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片日志,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轰动中国万言... 》。作者是一位曾以优异成绩考上武汉大学读书,作者曾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然而他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他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这些看似很不可思议的 行为,作者给出了令人深思的解释。
作者认为大学里认真学习的人很少,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其实我觉得我们新疆医科大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至少目前我们班的学习风气很浓,纪律考勤也查的很严,一天至少上六节课,还要上晚自习,一天要到组长处签到3次,而且纪委和班长要不定时点名,有时周六周天都有事儿,可能是新疆比较落后吧,可能这是医学生的必须吧。作者认为照本宣科的老师 ,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我目前觉得我的老师们还是很负责的,老师要批改作业,物理老师还时不时的给我们加课,但还是有一种感觉是,老师认为学生学没学好不关他们的事,一个劲儿的给我们填鸭式的教学。
其实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我们也很迷茫,我想素兰在本质上给了我们一些指导,让我们少走弯路,真正的体现了家的温暖。我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其实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一些对手,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因为自己找到了提升自己的地方,有了榜样,你才会更进一层楼,必竟大学里有才的人太多了,我们要拥有那种“我不要拿第一,我想要拿第二。”的观点,因为第二的你才有提升的空间,这么说吧,假设你的能力分为十份,那么在你的一份能力中你就有了提升的空间,你就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