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065阅读
  • 2回复

转载:《文化这股软力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杨秀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3-14
— 本帖被 管理员 从 学习乐园 移动到本区(2009-08-30) —
又到周末了,老朋友秦梅女士想和我们分享这篇文章,并祝大家周末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最不能绕开的一个人,却常常被我们忽略,他就是周朝的开国大臣姬旦。说姬旦,从孔子的一句话入手较为便捷。孔子说过“克己复礼”,这个“礼”,即是姬旦创立的周礼。周礼内容很多,仅仪式这一部分,就有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以及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笄礼等等。各种礼仪的主持人周朝时叫做儒家,现在则叫司仪。不同的是,司仪主持不同层面的典礼,而儒家只为帝王将相和贵族服务。

从姬旦到孔子,相隔六百多年。孔子说要克己复礼,就是呼吁春秋时代的公侯将相们回到周礼,回到从前的政治文明,不要再打打杀杀了。很明显,孔子是很推崇姬旦的。

姬旦是周朝开国领袖姬发的弟弟。周朝建立后,姬发开始对姬家的人以及少数异姓有功大臣封地封侯。姬旦不仅是姬家的人,还是开国大臣,自然也在分封之列,他的封地为鲁,在今山东曲阜。因此,姬旦在历史上又被称为鲁周公、鲁公、周公、周公旦等。

文王在世时,姬旦作为儿子就表现得非常出色,他孝顺、忠厚、仁爱。姬发即位后,他又鼎力辅佐,在推翻商朝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他虽然被分封到曲阜,但由于姬发离不开他,姬旦就只好让儿子姬伯禽代为国君,到鲁国去掌管一切。 姬发去世后,姬诵即位,姬旦又辅佐侄儿。因为姬诵年幼,姬旦的角色实为摄政。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流言,诸如“周公将对成王不利”之类。姬旦主动找到开国大臣姜子牙和姬爽,解释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先王交代。为了周朝的政治稳定,我无可奈何,希望你们理解。”

姬诵成年后,姬旦还政,北面称臣。这时,有人离间姬旦、姬诵叔侄的关系,19岁的国王姬诵便向他劳苦功高的叔父下了手,剥夺了姬旦的一切权利。这之后的一天,姬诵打开秘府,看到姬旦当年为自己祈祷的文字,感动得泪流满面。公元前1105年,姬旦去世后,姬诵将其葬在文王墓侧,以示他不敢把这位了不起的叔父当做大臣看待。

姬旦的一生,很少待在封地鲁国。但我们却发现,与周朝史相伴始终的鲁国,总有一股韧劲。与近邻齐国相比,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鲁国从未赶上过。即使后世的俗称,也一向是齐在前,鲁在后,曰“齐鲁大地”。然而,山东的简称却又意味深长,不是齐,而是鲁。我私下揣摩,这何尝不是后世向周公和孔子这两位文化巨人致意呢?

公元前8世纪,犬戎部落攻陷周王朝首都镐京后,一切文字散失殆尽。周朝说的上名字的封国有近两百个,但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保存完好。这不能不归功于姬旦和他的儿子姬伯禽。这对父子,一个首创了中国的文物制度,一个则把鲁国的首府曲阜打造成当时最大的图书文献馆,曲阜随之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大都市。这就是文化巨人孔子只能出现在鲁国而不会出现在其它封国的原因。

齐桓公姜小白把齐国打造成当时的五霸之首,他牵头搞的那个八国联盟、八国峰会机制,曾使齐国何等荣耀。然而,政治强人姜小白一死,齐国的荣耀随即烟消云散。而从来没有振兴过的鲁国,却依靠文化从周王朝一直走到了今天。他的代表人物是周公,传承人物是孔子。想想今天的孔子是何等的热,就知道文化这股软力量,是何等久远。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离线张媛媛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3-15
师哥:有点好奇,不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是?也许我不必知道吧!看了她的文章,我就在想象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化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3-18
引用第1楼张媛媛于2009-03-15 15:47发表的  :
师哥:有点好奇,不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是?也许我不必知道吧!看了她的文章,我就在想象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化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她是一位一直关心着我们的朋友。在周末来网站上看看大家的发言,可以让她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我想有些东西,可能我们自己还不怎么觉得的时候,身边的人却比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其中的幸福和美好——生活往往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