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00阅读
  • 6回复

《告白》:一场恋母引发的血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刘承儒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3-07-31
      《告白》显然不是中岛哲也典型风格的作品,首先表现在题材上,他的前三部电影作品《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都是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来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还算得上是喜剧,即使悲凉如松子,也是通过喜剧来呈现,而《告白》是一部犯罪题材的复仇电影,情感压抑;更为直观的变化是《告白》没有了他以往电影大胆运用的绚丽色彩,充满想象力的华丽场景和时不时穿插的无厘头搞笑情节,《告白》全片色彩阴暗,场景几乎集中在室内,大量使用慢镜头和特写镜头,因此不少观众大呼不习惯。

    当然这还是中岛哲也的电影,因此即使是处理犯罪题材,也不会变成《嫌疑犯X的献身》这类通过严密的推理来逐步揭示犯罪手法的悬疑电影,《告白》在开始便指明了杀人凶手,凶手也并未否认罪行,一段段告白之后揭示的是人性裂变的过程,探讨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的缺失导致的人性裂变。电影色彩阴暗但画面仍然精致,中途穿插的一小段歌舞,都能找到中岛哲也的痕迹。

    然而《告白》更能引起我注意的倒是影片对母亲这一角色的定位,处处透露出厌母的情结。首先,森口老师的女儿被杀,说到底是一场恋母引发的血案。从小母爱的缺失让渡边产生了强烈的恋母情结,他渴望通过自己的成功来换取母亲哪怕一点点的怜爱,当他发现杀人比在发明竞赛上获奖更容易得到母亲的关注,才策划了这么一场谋杀。同样,正是渡边的恋母情结要了北原的命。恋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找一个母亲般的恋人。当全班同学因为渡边杀人而排斥他时,只有北原例外,她温柔善解人意,给渡边带来温暖和保护,这不正是传统意义上母亲的特质么?当北原戳破真相,渡边只是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小孩,不可能获得母亲的关爱,这就毁掉了渡边所有努力的意义,气急败坏的他才会将北原杀死。恋母情结在电影中披上了一层血腥疯狂的外衣,换句话说就是母亲是不值得恋的。

    再看看影片中的母亲角色,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温柔母亲。首先是森口老师,她是一个因爱生恨,工于心计的女人。她试图将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注射进凶手的牛奶,暗中怂恿天真的年轻老师,私自调包渡边的炸弹,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她的一次复仇过程。第二个母亲角色是直树的母亲,一个极端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杀人后,她不仅没有指责,反而不停安抚他,这是极端的溺爱;当儿子精神崩溃时,她没有寻求医生的帮助,而是打算将他杀死,这是极端的疯狂。第三个母亲角色是渡边的母亲,一个自私的母亲。她从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子身上,给儿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之后更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抛弃家庭。这三个母亲显然都无法让人认同,甚至让人厌恶,都透露出导演的厌母情结。

    影片中三位母亲之间的互动不多,但都透露出人性的自私阴暗,并没有因为相同的身份而多一份理解和认同。直树的母亲不同情森口的丧女之痛,而不停的抱怨她作为教师的不负责任,森口更是亲手将渡边制造的炸弹交给他的母亲,间接杀死了她。
 
    因此,在我看来,影片的厌母情结是非常明显的,不知道中岛哲也和母亲的关系如何,但他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母亲是不值得恋的,那些温柔和蔼的传统母亲——只是一个传说。
人生,总是会对什么东西过敏的。
离线陈小凤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3-08-03
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离线彭灵华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3-08-11
伟大的母亲还是很多的
坚持不懈
离线雷洁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3-09-25
看见这般标题,就有些怯步了
离线彭秀明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3-09-25
  这些是不是个例外啊?
离线彭江南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09-27
这是日本剧吗
离线贺佳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3-09-28
导演有厌母情节么 ?还是。。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