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31阅读
  • 0回复

2022年9月QQ月会记录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素社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2-09-15


主持人:李金生

|月会主题:
​消费观




       消费是我们⽇常⽣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益丰富,⼈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平不断提⾼。与此同时,大家的消费观也会有所改变。


       各位家人,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呢?是时常“剁手”捉襟见肘的“月光族”,还是量入为出游刃有余的规划党?你觉得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呢?



|注意事项:

① 发言须紧扣主题 ;

② 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③ 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

④ 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

⑤ 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

⑥ 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

⑦ 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

⑧ 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 11号、宋体、

黑色 ;

⑨ 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

⑩ 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

|个人发言:【彭涵宇家人们好:
谈及消费观,我常常想起我的一个经历:初中的时候,我的鞋子被一个同学有意地评价了一下。这让我很疑惑:好像没穿名牌就不应该出门一样。从那以后,那次经历就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不断地提醒我别形成那样的消费观。我的消费观是认为购买商品应当追求的是它的质量而绝非它的品牌,购买商品更应当考虑它对自己是否实用,而不能因为商品的促销或打折就冲动消费。虽然现在的我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规划的自己的钱袋子,但我一直都对于消费这件事情保持谨慎,而且我自己并没有太多想买东西的欲望。除去一些必要的消费,我几乎不会去为了虚荣感而消费。
正确的消费观应简单来说就是适度和理性。消费是要去满足自身的实际需要,不能有从众心理,也不可盲目消费,要注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消费要追求商品的价格实惠,不可为了炫耀或者攀比而去高额消费。在如今的快节奏时代下,消费变得更加便捷,动动手指就可以买到商品。这样的消费方式导致了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盛行,在这样的时代下,能够保持一种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就像污浊中的一股清流,是难能可贵的。我希望家人们都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地对待自己的钱袋子,适度消费、理想消费。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田明香大家晚上好:   这次的主题是消费观,我感觉我可能属于夹在月光族和规划党之间。我平常会做一个规划,想要努力节省一点下来,但发现有一些不可控因素,让攒钱这件事变得漫长。
专业的原因,需要自己去购买一些上课的材料,有了好几次的经验,发现有些材料会买多用不完,等课上完后又搁置了,所以现在学乖了,看实际情况买。我觉得现在需要消费的地方越来越多,水电空调费也是我们自己平常出,学校的校园网还要强制买电话卡,和其他学校的朋友做过一个对比,她们学校校园网每月36,我这边就是直接一学期200-280。
我个人认为该花的地方还是要花,该节省的时候就节省。在预算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东西。不用去在意别人的消费,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可以了。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依然是我们所应遵循的消费观念。

我觉得每个月的消费还是规划好比较好,不规划好的话,那么消费就容易没有止尽。况且像我这种学生党,所有的消费来源都是家中省出来的,每一点都来之不易。规划好后,自己也不会乱花钱,如果感觉自己总会有想买买买看到好东西就忍不住,可以冷静一下,看自己是否一定需要,考虑价钱方面是否更划算的。实在不行,可以留出一部分预算资金,以备不时之需。量入为出,借鉴消费!

【龚琪】各位家人晚上好:本次月会的主题是消费观。看到这儿我忍不住看了一下自己的淘宝和拼多多,看我买过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手机壳(挺逼真的)。不过总体而言,还是蛮理性的,大多是买自己需要,质量和价格也合适的东西。现在还在大学期间,每个月家人会发生活费,会将一小部分钱存起,剩下的则划分为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饮食方面之类的,也会有记账的小习惯。大学里还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买自己需要的,不浪费,不奢侈。

【刘心雨】各位素兰的家人们,大家好,以下是我的月会分享:
我认为,每个人对消费观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去明确某一种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去找到适合我们个人的“合适”的消费观。刚上大学的前几个月,由于刚从对生活需求小的高中生活脱离出来,手上可支配的生活费突然从几十变成了上千,我经常性的成为“月光族”。没有记账的习惯,也没有花销规划,经常看到什么就想买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到了月末就开始“省吃俭用”。
到了后来我开始规划自己每月的花销,并开始计划存钱,买东西也会更加慎重考虑,更多地开始买必需品而不是一时“上头”就买了。自从开始规划消费之后,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省钱”而有所降低,反而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去面对开销;当我生病了或因为一些其他原因而突然需要一笔比较大的开销时,也能够从自己存下来的钱里面支出,而不是去找父母。所以对于我而言,正确的消费观在于“理性规划”。在买东西的时候不一定要只追求便宜,高性价比和详细规划才是最适合的。

