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我愿意或者说选择相信心灵的力量。
有点浮躁,翻出了文雅姐很多原来的帖子来看,还记得当时我把素兰十周年纪念刊拿回家那会儿,我妈看了以后跟我评价过文雅姐,四个字,人如其名。其实严格来说我是没有见过文雅姐的,但是我总觉得她能给我一些方向给我一些引导。可能说方向有点不对,文雅姐肯定要说,方向是自己找的。这么说来,我可能没有准备好指南针,以至于我现在还处于一片迷茫的状态。
我是相信那句话的,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来帮助你。人必须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可是当不知道要成为哪种人的时候呢?当然,我说的这个是具体的,大体上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可是有的时候,我甚至没有一个足够的心灵上的理由去让自己为之奋斗。上次月会之前大家聊过关于职业规划的事情,老实说,这玩意儿我现在已经写过三篇了,可我还是不甚明确。我应该去做些什么,有时候我不知道,有时候我不敢,有时候我太冲动,有时候我太犹豫。所以,我现在在一个我从来没想过要来的地方读一个我不甚喜欢的专业,努力学我一直讨厌的数学,因为没有语文课,只能在选修课上去选中国文学名著鉴赏。好像我从来就是一个表面循规蹈矩的人,心里有叛逆,却不敢去做,因为怯懦胆小,还有心里一直存在的惰性。
对的,这种惰性一直存在着,越长大越明显。我不愿意去改变,尽管我所处的状态不是我所追求的,但只要不是非做不可,我不会去改变,即使改变了只是做一个微小的调整,以便于我不需要再次面临这种情况。好像《厨房》里樱井美影说过的一句话”总是这样,我总是不被逼到边缘就不会采取行动,这次同样也是濒临绝境时,有人像这样给予我一张温暖的床,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不知是否存在的神灵。”所以常常到后来不知所措。
我是羡慕文雅姐的,有那样大的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付出多大的代价。有时候我想着,我应该把这些所谓现实的枷锁都抛掉,去做我想做的事,可是后来发现勇气并不够。好像只能因循着大家都在做的事去完成我应该完成的。即使我并不多么热爱这个专业,可我也不多么讨厌,我在这样不咸不淡的境地里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我可能会为了工作去考研,然后在实验室里忙活,然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好像越到后来讨论问题就容易扯到所谓人生这个话题上来。其实这个话题最是空洞无聊缺乏意义,你若能够想到的,不会给你惊喜,可是生活需要惊喜。并不是说这个惊喜需要多大,它可能是冬天里的一场雪或者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个电话。生活需要回归平淡,可是平淡不意味着是一潭死水,平静的湖面总是要有一些些波澜。
不知道我这个思考算不算是通俗所称成长中的困惑,好吧我可能很幼稚,或者在大家看来的确很幼稚。但我确确实实意识到我应该做一些改变,是改变,而不是调整。可笑的是我一直不知道我应该怎么改变,我一直想要做的事,似乎已经离我远去,似乎我一伸手就能触及。记得原来很喜欢一句话,让梦想照进现实。但是我也跟别人说过,成长也许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妥协。这样说着似乎有多老气横秋似的,可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我在对现实妥协着,不是全部,但是慢慢的随着年岁增长,妥协地越来越多。也许就像是让你限时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刚开始没有落笔,你可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可是当你画了第一笔之后,你便有了一个大概的范围,至少你要画素描不能往上面涂水彩。到后来,你画的越多的,就连微小的改动也需要小心翼翼,更别说大的方向了。也因此,许多人在不断地改变着,只为了让自己继续完成那张未完的画。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把画完完全全放弃了,重新拿了一张纸,但是这需要足够大的勇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一不小心,你就没时间了。我就是那类害怕没时间的人。
大家都说今年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忙碌最仓促的一年。现在看来我甚至想用兵荒马乱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用半年的时间去重新温习我们三年以来学的东西,用两天的时间去把它写到纸上,然后用三天的时间决定我们以后的工作方向和可能驻扎的地方,用两个月的时间去告别憧憬,再用三个月的时间来打破憧憬。就这样,似乎人生大体定了样,用似乎这个词是想说,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似乎这两个字,就是契机。
说到这里感觉又显得不太务实,好像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而为自己寻找的一个借口和理由,再次憧憬幻想。但我觉得这种感觉是应该的。小时候我们好像最有判断力又最没有判断力,我们简单地以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十分绝对。到后来我们却好像失去了判断力,不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是对的还是错的。我想说这绝不是的,我们是在成长,时光也给了我们礼物,教会我们从自己身上寻找一些可能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可能我们的寻找也会出现错误,但至少,我们学会了寻找。所以我现在所说的也许是废话,但至少我学会了去说一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