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179阅读
  • 0回复

2024年7月月会记录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素社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4-08-04


月会主持人:慧灵
月会主题:“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很多人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感,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建立、维护深度的亲密关系。
与此同时,人们对情感的需求终归是存在的。出于害怕受伤的心理,很多人会将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拆分到不同的“浅社交”中,并通过付费、设定规则等方式,来保证社交过程中的省心与安全——比如通过付费方式委托他人扮演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并与之进行约会;又比如在“搭子社交”中,通过提前制定社交规则,并设定较低预期的方式,来避免失望……
你怎么看待这种“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它们会成为未来社交的主流趋势吗?又或者只是昙花一现的短暂潮流?请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看法。如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享,更佳。

注意事项:
① 发言须紧扣主题 ;
② 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
③ 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
④ 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
⑤ 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
⑥ 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
⑦ 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
⑧ 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 11号、宋体、黑色 ;
⑨ 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
⑩ 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

王胜博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这个主题很新颖,我也是最近才有听说这样的事情。感觉以前这种桥段都是电视剧里面的,比如女主花钱让男主假扮男友来解围最后真的在一起了,种种。没想到现在成为了真实发生的事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大环境的不安吧。如今的社会环境下,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都有各自的焦虑来源。年轻人在脱离高中的应试教育之后,突然被推到了社会的风口浪尖,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教育,对于如何与他人相处是不适应的。因此,才产生了用“金钱”这一普遍认同的价值来约束关系。毕竟,在浅社交能够接受这种约束的人,必然不会违背他。而真实社交中,人心叵测,根本无法判断交往的发展。
所以想来,这种浅关系的出现也是有着理由的吧。
虽然我不太了解,但是也能从自身的经历来判断一二,我对这种关系不置可否,也许,这是一种花钱买心安的方式呢?

张娟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
一开始看到标题“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有点懵圈,看不懂。感谢下面还有对标题的解释,付费扮演和“搭子社交”,大概明白“浅社交”了。我觉得“浅社交”一直都有,只是现代社会丰富了“浅社交”的社交环境、规则、工具等。
我觉得关系一直以来都有亲疏远近之分。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有些朋友是能交付所有心事和秘密的朋友,有些朋友是普通朋友,有些可能是“酒肉”朋友。人们对情感的需求终归是存在的。但可能是因为害怕受伤的心理,也有可能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机会有限,人不可能与所有认识的人都建立、维护深度的亲密关系。所以古人才会有一面之交、点头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等等这样对于友谊关系的分类。我们也有吃饭搭子,爬山搭子,拍照搭子等各种搭子之交。
所以,我觉得“浅社交”这样的亲密关系一直存在。人有三两知己很幸福,有各种活动搭子也很幸运。

彭英灿  素兰家人们:
晚上好!
首先,先声明个人没有接触过主题里提到的浅社交类型,所以只能在大主题下,对于现下快节奏生活的亲密关系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有失偏颇。
个人感觉,脱离了学生时代之后的社交,除非自己愿意花费一些精力保持,又或者因为职业等特殊原因精力主要放在交际这一块,大部分人是难以结交到新的朋友的,能联系的不是一个家乡的,就是亲戚朋友里的堂兄堂弟,又或者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这之中以同学为主,好联系,认识的多,基本都还一起玩(男生反正是能一起玩的,女生估计就是好闺蜜还联系),相比之下,工作后,与别人(比如同事啥的)自主性打发时间类的相处变少,有并维持一份深的社交关系就难了(当然因人而异)。
本人对浅社交保持理解,但因为真没见过,所以对其发展趋势等不做评价。


蔡家莲  彭先生、各位长辈、同学们:大家好。
我觉得今天的话题挺有点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味道,有点深奥,并且也与时代紧密相连,足见提出这个话题的慧灵同学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很深入。其实老实说,我是读了好几遍才尝试去理解这个话题,也许还会有点偏题,请主持人指正。
我理解的“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就是人们既渴望拥有某种亲密关系,但是又不能或者不敢、不想去投入太多在这种关系中。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让他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投入,也可能是现代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更愿意去关注自身的感受,自我与他人的边界越来越清晰。
亲密关系的建立,就意味着自我与对方的完全敞开,是一种“深度捆绑”,需要很深的情感投入,这种时候就难免会将对方视为一种责任,而责任就必然会带来负担。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需要的时候对方能为你短暂的提供某种情绪价值。我想有人一起吃饭就找个饭搭子,想有人一起运动就找个运动搭子,想有人一起旅行就找个旅行搭子,旅行结束挥手作别,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不论是相忘于江湖,还是下一次的萍水相逢,都很轻松自在。
我觉得这种方式会越来越受欢迎,倒不是说浅社交会取代“深社交”,而是“交友遍天下,而知己者二三”本就是常态。