【全可仪】大家好,我是21级全可仪,这次讲讲我的消费观,我感觉总体就是“该买买不该买就不买”,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假如一时冲动听了网友或者身边朋友推荐都说好好用,买了一件东西,买回来真正用到的地方并不多,一直把它放在角落闲置,这种东西就并不需要,像这种时候我们就要节俭。虽然购物很快乐,但我们还是要忍得住冲动和诱惑。购物不能受情绪的影响,高兴的时候买买买,要不得。购物的时候有多快乐,月底就会有多难过,要合理规划自己的金钱,把钱用在刀刃上。也不需要太节俭,到处省省省,比如不顾是否合适自己,首先选择的肯定是那些价格很实惠的。或许省钱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某些行为在外人眼里很掉价。或许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眼前的小利益而失去更大的好处不值当,我们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让自己过的高兴,“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生活的品味。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过度节省而把自己熬出病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切都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好的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彭苑】        谈到消费,我一直没有什么概念,除了平时日常正常生活开销和作品材料的必要费用,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消费的地方。
        自出去读书到现在,生活水平也没有什么改变,当然消费观也没有什么变化,常和朋友开玩笑聊天说,身上有钱没钱好像也没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消费水平也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发生改变,还是吃食堂,穿以前喜欢的品牌的衣服。我对象说我有时还是要有生活的仪式感,钱该花还是得花,似乎至今也好像没有过几次。但我俩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在自己能力提升上,只要现阶段能承担,就一定要舍得消费。也许等生活彻底安定,有了小孩,会有改变吧。        所以现在我认为的消费只是能轻松的满足自己的生活花销需求就已经非常幸福了。最后祝家人们节日快乐,疫情还时不时的波动,一定要保重身体。

【陆志威】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呀!
今天的主题是消费观,对于我来说吧,我的消费观一直很稳定,应该算是主题描述中的规划党了吧。我在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花钱规划都是一样的。我会在月初的时候往支付宝的余额宝里打一笔钱,这笔钱是经过我计算的,就作为这个月的生活费,吃穿用度都是从这笔钱里出。隔一段时间就观察一下余额是不是按照时间走,如果花多了就接下来少吃点零食省一省,到月底了如果还有剩就网购点吃的用的穿的或者出去下馆子。如此循环往复,只有回家旅游或者购物节之类的时候才会有例外。从大学升入研究生的时候,因为有收入了,把月消费数额提了一下,其他没有任何区别。
我也基本不用花呗白条之类的小额贷产品,用钱的途径主要就是余额宝。平时偶尔出去兼职一下,挣的钱除了cover掉学费和生活费之外,到毕业攒了些钱准备用于毕业旅行(后来毕业不顺没时间玩了)。存钱的好处就是我实验买材料垫钱的时候都不用眨眼,几千块的东西说买就能买。总结起来我的消费观就是,我喜欢存钱!!!

【彭一波】大家好,我是彭一波
         我目前的消费观是在保证自己的基础吃住行的前提下再满足自己。每个月固定花费预留出来,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挪用,然后把剩下的归为未确定情况的钱,这些钱就可以用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我的消费观是这样的:我需要,我适合,我喜欢。对我而言,需要,适合,喜欢,如果丢掉“需要”,后者是不需要去考虑的。其次才是适合,就像一台相机能否让你感受到快乐,取决于自己是否能够有效去使用这台相机。最后是喜欢,因为只是单单靠喜欢产生冲动而购买的东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显得平平无奇。不过有些东西是光放在那偶尔看到一眼就能让我感到开心,这些东西会在我上述前两点之外。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王淳康】亲爱的素兰家人们晚上好:  说起消费观可能要从本身经历的不同时期来看,小学,初中时候我几乎没有零花钱,那时的我属于是一种有钱花钱,没钱也无所谓的快乐时代,有钱就买玩具,没钱就玩以前的,没觉得怎么样。高中的时候呢,每个月都有点零花钱但不多,这个时候我几乎没有单独用过一次钱买零食买小玩具,这时的我一直存钱但同样也存不住很多钱,买耳机,买衣服这应该不完全算是月光族。现在大学期间父母更放心我身上有钱,我现在是一个学期我妈给我一次钱其中的部分自己分配,现在我会把一部分规划为我应该存起来的钱已被不时之需,另一部分吃饭聚会也就这样花掉了。
  我现在没有计算一天怎么花钱,花多少钱。但同样我会计算我一个月大概花了多少钱,为什么比上个月多或少,合理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存在不合理消费要注意平时的消费。  在我看来每天计算花了多少钱太累,生活也会瞻前忽后,这样的每天并不快乐,同样在一个不短的时间段内花太多的钱也是不可取的。我的消费观应该是宏观调控一下,平时就随心而来。

