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会主持人:彭涵宇
月会副主持人:彭孙凤
月会主题: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可能都是一个不同的你。你更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形象吗?还是说更倾向于“做自己”?这两种选择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说,我们可以找到某种平衡之道,做到两者都兼顾?期待你的分享。
注意事项:
① 发言须紧扣主题 ;
② 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
③ 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
④ 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
⑤ 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
⑥ 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
⑦ 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
⑧ 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 11号、宋体、黑色 ;
⑨ 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
⑩ 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
个人发言环节:
彭一倍:
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听到大的优秀榜样,有时候是挺讨厌这样的,毕竟别人家的孩子是复数,而我是单数。但当自己成为其他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时还是挺开心的,人类的本质就是双标。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有时还是挺爽的。
现在你让我选是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我是会选择做自己,毕竟人生是自己的,路要自己选,哪怕最后自己过得稀烂,也是自己选择的,所以没有资格后悔。
不过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在与人交流中难免会带上面具,但带上面具并不意味着不能做自己,毕竟选择带什么面具是由自己决定的,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做自己的产物,带上面具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做自己,千万不要为了别人去挑选今天自己要带的面具!戴面具也要选择真实,而不是虚伪。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不要单纯为了合群而选择委屈自己,能为自己人生买单的只有自己。当然做自己不意味着一味孤行,善意的提醒我们也要听从,要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做更好的别人眼中的自己,同时也要记得克己厚人。
龙腾(代):
在做自己和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这两点上,我认为做自己显然是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意志,我认为自己的人生应当由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所主导。如果一味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让别人的意志来操控自己的人生,那么自己本身的价值就会无限降低,因为此时的人生并不能反映自我,自己更像是他人意志的一个傀儡。
但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也不能忽略。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存在,故他人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也值得我们去关注,这是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就比如说,刚进入一个新的单位,就应当展示出一个新人该有的态度和姿态,这有利于我们迅速熟悉工作和得到同事认可。
总之,在追求自我成长的旅程中,我们要有勇气去做自己心中的自己,并且也要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的目标既是成为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自我,也是成为一个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个体。
杨雨欣:
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
对于今天这个主题的问题,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很多的抉择。
有些人可能更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会努力迎合社会的期待和他人的眼光,以获得认可和接纳,选择做他人眼中的自己可能带来社会认可、职业成功或其他形式的回报,但同时也会牺牲我个人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失去真实的自我,感到疲惫和迷茫。
另一些人则更倾向于“做自己”,他们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和价值观,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这样的人可能会显得更加独立和自信,但也可能会面临一些误解和挑战。
而我认为做自己,保持自我真实,遵循自己的内心和信念,不受外界评价的左右,并且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我往往会感到更加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样我才会活出真正的自我。
但这只是在一小段的时间里,因为我们毕竟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社交。
所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平衡之道,因为这两种选择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关注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需求,又不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在保持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同时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这种平衡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沟通和调整来实现。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可能需要展现出认真和高效的一面,但在业余时间,我会选择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保持个人生活的充实和满足,这样一点点平衡自己。
同样,在不同社交场合中,我们应当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做自己眼中的自己还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并同时也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和个性。
总的来说,找到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平衡点,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界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勇敢的做自己喜欢且正确的事情,同时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期望,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喜悦,也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向佳越:
家人们,晚上好!
偶尔也会在意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但又抛之脑后,觉得他们介意关于我的某些方面或许我自己并不觉得在意。有句话说,"最心酸莫过于一生都在回应别人的期待"。有的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总是向外寻求别人的认同,去讨好迎合,忽略自己。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没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也没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所以当然选择做自己啦!