洪庆浩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浅社交更多的是对亲密关系另一个方面的补足,虽然浅社交降低了情感深度,但也降低了获取情感需求的难度,减少情感方面的付出。浅社交提供了一种低风险、高便利的互动方式。毕竟能较轻易的满足个人暂时的需求而不必过多考虑其它因素,比如对方的喜好、需求等等。即使踩到雷区,由于只是短暂的交易或者搭子关系,这样的不愉悦也能转瞬即逝。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非常大的便利性,记得前年五一好友都回家了,就揺人找搭子一起出去玩,不然一个人太难受了。
浅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对自己需求的关注,这种需求一直都有,只是以前可能更强调于集体、合群等等,而如今可能对个人舒适度也有需求。这样的转变我觉得与互联网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前可能想这样而苦于没有平台,现在在数字化和虚拟社交工具的支持下,进行浅社交也方便了许多。由于有需求、有平台,浅社交推广到也是合理。
浅社交是鱼而不是渔,我个人理解它更倾向于交易,深度关系更倾向于赠予。深度关系作为核心,浅社交作为扩展,两者相互补足倒也不错。

田睿  素兰家人们下午好!
浅社交,是城市陌生人间的社交模板,就像歌曲《无名之辈》里的,“假装热情的冷落,假装自由的枷锁”,缺少真实的关怀。
不过这对我们“五米以外人畜不分”的眼镜仔来说,也有个好处,一路微笑着走过去就行了,不用纠结碰到亲戚朋友因为看不清所以没叫人,让人以为很老麻,或者看不清叫错了,令人尴尬。
也就是说,作为资深i人,我甚至有点不反感浅社交,就不知道隔壁“嗜社交如命”的e人感受了哈。但正如歌曲《异乡人》中所说,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作为人而不是机器,城市里这样生活久了也是会很落魄的。
应该说,浅社交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但是从现实看,几百万人的城市,非亲非故无血无根的同胞之间,能够建立“深社交”吗,亲兄弟还得明算账,陌生人又怎么信得过呢?
如果看以前呢,城市居民的关系一向如此吗,是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的民俗吗?我不知道。但是当流动人口赶上常住人口,当按钱分蛋糕碰到暴发户,当“壕无人性”取代德高望重,我认为很多问题就不应该说是“一向如此理所应当”的。
那么以后呢,我们能做什么呢?小孩也能看到问题,但是他们什么也做不了,那么作为青壮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为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夏天到了,城市的天气是相当的“热情”,不跟人套近乎的,大家注意防暑哦!

易海娇  各位家人大家晚上好,以下是我的发言:
我们的主题浅社交关系,可以理解为花点钱找委托或者设定规则找搭子,我就可以得到一个更“符合心意”的朋友,听起来是一种更划算的方式得到我们必需的情绪价值。也有一些人的例子,自己和搭子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不过,我还是觉得这种浅社交关系可能并不是在各个场合。我们正常的朋友关系中获得的情绪能量一般是比较长久比较深刻的,也就是常说的老友难得。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并不是时刻待在一起,我们的兴趣爱好也会有所不同,那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选择建立上述的浅社交关系来填补这部分情绪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浅社交关系,它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只要人们的此类需求一直存在,那它就不会消失。对于个人而言,只要你能够正确的去对待这种浅社交关系,明白真正的感情应该是真诚换来的,那么是否要去建立这种浅社交关系都没问题。

