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兰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我们对彭定中先生进行了电话采访,并根据访谈录音整理出三篇文章,这是其中的第一篇《家人回忆》,后两篇也将于近期陆续发表。
杨秀春:与家人相关的回忆中,有没有哪一段特别令您记忆犹新? 彭先生:和母亲相关的就有很多。 (一)有关母亲的回忆
七十多年前(
编者注:应为1949年-1951年之间),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在香港逃难。那时我大概只有五、六岁,还要帮着照看两个弟弟。有时母亲可能去做什么事情了,我看不见她了,心里一下子就慌了。当母亲出现在我视线范围内时,我立刻就会觉得很安心。所以
妈妈真的永远是我们的依靠。
彭晏素兰女士(1912-2002)
后来母亲带着我们去了台湾,我们寄住在乡下百姓的房子里,母亲觉得挺不好意思,所以她总是力所能及地去给乡邻帮忙。但她并不是农家儿女出身,能做的事情有限。乡下农忙收割时节,总是会有一大帮乡邻亲朋来帮忙,当然,主人会请帮忙的人吃饭,母亲觉得自己在厨房里总是可以帮上一些忙的,所以她就在厨房里帮主人烧菜煮饭。乡下厨房里用的是那种大锅,母亲没有什么实际操作经验,在揭锅盖时被蒸汽严重烫伤,大概用了一年时间才痊愈。即便受伤了,她仍然时常去给别人帮忙。
她的这种勇敢和坚强,我至今记忆犹新。
另一件事就是我1968年去美国留学。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只选择给我发奖学金的大学,后面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录取了我。我把大学给我发的信函拿给母亲看,告诉她说,去这所大学我们不用花钱,学校每个月还给我发不少生活费呢。母亲看不懂英文,她说,就凭这张纸?到时他们不给你钱的话,你讨饭都讨不回来。她把多年积蓄全部存进了我的旅行支票里。临别的那天,很多朋友来到机场为我送行,母亲穿了一身非常漂亮的旗袍,内心觉得十分骄傲。她那天的笑容,以及她对我依依不舍的样子,我至今难以忘怀。
左起:彭晏素兰女士,彭先生侄女Karen、女儿彭美萱(Michelle)
后来我和弟弟在美国匹兹堡居住了,母亲也离开台湾,来到美国和我们一起住。Michelle(
编者注:为彭定中先生的女儿彭美萱女士)六、七岁时,我带着母亲、Michelle和我弟弟的女儿实行了一次旅行。我们四个人先是在美国旅行了一阵,后面又去了欧洲。
为了多游览一些地方,也是为了省一些钱,我们在欧洲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欧洲各国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靠火车,有时为了赶上换乘的火车,我们需要很快地从这个站台跑到另一站台。Michelle和侄女在前面跑,我和母亲在后面跑,非常紧张,但是每一次倒也都赶上了火车。现在想来,母亲那时七十多岁了,腿脚并不是很好,我们其实不应该省那么一点钱,或者我们把行程安排得再宽松一些也行。这件事情,我现在感觉有些后悔。
最后一个就是,母亲80岁大寿时,我给她买了新衣服作为生日礼物。我长大后,母亲是很少责备我的,但那次她是真的生气了。她把我带到她的衣柜前,让我看她衣柜里的衣服,她说,“这些衣服我这一辈子都穿不完,你还买来这些衣服,我告诉你不要买,你拼命买……”母亲觉得我的行为完全是浪费。她这次发脾气,我记得非常清楚。
(二)有关其他家人的回忆
离开大陆前,我们在昆明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我只有四、五岁,二姐(编者注:彭家佩女士)和妹妹(编者注:彭丽明女士)年纪也都还小,我对她们没有太深的印象了,只记得大姐(编者注:彭家钧女士)那时很淘气。有一次她不知道是逃学还是怎么了,母亲把她关起来了,也不给她吃饭。我偷偷地去给大姐送东西吃,她见到我很高兴,但是一点忏悔和难过的样子也没有,好像很无所谓!哈哈!
彭先生二姐彭家佩(左)、小妹彭丽明(中)、大姐彭家钧(右)1949年留影
母亲在晚年时眼睛不好,看东西有很多重影。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几乎常年不在她身边,所以母亲的最后几年,基本上是丽明(
编者注:彭定中先生之妹)在照顾她。照顾接近失明的老人是很辛苦的,这是我这一辈子都亏欠丽明的地方。丽明办的签证,让她每次可以在美国住半年,半年后还可以申请再延期半年,每次丽明都申请延期了,所以每次她都是在美国住上一整年。她一共去了美国5次,所以累积来算的话,她人生里有不到5年的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
彭先生的小妹彭丽明女士 母亲在世的最后一年(
编者注:为2002年),丽明的丈夫长显也退休了,这次是他陪着丽明去的美国。虽然在美国住了5年,丽明却从来没有好好看过美国。我们的房子在匹兹堡比较郊外的地方,丽明不会开车,长显也不会开车。美国地广人稀,不会开车且住在郊外的话,基本上就是成天被关在家里,是很受罪的。母亲去世后,我提议丽明在美国多住一段时间,安排她和长显看看美国。丽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很着急地要赶回国去。所以,
她去美国纯粹就是为了照顾母亲,她对美国完全没有兴趣。
2012年,彭先生(右)、彭灵华(中)、杨秀春(左)在北京参加《助跑80后》节目录制
最后一件事,就是2012年我来北京录制《助跑80后》的电视节目。灵华当时马上要面临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但她还是从上海坐飞机赶去北京了。当时节目组安排你和灵华上台,我们三个人一起接受主持人的访问,这个画面让我感觉很温暖,
我不需要再看照片,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录完节目后,彭波带着我们一起去他学校里的一家餐厅吃饭,这个回忆也蛮好(
编者注:彭波当时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录影棚恰好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田鑫图片收集:【素兰小舍】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