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市场经济的血液。没有了金融,一切都将崩溃。因为他的背后是推动整个世界运转的实体经济。
中国的很多企业,诸如百度、新浪、携程、优酷等等,特别是发展快,增长迅速的这类和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他们大多数选择在美国上市。看起来是中国的企业,实际却赚着中国人的钱,把巨额的利润反馈给远在美国的股东。拿百度来说,如果一个美国公民从一开始就持有百度的股票,那么现在已经翻了60多倍。美国人民的收入增多了,自然是要大量消费,这样拉动的将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迅速恢复。
想当年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到现在的2000多点,不小心还会跌破2000点,多少年来未曾恢复元气。想想美国道琼斯指数,20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曾一度跌倒7000来点,但短短的4年多时间,它已经恢复到16000多点,生生地翻了一番。到底是人家厉害。到底是发展了200多年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想想都觉得很亏。不是这些企业不愿意在国内上市,奈何以它们的资质,在国内无法完成上市。而像他们这般的互联网轻资产企业,很难通过证监会的审查。也更难达到上市的要求。因为对他们而言,抢占市场是及其重要的,一开始大量烧钱是尤其必要的,那么连年的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国内给不了他们足够的融资空间,就只好跑到美国去。
老师一直拿优酷和土豆的例子来说这个道理。说:就是因为优酷早了土豆半年在美国上市,使得最后土豆彻底败落,被优酷并购。这其中的道理是不是这样我不晓得,但至少不能排除这个现实的存在。
IPO虽然说开始了这么久,但是很多企业估计是不太有信心的。据说到2014年初,等待IPO的企业达到将近700家,按照中国审查的进度,到最后一家企业成功上市,都不晓得要多少年之后。这其中还不能暂停IPO。
像阿里巴巴的上市之路,坎坷又坎坷,据说在香港上市不成,也有去美国上市的打算。其中缘由是,马云希望以合伙制上市,但是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都只允许公司制,而这些个证交所也不会单为此搞出些创新举措来。据已披露资料显示,阿里巴巴整个管理团队的持股比例不过10.4%,大股东是美国的YAHOO公司和日本软银公司,它们分别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4%的股权和36.7%的股权。要是阿里选择公司制上市的话,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公司的创始人控制权立马就要旁落,要是机构持股者想控制阿里,马云和他的团队立马就会被挤出管理层。而合伙制上市,在美国是可以的。
像老师说的,在中国是政府选择企业,而在美国是市场也即是投资者选择企业。不用想也知道,优胜劣汰才是万物的生存法则,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选择。
在屡次忘记上《形式与政策》课之后,终于去上了一回。老师很自然地把几位位高权重的领导人暗暗地编排了一回,搞的我高涨的热情又冷却了不少。
希望国家在不断的改革中,能切实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