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保靖,地处湖南西北部,与贵州重庆想毗邻。特殊的地形与自然条件,使这片土地盛产椪柑和蜜桔,该产业也渐渐地成为了保靖县的特色,支柱以及龙头产业,也成为了保靖农户经济收入了主要来源之一。但近几年来,该产业的效益在保靖县,乃至整个湘西州一年不如一年,出现了贱卖,甚至放坏倒掉等不良现象。直接原因便是四川省 闹的一场柑橘里长蛆事件,严重影响了该县该产业的销量。但看问题要看本质,若要纠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保靖县,该产业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许多地方,都亟需改进。
就我来看,我认为制约保靖县柑橘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如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柑橘生产模式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可总结为“小农生产,分散种植,粗放经营,人力作业”。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小农生产,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再加上分散种植,不能形成规模化种植,又由于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很难形成一个稳定的,高产的产量,也就没有了吸引稳定采购商的能力。“粗放经营,人力作业”,这也是直接由于小农生产而导致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规模,根本就不需要机械化的大生产。
第二:与市场的联系不密切,没有做到合理的营销:在保靖县,农户柑橘的销售并不是主动的与采购方联系,而是处于一个被动的,不利的地位,往往是一个采购方来保靖县统一收购,由于柑橘的易腐的特点,使农民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三:“三八九九六一”部队的现象严重,保靖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也有着中国普遍农村的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妇女,小孩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好好种植,管理和经营果树,导致土地没有发挥它本应该具有的生产能力与潜在的效益。
第四:生产队伍素质不高:常年累月的按部就班的生产,没有进行一点创新地去种植柑橘,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年代,一沉不变的东西往往会被慢慢地淘汰。
第五:政策机制的制约:虽说保靖县大部分农户都有着一定产量的柑橘,但对于山区农民来讲,在没有获取充分的农村社会就业和社会福利体系为保证的前提下,山区农民是不太可能把土地进行市场交换,发挥土地的 市场功能。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农民的心里总会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合理地分配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种植各种作物,蔬菜和果树,也不至于病虫害诸如此类的一下子使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