【彭英灿】消费观
          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消费,一直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自古来便有穷奢极侈、量入为出等词语的描述。而当今也有“剁手的月光族”、也有出手有余的“规划党”。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消费观呢?——我的答案是:明己需,而后贾。          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就要能更好的利用当下资源。而如今的月光族大多数都是冲动消费,只为满足当下对某个商品的欲望,可能是为了跟风,可能是为了面子,可能是为了在双十一多买些东西等等,然后发现这些东西大多没有什么实用性。毫无疑问这是不值得大家学习的。
            其实对于消费,大家已经养成了相对成熟的观念,这些年实用主义,节俭主义的兴起就是很好的证明。勤俭节约是我国优良的传统,西方也有穿破才是衣、财富可以为你服务的对勤俭与规划的肯定。所以当下大家只需要坚持自己的良好习惯便好!             此外 否定月光族,并不代表否定了预支行为,大家都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关键是如何理智规划,做到指哪打哪就OK了。
             我们有很多身为家长的家人们,希望能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虚拟消费。比如近几年王者荣耀小孩私自充值上千的案例就不少。因为游戏诱惑力大,小孩自制力差,这对孩子的消费极有可能会影响其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还需家长们多加关注,并及时予以指导教育。            谢谢大家!

【廖文瑶】大家好!
    有一个正确健康的消费观,我觉得对于我们刚刚上大一的同学来说十分重要。像原来初高中阶段,零花钱是父母给的,不够就伸手去要。但到了大学,每月的零用钱都提前收到,如果不有所规划与节制,很容易成为月光族。所以,我的解决办法就是记帐,从帐本上看出哪些是必需的,买了之后有用处的,哪些又是冲动买了却闲置了的。像618,双十一,看到打折,然后自己又有一瞬间想买就买了的东西,后来好像没发挥什么作用。冲动消费或者欲望消费,大多在买完了一两个星期甚至一天就会后悔,因此我们将这种商品称为收益值不确定的商品,又例如我相看到别人弹吉他,我也想是我买了吉他,但我却并没有坚持学,最后吉他成了摆设。一架钢琴能否让你长期愉悦,取决于自己是否能够长期使用。因此,对于发展型消费或者享受型消费,我们可以等那么一个星期,看看你是否真的想买。当然,生存消费当用则用。然后在每月收到钱时,先大概算下多少钱用来口气饭、多少钱用来买书学习用品,剩下多少可共自己使用,这样先有个打算,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成为月光族。

【李姗珊】各位家人们,大家下午好!关于这次的主题“消费观”,我觉得可能不同的年龄阶段消费观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现在就我而言,我肯定是偏向节俭消费观的。我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的家庭条件,再者就是我的成长环境和认知影响的我。我现在还花着我父母的钱,我肯定是会想着尽可能节俭消费,像买衣服裤子鞋,我基本上还是偏向于性价比比较高的,我对名牌那些倒不是很在意,然后就是记账这个习惯吧,我是上了大学才开始的,之前高中没手机,用本子记过一段时间。其实我觉得我就是能省则省,消费之前先考虑好自己到底需不需要,适不适合,以及能否承受,我是不太喜欢超额消费,超前消费的,可能对我来说不太“安全”吧。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龙帆】随着自己生活的改变,每个年龄阶段经济能力不一样,消费需求也有所不同。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出门,她说之前实习的时候只有两千块钱一个月,但是每个月可以省下至少一千,买东西会思考,这是不是必需品,不是的话就不买,后面发现没买好像也不会影响自己什么,过了一段时间还能省下来一笔钱。一直都觉得经济独立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自己做兼职挣钱的时候懂得挣钱的不容易,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不会盲目地“剁手”,有计划的消费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理清思路,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后面可以再回顾一下,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购物之前先问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好用的推荐,再自己逛逛看看,不是刚需一般还是不会购买的,总的来说,消费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来决定。

