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9月起,我们的朋友秦梅女士开始与我通信。也是从那时起,每个月她都会给我们推荐一到两篇她认为对同学们有益的文章。2009年8月,获悉我们在长沙的年度聚会上制定了“每个月至少发表2篇主题和20篇回复”的制度后,秦梅女士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制度”:每个月都要给大家推荐2篇文章,不可延误或遗忘。
秦梅女士推荐给我们的这些文章,因为绝大多数都来源于传统的纸质书刊杂志,所以,几乎每一篇都是她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然后通过邮件发给我的,并不是我们所常用的“复制,粘贴”那么轻松。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她曾经和我们分享过一篇题为《月熊,请宽恕人类》的文章(2010年4月4日发表于《文学天地》),因为那个故事实在太让她伤感,一篇文章,她“断断续续打印了好几天”才打完……所有这些,都是她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完成的。
我们要记得这是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她可能一直都只能以这种日常联系之外的方式,来关注和联系我们,来表达她对她这帮“年轻的朋友们”的关爱。让我们珍惜这份友情,也让我们感谢这位“老朋友”!
下面是秦梅女士要在2010年11月和大家分享的两篇文章中的一篇。因为工作太忙,她是昨天(11月30日)晚上才把文章敲完并发给我的。请大家欣赏。
小马:
还差30分钟就是12月份了,这个月太忙了。不过还来得及,终于完成了11月份的“任务”(因为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在电脑上),松了一口气。
祝冬安!
秦梅 宿舍,最坚强的集体主义堡垒
作者:方丹敏 袁燕城
中国大学宿舍的空间格局是独特的,因为要尽可能多住些人,“睡在上铺的兄弟”几乎代表大学宿舍经典模式与情感。西方国家的大学也有宿舍,但出于保护隐私,大部分是一人一个单间,那种上铺下铺拉窗帘的情景基本是绝迹的。但也正因为人多资源少,在或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磕磕碰碰,或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亲密称谓中,中国的大学新生开始了学习人情世故的第一站。
大学宿舍的功能与文化是在不断变迁的,随着网络全面进驻大学宿舍,第一批90后入学,大学宿舍的功能与文化开始呈现出新特色。
第一个特点,宿舍成了班级功能退化后一个坚强的集体主义堡垒。现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选哪些课,选哪些老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在这种情况下,班级不再是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大一同学小陶说:“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一下子傻了眼。从小学到高中,习惯了十二年的班集体,竟土崩瓦解。”同学们上课安排不尽相同,又没有固定教室,各顾各上自习,同班同学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一个学期下来,我还不能叫出班上一些同学的名字,只感觉面熟得很。”大学生间还流传着这麽一个笑话:在大学毕业照上,总会出现很多不认识的新面孔。正因为如此,在以前十分普通的班级活动如郊游、联欢等,班干部或辅导员竟组织得异常费劲,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时间安排。“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感慨背后,另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就显得超长强大——那就是宿舍。
在班级同学一年见上几面都困难的情形下,宿舍仍是大家殊途同归的地方,不管从哪个教室回来,总要回到那个让你可以休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上网。每个原子在这个半家、半社会的空间里互相试探、交流、演绎,最终形成合力,发展成为一股独特的宿舍文化的,还是在时下的90后。特色宿舍开始拔地而起,如上演真实版生活大爆炸的复旦大学5023,做山寨版新闻联播的西北大学9016,合伙开馄饨店的西南师范大学508,而他们为人所知,大部分因为网络——给他们的集体行动带来了无限宽阔的展示机会。
第二大特点,宿舍成了团队创业的最佳单位,也成为90后进行创意和头脑风暴的最佳场所。基本上,他们都是说干就干,比如舍长说想开个馄饨店,这件事被舍员认可后,基本上第二天他们就走在寻找店面的路上了。凡事商量着干,各出主意,各尽己力,看不到小算计,看不到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四个人就是一个天然地完成了磨合的团队:他们能在一起求职,一起考研,一起创业,甚至一起做个“新闻联播”——无他,唯好玩耳。
对了,好玩,甚至有点无厘头,无所谓,这是如今大学生宿舍的新特点。但是无厘头背后,往往是他们对大学、对社会的独特观察。孔庆东一篇《北大47楼207》,描画的20年前大学时代的三侠五义们,曾迷倒无数高中生开始向往大学的宿舍生活;老狼的一句“分给我烟抽的兄弟”代表的是10年前大学宿舍最珍视的情怀——同学即兄弟;现在,班级同学回忆在未出校门时已模糊,基本上就剩下宿舍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们,携手书写一番江湖传奇了。
可喜的是,这个传奇,与社会乐此不疲批评的“每个细胞都需要空调”的娇生惯养的90后形象大不相同,我们看到的是,90后在大学宿舍这个新空间表现出无比美妙的创造性、高度的互助协作、遵守团队规则、尊重与理解,他们能折腾成事的可能性,比任何一代都强。
[ 此贴被杨秀春在2010-12-01 23:0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