千人千面,百人百性。我觉得现在的人都很清醒很豁达,做自己好像也并不难。比如刷个视频全是在做自己发疯的哈哈哈哈(开个玩笑)。现实中我唯唯诺诺,网络上我重拳出击,不也是一种内心淡化别人期待做自己的方式?网络上各种发疯文学、各种职场学术恋爱反pua,也能反映出一种谁也别想要求我我就做我自己的一种社会性格发展趋势。
悦人者众,悦己者王。当你的心足够自信和强大时,别人的眼光、意见、流言蜚语,都变得一文不值。
张程熙: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我是张程熙,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做自己还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现实中,我们总会觉得有些事尴尬,其实根本没人在意,大胆点,我们根本没那么出众。我们做一些事情时,总会考虑别人怎么看自己,所以总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从前我也是一直做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会害怕别人的奇怪眼神而不敢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不敢一个人去食堂吃饭……所以也失去了很多快乐。
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也越来越学会了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开始大胆地不管别人的眼光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发现这样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这样我才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希望素兰家人们都能大胆地做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刘芊芊:
首先祝家人们五一假期愉快!关于角色,我更倾向于做自己,但是很多时候我好像还是扮演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矛盾,我们既是完全的自己,也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二者的平衡,过于“自我”会导致离群,过于“失我”会导致压抑,我想要平衡二者可以偶尔地停下来复盘一下——我原来想要的是什么,我计划是怎么做的,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我最终是怎样做的,我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我们首先是自己,其次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先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需要定力和一定的钝感力(屏蔽力),但是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可能有不恰当的行为,这需要通过观照别人眼中的自己来纠正,总而言之,正确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可能能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一个统一。
吴吉海:
家人们假期快乐!以下是我的分享。
比起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我更希望“做自己”,有些时候是做“自己眼中的别人”。日常生活中,我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和不太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就不爱说话,休息时间也不喜欢出门玩,经常自己待在家里,我妈经常想改变我,从小到大一直教育我,要开朗活泼一点,性格外向一点,以后才能上得了台面。可是我觉得“内向”的我更让我舒适,我不愿意改变。
很多聚会的时候我都习惯安静的待着,然后去观察别人,看看他们接人待物的处理方式,看到自己觉得做的好的地方默默记在心里,等遇到需要社交的场合就拿出来用;工作中也是,经常学习我的同事们面对患者的沟通方式,我实习的时候,刚开始和病人交流都不知道说什么,很多时候都是只说自己要说的事,说完就走,工作之后慢慢学习老师、同事们的一些好的习惯,然后用这些来伪装自己很外向健谈,现在我也能和患者聊很久,但仅限于工作中。我觉得我有很多张面具,不同的场合拿出对应的面具戴上,成为自己眼中的别人。
胡盈盈(代):
家人们,晚上好!
做自己固然重要,做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有一定的意义。
时刻紧绷地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按照别人的评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相当于失去了自我,如果不能满足他人期待,就会感觉“天塌了”、“失去了主心骨”,怀疑自我……
如果行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就一定好嘛?我觉得嘞,这样子可能符合“舆论正确”或者“政治正确”,但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心中的自己,我眼中的自己,这里的我从何而来?是刻在核苷酸链里、藏在大脑皮层的沟壑里,还是在家人的教导、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历练里?我的身体、器官、细胞是自己的,但是意识、观念、思想也完全来源于自己吗?恐怕哲学家、科学家都很难做出这样的判断。
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一种社会规训,有好也有坏,需要辨别。别人希望我们公勇勤慎、诚爱谦廉、克己厚人,这是好的,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别人把男尊女卑等等封建的思想强加于我,这是不好的,就直接当他空气。
能在日常生活中寻得安宁就很好,不必纠结现在的我是“自己”还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因为每一个我都是经历史、文化、民族观念、社会经历等等塑造过的我),也不必高举“做自己”的独立旗帜而不顾社会与世俗的观念。
陈江俣:
尼采把人生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第一个阶段被成为“骆驼”,是因为我们在初来这个世界之时,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这就像骆驼一样处于服从的状态,也就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当你接受到了一定量的信息。你就会产生自我意识,想掌握主动权,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了“狮子”。你会去尊重独特,会想挣脱枷锁,也就是“做自己”。最后,而当我们意识到,一味地追求“做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对自己的束缚,你所认为世界存在的形式不过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映射。你便彻底大彻大悟,追求自然和本真,就像个“婴儿”。这也就是我国道教的追求的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在我目前接受到的教育中——从民国时新青年们民族意识的觉醒,到新时代对自主创新意识的强调,都在告诫我们应当有自己的思维,要去理性地、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我是个俗人,自认为自己永远也做不到最后一个阶段,发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的感叹。因此我最想追求的,就是做自己。
首先我认为做自己和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在大体上是不冲突的。正如尼采所说,“做自己”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是建立在“做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想成为的自己,都是对“别人眼中的自己”的提炼,是在经过了社会价值观教育后所塑造出来的自己。就比如我现在喜欢大自然,喜欢不同的人文,我认为就是小时候看世界奇闻轶事类的书看多了导致的。做自己其实就是在尊重自己的选择下,再去扮演“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有个性的“别人眼中的自己”。