【邹春阳】各位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已经大四了的邹春阳,关于我的消费观,目前还是在螺旋发展的,也在探索尝试去找到一个平衡。但大学以来,我自己越发坚定一点,经济完全独立之前,任何帮助性赠与的钱都不能用来娱乐项中。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亲戚长辈逢年过节给我塞的红包,还有助学金这类,只能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和温饱。而学年奖学金这种纯粹奖励性质的,我允许我自己随意处置,买衣服或者些化妆品。这个观念对工作党工作后或许没有参考意义了,但我还有一年大四+三年研究生,仍旧是学生党。开始有这样的想法,得是到大二了。大一主要是升学宴的礼金作为生活费,也不多,但是知道是亲戚帮忙度过难关,就也没太敢用,再加上刚进校,还有点高中学生思维在的,不敢自己花钱。大二上十一月多,升学宴礼金用的差不多了,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大家都适应了大学生活,见的也多了些,寝室物欲横飞,跟着室友买了些至今不怎么穿过的秋装,冬装和化妆用品,一周起码聚一次餐,我自己也念叨着穷,没钱了。他们就劝着说我成绩好,国励马上就到了,学年奖学金也到了,我被吹的飘飘然,完全听进去了。十二月初那两笔钱一起到了我的账户,手头又一下子宽裕起来,就又没克制了。寒假开始感到,因为疫情,我兼职的教育机构突然停业,我的来源就减少了。而我自己一直在筹划着换电脑,发布会说三月初会上新,我本想抢首发价的,但是寒假来源很少买电脑一下子划出大几千就很舍不得,遂错过首发价。但是电脑不得不换。当时我用的还是我姐的2013年的笔记本电脑,经常死机蓝屏,三月底狠下心买了,比首发价还贵了200。当时跟我爸说他能不能再给点生活费,他就一直念叨我的国励奖学金,说我可以再干别的兼职可以赚的。现在想起来那段时间还是很抵触我爸,我越想找他要,他越不给,他越让我去兼职,我越不想出去。后面是找我姐借了2000,把大二下后半段很窘迫的过完了。也是大二下学期的后半段,我客观公正的再回忆起来,去干一些家教兼职也没什么不好,国家资助我的钱,素兰基金会给我的帮助本就是用于学习和基本温饱的。即便我这样简单的生活还是有很多过不上的,而且发现我自己懒到很多化妆品都没用过后,对那些东西需求量骤减,护肤也是极简。但是我有些必要的聚餐我还是想去,有些衣服是真的很喜欢,有些地方现在还想去看。
我也一直在记账,但是之前只是记花了多少,现在我会自己在心里划两个账户,一定分的清清楚楚。助学金和国励只用来充饭卡和买书等基本消费,学年奖学金,家教等兼职的钱才能用于额外需求。之前家里不给生活费,而我还总在抱有期待,就很被动。现在观念转变,掌握主动权,感觉轻松很多了。花多少赚多少,赚多少花多少。

【彭清苓】消费观    素兰家人们大家好,我是彭清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很必要的,我深有体会。
    就在今年毕业前几个月,辅导员还在年级群里讲过要正确消费,千万不要借贷,甚至是裸贷。再三强调的原因是我们学校就有借贷导致的悲惨事故。因为借贷后的压力加上其他方面而决定从高楼纵身一跃,听起来只是一句话,然而却改写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记得二三年级年级或者更小的时候,也曾因为不能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水晶凉鞋、珍珠发箍和公主裙子而觉得羞耻、委屈、生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改变成了进店就问“老板,我要买xx,最便宜的是多少?”气势之足,老板反而有些无所适从。当我十分坦然地承认自己的经济水平,面对消费压力而不欲盖弥彰时,我周围的朋友反而觉得我够坦率而更喜欢我了。当然了,在买必须的东西时,也能分出轻重,花些该花的钱。
    初中学政治里的经济篇章时就说,超前消费如果过度则会扰乱生活,而衡量风险后的适度的超前消费有时是有利于生活的。比如各类向银行贷款做生意或者其他投资类的活动。然而对我个人来说,总是觉得不够稳妥。还是潜意识的有种花自己能力范围内的钱比较踏实的感觉。    总结来说,就是不该花或者不必要的能省则省,有必要的则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该花就花。不论是消费还是娱乐或者什么别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千万不要反过来被其控制了生活。

【彭坤楠】    各位素兰家人们,晚上好!以下是我的发言:

        中学时期的我比较节省,因为那时候离家近,家里在钱一方面管的比较严,而且我的零花钱跟班上排名挂钩,所以我不得不为下一次月考后做打算,我也不知道班上同学考的到底怎么样,我也不想为了零花钱拼命奋斗,因为我想划水,所以只要零花钱过得去,我就该玩玩,该学学。

