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彭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这种艺术在里头。
[ 此贴被杨秀春在2009-12-03 23:1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