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那些善良的人们,神是不会辜负他们的。
“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
你看这句子,你一定觉得很怪。我也觉得。这是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台词。在电影的结尾,在美丽的晨曦中,太阳正在升起,周韵抱着一个婴儿站在火车顶上,向着天空这样不停地喊道。
如果你没有明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你可以上百度去查一查,在《百度知道》里有人这样热心地解答你的疑问:
故事里的“妈”(周韵饰)在火车上解手的时候,孩子出生而自己并不知道,等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由厕所掉到铁道上,火车停下,“妈”沿着铁路往回跑,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在铁道上找到了孩子。于是她抱着孩子爬到火车上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啦,他一笑天就亮了”。
是想告诉孩子死去的“爸爸”(即“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孩子的上面停下了,她找到孩子了,孩子一笑天就亮了。
与其说是让孩子的爸爸别害怕,其实是在鼓励自己别害怕,孩子找到了,孩子一笑天都亮了,生活有希望了。
在看了电影第三遍时,我已经明白是这样一个情节。不过我想应该有人在网上问过这样的问题,于是上网去查了查验证一下,发现果然如此。我得承认,这段结尾我反复看了几遍,在电脑前面差点泪流不止。
《太阳》上映后,观众普遍反映看不懂。我也看不懂——几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点也没看懂,看到一半就没有兴致看了。之所以在几年后再看《太阳》,是因为《子弹》。《子弹》赢得观众的普遍赞扬,我也觉得这电影确实拍得可以。而《子弹》中久石让的那段音乐,就是在电影的开头,张麻子(姜文饰)带着他的麻匪们骑着马儿欢快地冲向马县长的火车开始抢劫的那段,让我入迷。于是上网去搜它的MP3,才知道这段音乐其实姜在《太阳》里就用过了。上网查了查,有人问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段音乐在《太阳》里用过了又在《子弹》中用。有人回答说,那是姜文在向自己的伟大作品《太阳》致敬。姜文曾说过,《子弹》是献给观众的(事实证明,观众对《子弹》确实很买账),而《太阳》是献给上帝的。——潜意识里就是说,《太阳》本来是神作,观众看不懂,他不介意,而这不影响《太阳》在导演心中的地位——考,这就说得有点NB了。我有点不信邪,于是上网再去看了看《太阳》。看了第一次,看出一些苗头。再看第二次,就觉得相当好了。看到结尾,在晨曦中,火车停了下来(那画面美极了),周韵跳下火车,沿着铁道狂奔,铁道上满是鲜花和野草(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铁路)。她跑啊跑,跑啊跑,直到婴儿的啼哭声让她停了下来。在铁道上——注意是在铁道上,不是在铁道边上——在那鲜花丛里,一个光溜溜的男婴挥着他的小脚丫啼哭着。周韵俯下身,惊奇地看着他……然后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段了,这个女孩抱着已经用布片包裹起来的小男婴,站在火车顶上——注意是火车顶上,不是火车厢里(火车司机怎么就这么有耐心呢——当然我相信刘志军同志领导下的火车司机是作不出这种善举的),向着远处的天空和太阳大声喊道:
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
然后就是那段令我十分神往的音乐响起,然后就是字幕。电影结束。
在网上,人们对《太阳》有着太多种解读。而我愿意认为《太阳照常升起》是歌颂爱情的,歌颂那些纯粹的爱情的,歌颂那些六、七十年代才有的纯粹的爱情的。其实我知道姜文导演没有这么单纯,或者说没有这么纯洁。他绝不会拍一部电影来歌颂我所谓的“纯粹的爱情”。但我愿意这样来理解这部电影。
就像我的题记所说,“那些善良的人们,神是不会辜负他们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往,我用它来鼓励所有善良的人——包括我自己——请不要对人生的种种美好失去希望。你们想要的,都会有的,我们要这样相信,并去努力。
太阳照常升起。
2011年6月12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