         不幸的是我初中有次考差了,花钱供不应求,恰好那次有几个朋友过生日,我生日的时候别人有送我礼物,那么我也应当在别人生日的时候送出礼物,于是乎,我屈辱的跟我老妈去报账,我说明来由后我老妈爽快的给我支付账单,但是我一边在庆幸我老妈明智的时候,也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留条后路,所以这造成了我中学时期的节省。

        到了大学后,以前老师、家长以及我所能获取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一件事情,当年画的饼现在该吃了!于是见饼眼开的我把以前五年的积蓄通通用来买了吃饼的勺子,甚至有时候还需要马云帮忙。吃完饼以后我发现这个饼馊了,抬头一看前面仍然有着刚刚出炉的大饼,可是我已经没有积蓄去购买吃饼的工具了,所以我只能暂时放弃刚出炉的大饼,也慢慢有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觉,所以我就开始告别了“月光族”,一切从头再来,现在攒钱一切不算晚,我已经错过了这一次的大饼,那么我应该抓住下一次大饼刚刚出炉的时候,努力攒钱,只希望不错过新鲜的大饼。

         简而言之,钱还是用在刀口上,为自己以后留一点积蓄,才不至于陷入窘境!

【田睿】各位素兰家人晚上好!
我的消费观的话,基本就是在财力允许范围内,想买什么买什么。想买什么的话,我对好吃的和精致的东西超级感兴趣,这个指玩具和电子产品,我对后者天花乱坠的宣传几乎没有抵抗力。
但是我买东西会考虑财力,比方说,想买个新手机,但没钱,这个没钱是带上后面生活费的,那我就不买。再者,我对价格实惠的东西有祖传的青睐,对价格虚高的东西又有本能的排斥,这些都是跟财力相关的。所以我虽然零花钱入账不多,但经常还能有余粮,甚至从初中一直到大学,都有给别的同学借钱的传统,数目从10块到几百,我也从来不讨债,因为不指望那笔钱。
但我的钱从来也存不多,小学时候一天一块钱零花,我最多存3块,就忍不住去买绿豆饼吃了。到了大学,存了2000,就买新手机去了,其实很大手大脚的,没什么规划。因为没规划,所以经常一有突然的支出,像什么资料费,感冒的药钱,因为这项很贵而且不好跟家里要只好自己掏,就直接崩盘了,接下来只能过的很拮据。这种日子也很多。
我很少跟人借钱,青黄不接了只好省着用,不过也经常忍不住买非必要的零食吃。如果我去借了,那说明真到山穷水尽了。我也从来不用花呗,或别的借钱平台。总的来说,我对钱不是很在乎,我更在乎想吃或想买的东西,钱够用就行。

【吴涛洮】     谈到消费观,我更加偏向于量入为出,合理规划。首先,消费多少受收入的影响,收入高一点可以多一些支出,收入低一点则支出少一些。然后,合理规划,学会储蓄,这样就算有意外情况发生,我们还有一定的积蓄应对。最后就是学会降低需求,减少对我们基本生活影响甚微的消费,尽量只进行必要的消费。
     我自己在消费时,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收入来。由于收入不高,基本上只要商品功能够用就行,尽量把钱花在刀刃上。目前自己还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相对单一,每月的开销,主要都是用在了吃的方面,其他费用并不太多,不太需要进行非常详尽的规划。

【王云鹤】各位素兰的家人们:       大家好!
       这几天是中秋佳节,在这里先祝愿素兰的所有家人们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在如今的21世纪,消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眼下疫情肆掠的时期,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刺激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不同的消费观念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
       对我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量入为出的规划式消费。在如今的21世纪,贷款已经成为热门,分期付款更是成为许多人所推崇的一种付款方式。的确,在面对价格偏高的商品之时,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心动而选择“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也有很多次是因为剁手而变的捉襟见肘,有时经常就是到了月底的时候,日子基本上已经十分“艰苦”了。        量入为出的规划型消费,它所要求的并不是你一定要把生活过的十分拮据,而是要求你能够多为自己留有余地。如今我们已经开始渐渐迈向社会,合理的消费观念能够让你让你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生活质量。有时候,适当拒绝一些不必要的消费,适当调整一下消费部署,避免铺张浪费,但也绝不是揭不开锅,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部署,是我在消费之中想要追求的一种平衡。

