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48阅读
  • 7回复

《音乐欣赏》课程学习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谭必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4-06-15
古人在对“音乐”一词的解释时用过这么一句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1]大概意思就是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知名作家温承训也曾在其诗《动人的音乐》中写道:“真的,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作为人类创造的最抽象的一门艺术形式,音乐与生俱来就散发出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通过老师讲述的中国民族器乐,西方古典音乐以及电影音乐三个部分的内容,我能够深切体会到这种音乐中所包含那种独特的人文精神。譬如在介绍乐器古琴的时候,其中有讲到“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及千古名曲《广陵散》的一段历史故事。当故事说到嵇康在刑场上以《广陵散》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和愤懑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音乐中那股强烈的人文气息的影响:一方面乐器发声被用于表达个人情感,令人的情感趋于“音乐化”;另一方面,古琴同琴曲《广陵散》某种程度上也因嵇康而名声大振。又如讲俄罗斯著名“古典”作曲大师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的创作,就不得不提及柴可夫斯基一生的痛苦经历及其造就的悲观情绪。作曲家显然希望通过此曲来表达对自己的人生的独特诠释,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主观情感的融入,那么乐曲将不过是一串串没有生命的音符,该是多么单调!而对于电影音乐,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因为电影音乐本身的功能性作用就赋予了其与生俱来的人文气息:声音增强电影艺术的逼真性,而音乐将电影对现实世界的复写和再现纳入到人类心灵的关照中,增强了电影作为艺术的假定性。在某些电影音乐中,音乐表现出来的正是影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感情等等。

所以说音乐并不仅仅只是由其外在的内容形式组成,很多时候音乐关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所处时代特征等等,这些东西能够凸显音乐的内在特质,各具特色的音乐正是因为其特有人文性的内在特质而显得弥足珍贵。而反观当代音乐的发展,以国内为例,这种所谓的“人文性”正在迅速流失……

很多艺术形式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一定程度的抽离了现实世界,相比过去,当代艺术家更大程度上的追求艺术品的抽象性,比如在绘画,诗歌,摄影这些艺术领域。而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则是反其道而行之。

当代音乐的发展使其趋于大众化,通俗化。通俗音乐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的内容,增加了音乐的种类和受众。但通俗音乐在扩大音乐艺术的受众和参与者的同时,部分音乐作品在内容上越来越趋于庸俗化,形式化,音乐骨子里的“人文气息”被活生生剥离,迅速流失……这些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问题。譬如当今有这样的两种倾向:一方面人们对于音乐的通俗化要求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音乐人的外在形象越来越关注。第一种倾向本是大势所趋,问题就出在有些音乐创作者持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音乐趋于通俗简单化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何况全盘的通俗化更是不符合音乐内容形式多样化的要求。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当代音乐发展产生了系列负面影响:一大批简单粗俗的音乐相继出炉,对人类的听觉形成挑战,造成所谓的“音乐污染”;这种只关注形式忽略内容,只注重眼球不注重内涵的创作思路的盛行,对音乐创作人的培养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至少说是给创作人营造了一种浮躁喧闹的社会氛围。

第二种倾向本也是无可厚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个音乐人不但才华横溢,能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且具有外在美,气质美,这种情况是最好不过的了。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能够在音乐内在方面做很好的人,可能外在形象并不突出;而“形象气质佳”的音乐人,可能苦于囊中无货。在这种倾向主导情况下,人们可能往往是偏好后者-选择更关注音乐人的外在形象。这也没有什么过错,问题就在于:一味地关注音乐人的外在形象而忽略内涵。以国内歌手为例,之前各种电视台各种选秀节目,节目形式是主办方以海选为基础,层层筛选,其中不得不说大众力量在其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既然要通过大众的力量,就必然要受到这种偏好的影响,所以可以看到最终通过选秀“造”出来的一些歌手明星,往往外在形象不会差到哪里去。就这个结果而言,这种大众偏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埋没。记得上课老师也举过一个例子,说是很多外在形象佳的音乐家,很反感被冠以“美女XX家”、“帅哥XX家”的字样,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者能够关注他们的音乐而非外在形象。综上可见,这种倾向的过分强调也会对音乐人的成长造成不利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说的这两种倾向的极端化发展,会一定程度上的对音乐艺术的创作者造成社会氛围方面的负面效应,其影响的因素是创作者的社会创作背景,从而再作用于创作者其他方面因素,来共同影响音乐作品的内涵中的人文气息。所以这些倾向的消极影响是有限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规避的,这样的规避方法可能更多的和音乐人的自身态度相关。但真正要减少或者消除这种消极影响,则需要音乐人和音乐受众的共同发力。

一方面,作为音乐艺术的继承者、发展者,音乐人在传递、弘扬音乐人文内涵的方面要起到引领,先导的作用。不但要自行抵制来自社会舆论方面的负面效应,能够自己潜心创造各具特色,富有人文内涵的音乐作品;而且在能够顺应当代音乐的发展要求的同时,积极引导当代音乐向健康、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音乐人不但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关注现实潮流导向,还要具有一种敢于创新的勇气,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音乐艺术的受众,欣赏者,听众则更需要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和关注音乐本身的专注精神。这种包容态度包含在对待前面提及的一些或通俗、或高雅、或粗俗、或精致的音乐,音乐人的外在形象和内涵,以及传统音乐和创新音乐等等。音乐作为一种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精神的抽象外化,正如对待他人需要尊重理解他人一样,音乐欣赏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而关注音乐本身则是对听众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是要在尊重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音乐的基础上,做出一项主观偏好的选择。要求听众更多的关注音乐作品的内涵形式等内容,而不是仅仅只是关注音乐创作人的外在形象。

综上可知,当代音乐人文主义精神的传递与弘扬,其实是需要音乐人和受众的共同作用的,任何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显然是达不到最终效果的。
离开痛,学着走。
离线谭必勇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4-06-15
这本是我本学期所学课程《音乐欣赏》的一篇期末论文,冒昧发到网站来,还望各位见谅,另求各路大神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离开痛,学着走。
离线彭灵华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4-06-16
对于音乐没有太多感悟,觉得能引起共鸣,抵达心灵深处,喜欢就好。
坚持不懈
离线彭秀明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4-06-21
写得很好,下个学期我们也准备选这个选修课
离线彭立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4-06-22
当初我也选修过歌剧,课堂上看的是悲惨世界。当时觉得歌剧很有意思,上完课后很久没看了也就不再想念了。
离线彭苑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06-30
你们居然会有这类的课程。
离线谭必勇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4-07-01
引用第5楼彭苑于2014-06-30 10:42发表的  :
你们居然会有这类的课程。

有,,,是属于限定选修模块
离开痛,学着走。
离线王娟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4-07-01
这门课太难抢!!!

楼主留言:

同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