其次,大体上不冲突,但在细节上还会有出入。就比如父母希望你能听话稳定但你就是想去外面闯一闯。我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叛逆”阶段,不想离父母太近,不想被家里过多的管束,但太远了我也不能接受;我也不想过于安稳,一眼就能望到头,想让生活有更多色彩,但太动荡了我也不能接受。现在提彻底做自己还为时尚早,因此我想的就是继续投资和提升自己,当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后,我想我可以有做自己和拒绝的权力。
全可仪:
大家好,我是全可仪。今天这个话题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我认为这两个在我这是同一种,只有做好自己才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首先自我认知很重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究竟想做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结合我目前来看,大三下,正处于考公考研找工作的重要选择时期,提高学历还是进体制,就我本身而言,我了解自己从而随心所选,我认为自己不擅长考研那段时光做不到考研所需的那种毅力和坚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以此做出选择,我家里人都想让我考公我自己也想找个安稳的工作这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跟做自己所重合。我只想过的快乐轻松一点的生活,身体健康最重要。其实假如我们把自己过好过的开心,在别人眼里说不定也是一道风景,因为我也对朋友圈活的自我的那种朋友私聊过“好羡慕你,这么厉害”她说你也可以的,做自己喜欢的就会一直很有激情越做越喜欢越兴奋。我想无论是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只要自己喜欢,开心,接纳自己,别人怎么看也不重要,自己感到舒适便是最好。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白小东:
素兰家人们,晚上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而小众的癖好,往往别人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我们不得不牺牲自己:吃饭逛街必须得成群结队,尽管对方和自己审美差距过大;不喜欢的专业也得硬着头皮选择,只是因为它热门且能“赚大钱”;奇装异服也是不能穿的,否则就会被七大姑八大姨批判……
我们好像在扮演另一个人的过程中丢掉了自己,活成了别人心里的样子,却始终没有把自己摆正。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分及合作,单个的人是难以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而生存与发展的。我们不可能挥一挥衣袖“隐居山野”,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既然避无可避与他人打交道,我们要在“做自己”和“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达到平衡,虽然天平总是有所倾斜,但是不走向两种极端,在偏离时及时拉过来,(当自己不同于世俗的观念引发了重大的隔阂和矛盾时,减少敏感,停止内耗,沟通交流;当因为合群而放弃自我感到悲伤无助时,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和强加的审视,鼓起勇气做自己)应该就没有大碍了。
肖媛媛(代):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我应该做真正的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我觉得这两个东西不应当是矛盾的。现在踏上社会,我感觉关于如何做人,还有很多地方,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在事情中从小事学起,从细处抓起。他人的评价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反映了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学习并适应它,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有很多他人的评价并不完全是公正客观的,他有他个人的视角,有些评价完全出于他个人的利益,这中间我们需要自己学会分辨其中的细节。寻找出那些善意的告诫,并学会适应社会规则,同时避开那些带着私心和利益的不怀好意的评价。
孔子曾经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的理解是达到了真实自我与他人眼中我应当做到的理想自我之间的平衡,遵从自己的心意,表达自己的真实,又不会冲突或者冒犯到别人,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同时融入社会。要做到这样还挺难的,我现在也时常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外界存在很大的分歧。希望能早日到达孔子这样的境界吧。
田睿(代):
各位素兰家人晚上好,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我觉得就在于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很宽泛,我觉得可以讨论,“能不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人的性格千变万化,但客观的外在环境总是相近的。
在家庭这个场景,作为儿女,能不能不在乎父母的看法呢?特别是在老头儿脸一板,或者老妈一失望,一声“lio lio”,还能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吗?
在别人家做客,能不能不在乎主人的看法呢?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寄人篱下还能自由自在吗?那也太不厚道了点吧?
在学校里,作为哥们儿,能不能不在乎朋友的看法呢?要不要借钱呢,要不要赴汤蹈火呢,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眼鼓鼓的多尴尬啊是吧?
在公司里,作为员工,能不能不在乎同事的看法呢?聚餐不想喝酒能不能不喝呢(当然我就不喝)?部门派的活不想干能不能不干呢?当然我就还是干的,只是边干边思考这个能有什么用呢。
知识在积累,能力在增长,对这些问题我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还很微不足道。恐惧来源于未知,在我对未来感到担忧的时候,就会想想身边的人都是什么样的货色(开玩笑的哈),我不会他们更不会,我焦虑他们更焦虑,抓住了一根衡量的准绳,也就觉得平静多了。
邓涵:
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理想的选择的当然是做自己,事实上不可避免的,我们偶尔会需要扮演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毕竟现实并不是一个乌托邦世界,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原则,就当作在Cosplay就行了。
不过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有时候,试着把目光从别人对自己的期许转移到自己对自己的期许上,问问自己的心,我想要怎样?“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短短几十年光阴,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努力或许会更有意义。
彭坤楠:
各位素兰家人们,晚上好!以下是我的发言:
我觉得做自己很重要,但倾听他人的意见也要兼顾,正如树木一样接受阳光,但是终究会成为更大的树木,而不是阳光。
在小时候是经常听别人的意见,并且把别人作为榜样以此来模仿学习,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念,并且有些人的观念或许存在对立,但并不妨碍他们的优秀,所以我想意见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适合最重要。
中学的时候成绩很差,被长辈劝说我留级,但是我自己觉得我可以,而事情也按照我预想的方向走,当了一回黑马。而高中的时候,我们有政策直接分工作,长辈建议我直接去选择这个机会,但是我选择了放弃,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毫无疑问这是我固执己见,因为没稳定工作没钱花,才落得五一不能快乐的玩耍。
如果把人比做树木,我想楠木的笔直是因为它是楠木这个品种,所以它长的笔直,但也要充足吸收光照,才能茁壮成长,最后,希望早日熬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