【周小诗】大家晚上好!
关于消费观,我觉得每个人可能都有点不一样,但是也能大致的划分为几块,具体几块似乎网上没有给出明确划分,我给我自己定义的大块就是中等理性偏实用主义性消费观,但是有时候又偏感性浪漫主义。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我的消费观,比如在淘宝购物的时候,如果刚好碰到有活动(比如满减活动),我就会想办法凑个单,但是这个单我不会乱凑,一定是我需要并且值得囤货的东西。如果实在是凑不出,我就会问我妈,家里有没有东西需要补充一下,而且会询问一下线下价格和线上价格,如果没有真的划算很多,就不会下手。这就是我中等理性偏实用主义性消费观。
而关于我的浪漫消费主义观,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我爸妈,自己平时可能舍不得花钱的地方,但是对着特殊人群就贼愿意花钱,给自己花可能是肉疼加悔恨,但是给他们花就是肉疼加上满足感,这就导致我几乎存不了什么钱,比如奖学金或者比赛得到一些钱,我就会想着该怎么浪漫的消费出去,事后也不反悔,但是一旦穷了,又会自闭,也算是挺矛盾的。我觉得我的消费观不算是正确的消费观,但是也不算错误,同时我也希望自己适当的规划一下自己的资产,存一笔钱,这可能得改改我一有钱就“飘”的坏毛病,同时我觉得记账是一件很不错的习惯(大一靠记账还是存了一点小钱)。

【王胜博】素兰的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我对于消费观的认识还不算高,作为一个学生,一般都是一个月差不多把生活费花完,如果花的太快就早点问父母要,花的慢就晚点要。所以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消费就跟着生活费走。从小到大家里面都比较节俭,我也基本养成了不需要的东西不买的消费观念。但是随着生活条件好转,也开始会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家的话大部分的消费还是会在吃穿上。超市本来不打算买的东西如酸奶,零食等,确实也会因为打特价之类的而纳入购买的范围,但总的来说不算是消费欲望过强吧。自己上大学之后,也保持着这样的消费观,只是多了一些自己的喜好。比如我喜欢买茶叶和咖啡作为饮品,买好看的勺子,杯子,游戏里面充值等等。但决定因素显然还是生活费,从不使用花呗之类的东西超前消费,购买都是量力而行,也没有刷网购APP的习惯。
总之我对于消费的观念就是量力而行吧,这世界上好的商品那么多,是买不完的,但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喜欢好用的东西还是可以购买的。

【吴伟】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

    提到消费观,就不得不提我是一个比较抠的人了,消费比较少。

    但是,我的消费在最近也有较大的改变。大概从我毕业前一个多月吧,那时候我忙着毕业的事,很累,加之马上毕业了,卡里的余额够我毕业之后租房等用的还有盈余,所以我消费(吃饭)就比较大手大脚。除了在研究所里面吃的,基本上每天的晚餐都在五十以上,有时甚至能够达到小一百,那时候体重涨的也飞快。

    然后就出问题了,等我到单位这边之后才想起来要给我妹妹交学费,一算少了五千块,还是找小马哥借,才把这钱补上。如果我毕业之前消费没这么大手大脚的,不至于少这么多。

    其实,我之前消费都是小心翼翼的,毕竟读研之后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所有的收入都来自科研补助。我从研二一开始就在计划存钱,那时候我计划存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毕业之后的租房费用,准备存六千左右,另一个是防生病的,打算存一万(因为我刚升研二就生了一次病,导致那次年会只能在床上参与)。也就是说读研两年需要存一万六,考虑到最后一年学习会返还我那交了又交八千的学费,所以我只需要存八千,难度其实不大。

    有了这次钱不够的教训,上班之后我花钱也比较节制了。但不像上学时候那么节制,少了很多纠结,主要是有收入没必要抠抠搜搜的了。主要体现在吃上面,现在我在外面吃饭也会吃好的,点外卖也会点想吃的贵一点的,买菜的时候也挑喜欢吃的。

    除了吃的,我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几乎没有,即使有,我也可以用单位的饭卡来买,我们单位饭卡绑定京东的部分商品,可以买到鞋、衣服、零食、日用品甚至化妆用品,所以我基本都在那里买。平时的工资攒够了某个数我就会把它转成定期存款,只留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总的来说,我属于规划党,还是比较抠的那种规划党。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习惯,不管什么时候,都准备2000块钱的现金存在身边,无他,救急用的,比如我现在身边的这些现金,是三年前在吉首的世纪广场附近的银行取的,一直没动过,但是一直带着。

