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我就是那个吃饱了撑着了没事干看谁不顺眼一言不合就吐槽的xx,今天我的吐槽对象是我朝当前法律职业的就业问题,没错,当然是从一名业余选手的视角出发的。
好好言归正传,我是抱抱佛脚看了一点关于法律的书,之前是没有学过系统的法律理论,要说有点什么渊源的话可能就要归到法律基础和经济法概论这些皮毛,正好我也有想考虑法律职业这一类东西,那今天就姑且来谈谈一下我自己对于目前的法律职业的就业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总体上这些年全国的法律专业应届生的就业情况总体上都不是很理想,甚至多年被亮“红灯”,社会总体呈“外热内冷”局面,也就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为什么是这样呢?
分析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就是供求关系,就业问题不例外,数据就不找了(就是想偷个懒= =),全国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了法学院,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法学院的学生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虽说现代社会对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要注意,这个需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肯定是远远跟不上各大高校扩招的步伐,然后你就会发现供过于求,然后人才市场各种本科硕士大甩卖,物以稀为贵,人才市场也是如此。
第二点,咱们得说说供求结构上的问题,众所周知,法律是一门依靠经验积累的专业技能,谁愿意将事关身家性命的事情交给一个没有什么经历的应届生手里?所以在这个市场中,应届生往往需要在底下连爬带滚干几年方能接案干活,从事法律所要求的高专业性和强经验性的行业特性首先就对应届生来讲是特别不友好。另外一点,我个人觉得,如是真正要能够学习点干货,必须有良师教之(我现在就特后悔没选个法学二专混混)高校扩招这么一搞,什么样的学校都开了个法学院,然后就开始招生,师资力量不足,结果可想而知。这么两个原因导致我们的法学院教出来的法学生,总体质量还是无法达到市场上的需求,然后你就可以看到,一边说法律高级人才紧缺,一边是法律专业就业率新低之类,一言蔽之,结构性供求不匹配。
再谈一谈法学门槛对法律就业的影响,结论可以放在前面,就是在我国,法律的门槛是真的不高,正因为门槛低,造成大量人群涌入,鱼龙混杂。在英美国家,法律专业可都是精英人才才有机会选学的,美国近几十年,近一半以上的总统都是学法律出身,我们的观海同志,就是一个好榜样,原因嘛,一方面,美英国家律师待遇好,法官威望高;另一方面别人家的法律是真的难学,秒杀渣渣,因为在英美法系中,法律是一门与历史息息相关的学问,动辄就引经据典,专业词汇多如牛毛,据我个人的观察,其实“行话”就是建立一种行业壁垒,让别人搞不懂,本来几句话解释清楚了,搞一个专业的词汇,一则有逼格,二则就是建立行业壁垒,人家是建了几百年的行业壁垒,我们40年不到,怎么比?
最后说说法律工作者的地位对于法律就业的影响,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中央高层也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故无论从官方立场还是从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我们难以看到有利于法律工作者的环境,律师难爬坑,公检法难上升,地位也都很尴尬。都说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在我国,普通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诉诸于法律,所以我们会看到每年大量的维稳案件,法官也很无奈,基础法院要判那么多案子,既要效率又要时刻保持公正公平,太难了。前一段时间一个北京市某区的一个法官被枪杀,原因就是因为某一桩案件中当事人不服判决,并从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才酿成悲剧。所以,无论从文化因素还是现实情况上看,法律工作者所拥有的社会地位与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失衡,以致于人才流失,尤其是在公检法领域,不得不提近些年来,公职类法律人士掀起了一轮离职潮,如果不加以注意,由此带来的“负反馈”效应后果难以想象。
以上就是我关于法律职业就业问题的一点看法,可能写的也比较乱,文章是我利用零碎时间完成的,所以连贯性不好,请见谅。另外,我也是凭自己业余的感觉瞎扯的,专业人士不喜勿喷,欢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