陈友兰  亲爱的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陈有兰。我之前没有特别关注到“浅社交”的现象,但注意到“搭子”这个词是从去年六月开始的。当时有个朋友想去甘肃旅行却没找到合适的同伴,提前在小红书上发帖约“吃饭搭子”,“拍照搭子”等,很方便也玩得很开心。这样的浅社交关系可以让人在需要陪伴时不孤单,还能有机会认识新的朋友。
“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是挺常见的。这样的关系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一直去维护,却能在关键时候提供有用信息和情绪价值。“搭子”们之间并不需要长时间的相处、高频率的互动。但在搭伴活动结束后,大家就几乎不联系了,不再常有互动。还记得有次学姐很想吃一家烤鱼,但是一个人吃太孤单,还不划算,后来竟然加了个附近的“饭搭子”群,平时专门一起拼饭,真的很满足啊。“饭搭子”之间不需要聊得太深入,也不用互相了解对方的私生活,只要在吃饭时提供一种简单的陪伴和交流,享受美食啊。
如果信任度高,相处融洽,常有一致的目标和兴趣爱好,有的“搭子“也可以发展成更亲近的朋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花时间精力在家人、朋友等重要的社交关系上,常联系常问候,有意识的维护好这些社交关系。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向依苹  亲爱的各位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在我看来"浅社交"是在快餐时代慢慢兴起的,大家没有时间,没有经历去建立一个深度社交,但也需要进行一些社交来维系自己心理稳定。“浅社交”在00后中占比可能比较大,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慢热的人,建立一个深度的社交关系需要很长的时间,加上自己身边的朋友可能不了解自己一些小众爱好、小众的圈子,但又非常想要跟别人分享,这个时候就需要“浅社交”了,像约委托。我自己也有“浅社交”,我有一个朋友,我俩从来没有见过面,只在网上聊天,因为有着混相同的圈,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就结识了,我俩会经常聊天,聊圈子里的事,偶尔聊聊生活,吐槽一下,还会给对方送一些物料(周边)(因为我们是一个学校的),还有就是去线下的话,会找一俩个搭子。
在我看来“搭子”应该是“浅社交”的重要部分,比如“干饭搭子”“学习搭子”“旅游搭子”等,没有太多的感情,且有明确的边界感,不容易受到伤害,但是太多的“浅社交”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过多的“浅社交”会导致心理感情的缺失,心理得不到深度的宽慰。
在生活中,“浅社交”还是要适度,不能以其为主,要相互协调好,平衡两者关系,才能让自己开心。
期待年会见面!!

彭芃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后疫情时代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人们更加对建立、维护深层亲密关系的过程感到疲惫。人们质疑关系的可持续性,担心付出感情是否值得。但作为人类天性的社交需求依旧存在,浅社交促使人们选择将亲密关系需求进行解构,构建无数个微小的瞬间与场景,寻求在不同形式中满足细分需求。
有断时间“找搭子”成为了热词,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学校找了一个吃饭搭子。刚开始觉得挺尴尬的,后面聊着聊着就觉得还不错。不仅能缓解我无聊的心情,而且与我分享日常,给我提供情绪价值,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觉得人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来确认自我进行社交,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展示自己的独特属性,互相吸引、注视彼此,建立深厚关联。在“文化关系”中,我们通过文化标签实现文化的联结,促成深层沟通。而在“社会关系〞中,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交换,融入社会齿轮,从中感受到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多样的关系,我们得以更好地认识和确认自我,构建与他人、文化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肖媛媛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像坐过山车,有时候想找个人说说话,却不一定非得掏心掏肺。浅社交就应运而生了,它就像是快餐,快捷方便,能满足一时之需,但吃多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觉得,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就像是一杯速溶咖啡,味道还行,但跟现煮的比起来,总是差点儿味道。我们用它来填补空隙,但心底里那份对深度连接的渴望,是不会消失的。就像网上认识的朋友,聊得来,也能乐呵一阵,但真遇到事儿了,还是得找身边那几个知根知底的老朋友。
所以,我认为浅社交有它的价值,它让我们不至于在忙碌中彻底孤立,但它永远无法替代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浅社交,但也不能让它成为唯一的选择。毕竟,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往往是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琐碎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杨雨欣  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
“浅社交”这个词语,我还是第一次听见,看了具体的话题解释,我感觉“浅社交”中的亲密关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出现的一种关系,这样的关系在生活中也常常存在,感觉大学期间和同学的关系,工作了和同事的关系都有点像这个“浅社交”关系。感觉它的存在也有许多意义。
从积极的方面看,它为那些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情感满足。就像我自己在大学快节奏里,有时生活和学习比较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去深入了解一个人,感觉可以通过和大学同学短暂浅浅的交流,也会得到一定的陪伴和安慰;又比如有些人会有固定的游戏搭子,偶尔会和线上的游戏搭子一起玩几局游戏,在游戏中畅聊自己的游戏理解,不聊其他的,就单纯聊游戏,这样的“浅社交”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些愉快的心情。
但是,我感觉这种关系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往往缺乏深度和稳定性,不能像长久的感情给你稳定的建议和情感的沟通。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重大的挫折或困难,浅社交中的伙伴可能无法给予我足够的真正支持和理解。
至于它是否会成为未来社交的主流趋势,我认为浅社交不太可能取代深度的亲密关系。尽管它能满足一时之需,但我感觉我们需要的还是真正的理解和信任、无条件的爱,这些只有在深度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获得。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有一部分浅社交,因为这样会让我自己的生活更丰富。