    但是,如果要我说哪种消费观是正确,我不好说。我存钱不是因为喜欢存钱,而是因为我害怕未来有某个事或者某个风险需要我花很多钱。我消费的原则是留够未来的,满足现在必须的,剩下的量力而行,比如吃好的,买衣服买鞋子买玩具等等,量力而行。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陈有兰】亲爱的素兰家人们:
        大家晚上好!谈到消费,我真的是每天都在反思中。我比较偏向提前规划好每月的预算,希望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有记录。自从用“鲨鱼记账”app后,每天晚上都要看看一天的账单,就怕自己“剁手”。现在看来,大多数的消费还是合理的,没有太疯狂哈哈。        还记得曾经用现金的时候,真的是每一笔账都不会超出预算,零花钱管理的挺好的。每次在学校小卖部一次只买几块钱的零食解解馋。一天的早餐,零食花多少都会在小本本上记录好,晚上还能多买点吃的带回家和弟弟妹妹吃。毕业后我几乎都用微信支付,去一次小超市就是三十多块钱零食,很可能零钱里不知不觉就空啦,不得已又把卡里的钱转到零钱里。预算又超了。后来养成在手机app上记账的习惯,确实需要的就买,每次买完东西马上记录,晚上看看账单,每月再往卡里存一点留着急用,总算是能够管理好钱啦。
        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可以多给我安全感,每次看看微信零钱里还有钱用,买喜欢的东西就不那么着急啦。希望之后能够保持记账好习惯,理性消费。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钟涵晨】家人们晚上好谈到消费观,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比较理智的人,具体表现为我很少在决定买一件东西之前点进购物平台,因为我感觉这些购物平台一刷就很难停下来,尤其是直播购物,往往被煽动煽动就冲动性消费了,直到拿到物品又开始后悔。
但是今天点开我在使用的一个记账软件后,发现这个月的支出很是不少,这让我挺讶异的,原来我有这么多细细密密的账。他们单一条都不是多大的支出,积累起来就变得非常多了,并且有很多我现在觉得不必要的消费。后来我就开始省视自己的一些消费毛病,发现不仅是这种自己都忘了的碎片消费,我还常常囤货消费。大家都知道当商品购入的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会便宜一点,听起来好像还不错。但是我常常没有用完就不想用了,不喜欢了,错误地估量自己的需求,也造成了许多浪费。
不过也不用对自己太严苛,计较太多自己每天花了多少钱,有没有超出预期,是一件很心累的事情。关于消费,其实只有心里有数、并且自己能够负责就好了。

【白小东】大家晚上好,谈到钱就必然离不开省钱。对于我来说呢,省钱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自己属于那种比较小心谨慎的,一般会提前预留一点钱备用,不会完完全全月光。省钱说到底就是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如何省钱就是个技术活。就我而言,我认为省钱也是需要考虑性价比的:省的钱是否会带来一些隐形的麻烦和困难,而解决这些困难是否需要更多的钱;多花费的钱是否带来了提升,是否对自己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举个例子,对于买教材这件事,众所周知,学校卖的教材费用是很贵的,当然相比于国外教材中国的教材还是便宜很多,有的同学就会选择在淘宝或者拼多多上买二手教材(十元左右),其实我觉得这儿的省钱就是值得的,因为二手书一般来说与新买的差不多。而对于一些其他的书,比如我想买新出的第四版《红楼梦》,它对于我来说是有珍藏意义的我不希望它上面有任何印记,所以这个时候我去官方渠道买是正确的选择,虽然多消费了钱财,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精神享受是远远不是钱财能衡量的。
最后呢,我坚持省钱不能够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减少在一日三餐上的支出。因为了解到有同学可能为了买一件特别喜欢的商品,每天吃方便面度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性价比极低,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看似省钱,可是对身体的损害是难以预计的。

【向佳越】我的消费观家人们晚上好!
具体来说我好像无法系统的描述我的消费观。我是属于那种,虽然钱省不下来,但绝不会花超的那种。既不是月光族也不是勤俭型。

我不会买很贵的东西,全身上下最贵的可能就是一双200元的运动鞋。我对品牌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对品牌啥的没太多执念。为什么我存不了钱呢?其实我也有想过。我小学时,一个星期10元钱,一个学期下来还能存100多块。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费的增多反而存不了钱了。因为物欲增加了。去的地方越来越大,商品越来越多,消费欲望越来越膨胀。当然不止如此,越长大越发现钱不禁用了,可恶!曾经5元一碗的粉现在8元。但越长大也越发现纸币交易的那个时候更容易存钱。现在想想还是把纸币塞进存钱罐的感觉更让人上头。