伍双  素兰家人们晚上好!
浅社交在我看来相当于把我的生活划分成了很多细小的碎片,如果把生活比做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会需要这些碎片去填满那些大物体所不能填补的地方,这样我的生活才会更舒适一些。而相对的深度社交,则是我生活的主体,更难剥离出我的生活。会有那么一俩个深度社交会慢慢占据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只有他们不能到达的地方才会被其他所挤占。
在我的每一段时间里,都会有很多浅社交和小几个深度社交。而过了这一段时期,一些浅社交会率先退场,一些浅社交又会发展成深社交,当然也会有新的浅社交入场。有些深度社交也因为这个时期的变化而离开,而有些就会在心里扎下根,很难离开。
其实所谓的浅社交,我的理解就是淡化了一些社交的感情,而多了很多便捷随性。让自己的生活不会单一无趣。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陆志威  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呀!
今天的话题是关于浅社交,浅社交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个新词,但是仔细看导读,发现这种关系在我们生活中早就出现了。
导读中的第一种付费交友模式就不多说了,这种模式在日本已经很常见了,通过交朋友费来交朋友,最经典的就是女仆咖啡厅了。但是这种模式在现实中经常会往非法的方向滑落,这就不讨论了。
第二种搭子社交我觉得必然会越来越多的,而且这也不是个新东西了,以前这叫xx友,xx同好,比如驴友(现在可能就改名叫徒步搭子,旅行搭子)、球友(打球搭子)、钓友(钓鱼搭子),新瓶装旧酒而已。浅社交以前就大规模存在,毕竟人有亲疏,不可能和每个人都挖心掏肺,额外多出来的社交基本都是浅社交。随着现代人交际圈子的多样化,以及打工人的原子化,浅社交必然也会随之扩大。
这就是我个人对浅社交的看法了,祝福大家都能享受社交带来的快乐!

张程熙  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关于社交浅关系我有以下看法。
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呼朋引伴的天性。尽管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青年可以在虚拟世界"狂欢",但线下的孤独感加剧了,我们青年迫切需要线下的情感陪伴。"搭子"满足了人际关系中多样化的陪伴需求。一个人可以有许多"搭子",比如"饭搭子"主打吃饭陪伴,"运动搭子"便于组队健身,"考研搭子"互相监督等。"搭子社交"实现了精准陪伴,精准搜索兴趣,定向匹配搭子。青年寻求何种搭子存在明确的目的性,这也使得"搭子社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搭子社交"使兴趣一致的陌生人群体迅速集结,达成更高的社交效率,以较低的感情投入获得了所需的情感回报。
总而言之,虽然"搭子社交"可能滋生逃避亲密关系和社交陷阱等隐患,但这种方式,让自嘲有"社恐"的年轻人能够利用技术平台,借助共同兴趣与需求结识新同伴、发展新友谊,以线下陪伴的方式,使青年将关注点从网络转换到身边的人,主动建立一段社交关系,让不同背景的人不断相遇,缓解孤独,增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吴伟  素兰的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话题描述的状态我没有过太深刻的切身体会,也没怎么经历过。但是我好像能够理解主题所描述的这种状态。
在一线城市生活拼搏过的家人们应该都有所体会,这里的人像是住在蜂箱里的人,孤立且脆弱。但是在此之前,大家都是青春靓丽的大学生,许多人都是热爱社交,内心里都有一股积极向外探索的力量。对他人有期望,但是期望又不敢太高,因此有人探索出了“浅社交”这种方式,其实从“付费“和”设定规则“这两个方式就能看出,个人觉得这心里面里面多多少少有一点拧巴。
这让我想起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当然,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是契诃夫生活的沙俄时代,我们也都不是别里科夫,我只是说一些相似的性格。可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底色,“浅社交“一定是人性在当前环境所催化出来的,人性多少年来都没有什么进化,不管什么时候的人穿越到这个时代,他们都能探索出”浅社交“这种满足自己内心情感需求的方式来。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当前大城市里面的人,住在一个个划分的清清楚楚的格子里面,压力大,又很少有能够融入当地社区里面的,不了解邻居,缺少安全感与归属感。
总的来说,我的观点认为,社区生活的缺位可能是是“浅社交“出现的原因(之一)。
感觉有点离题了,我没经历过浅社交,但是从主题描述里,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尝试分析,我觉得“浅社交“的出现一定是”Something is Missing or Some things went wrong!“。这些年我总有些看法,尤其是这两年,我觉得现在的大部分青年人是一群有着较强自救能力的脆弱群体,”浅社交“或许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
谢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