我不太勤俭,因为我爸给我多少零花钱,我就花多少。我是个体验派。即使每个月省去吃饭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我还会有四五百,我也会想着这一个月里怎么把这几百块钱花掉。我会因为酷和喜欢,买几百块滑板跟着别人后面一起溜。也会因为一时的好奇买一双轮滑让室友教。会在零花钱充足的时候和朋友出去游玩参观各种景点,也会去尝试一下中餐以外的餐厅。但我也有自己的一个度,我不会去买超出我零花钱范围的东西,也不会去消费很高的地方。说到双十一、618啥的,其实我对那些购物节没什么感觉,因为我想买的东西从不在购物节打折,就算降价也不会降多少可恶!我购物基本上只会买我想买的,能买二手的就买二手的(像书、柜子啥的),是不是说我算在某些方面也还算节约哈哈。

【张娟】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虽然没有具体算过,但是我觉得我的生活应该恩格尔系数超过90%。针对不同的事项或者物品,我的消费观不同。一些东西上,我是很舍得花钱和时间的。比如买一些品质好的菜,会比较不同的渠道,看哪些渠道更新鲜便宜。但是对于自己住的地方,穿的衣服,我是比较随便的,价格也不高。因为我们上班只要不是见客户或者开庭,着装没有要求。所以,早上出门基本就是拿着啥穿啥。有时候很想很想买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是生活必需品。我会把它加入购物车,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不是很想买,延迟满足自己。因为有时候,我对某个东西会很上头,但等东西到手之后兴趣又会减弱。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减少自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花费多余的钱。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吴凤园】各位家人们,晚上好呀!

我一直秉持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消费观,这是初中政治教给我的道理,也是大都数人普遍认同的正确的消费观。现在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而多元化的购买与支付方式也让我们的消费变得更加便利,但它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说,网上购物在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过度消费的出现,这也正是“剁手党”一词出现的原因;以及微信、支付宝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支付的效率,但它们容易让人失去记账的概念,总是让我们产生一种“花钱如流水”的感觉,甚至会让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这段时间花了多少钱。线上购物加上第三方支付,常常导致我超出预算,过度消费。

为了做到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我也采取了很多小措施。一是购物前慎重思考,避免冲动消费。每次买东西特别是网上购物时,我总是会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东西,如果思考后犹豫不决,我就会先不买这件东西,把它放在购物车晾一会儿,过几天再决定。二是做好预算和记账,每个月我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大概的支出预算,尽量做到按预算消费,然后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记账APP,把每天的支出情况做好记录,这样我就能够时刻掌握自己这段时间的消费情况。

也许是因为我目前还是一个没有步入社会、没有经济独立的学生,又或许是因为我被家人保护得太好,没有自己经历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艰辛,我感觉自己对于金钱的概念还没有那么深刻,对于物价也没有那么敏感,在消费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花冤枉钱和过度支出的现象,希望以后的我能够做得更好,能够做到适度和理性消费。

最后,我觉得我们的消费行为一定要符合我们自身的消费能力,不管是节俭消费还是超前消费,都要适当和适度。

【姚俊杰】大家晚上好!

关于消费观,每个人肯定都不一样,作为一个典型的直男,我买东西的最高也是唯一原则就是实用,之前还本科在读的时候生活费来源于父母,所以在基本的饮食花费之外,所有的衣鞋类好像都只是每年双十一的时候置换一些必要的物件…包括电子产品类的手机从没换过,唯一买的一个大耳机也是因为自己听歌频繁所以用奖学金买了一个好点的。

上了研究生之后,我的这个原则当然也是没变,但因为资金来源变成了自己的,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用”的范畴拓宽了一些,比如给自己在办公室购置的人体工学椅等等…总之我买东西都是在保证自己能每月存一定量款的基础上量力而行,买真正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的东西,当然了,实不实用这个随着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其界定肯定也不一样,但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实现价值最大化,我觉得就是很好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杨秀春】我自己的生活是比较节俭的,可能这源自于从小家境贫寒。吃穿住行的花费上,我最追求的应该就是性价比。但这并不表示,我是一个消费很有规划的人,事实上,因为自己用度欠缺规划,也包括和朋友相处时不拘小节、大手大脚,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捉襟见肘(主要是指读大学以及毕业不久后的那些年)。这一点我很佩服素兰的有些家人,她们规划良好、能存上钱,用度比较从容。

我不提倡提前消费,但我拥有多张信用卡。信用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金融工具,在消费时,包括缴纳水费电费等等时,能使用信用卡的情景下,我一定会使用信用卡,这可以帮我积累良好信誉。但我并不需要强烈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因为我的消费欲望极低。我在自己身上所花的钱很少,可能一年我都不会买一件衣服,在吃的方面也要求极低。我想,欲望低的人更容易得到满足。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