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刷到一个小视频,央视主持人鲁健采访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访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空间科学建设方面的问题。
其中的一些问题,我有所了解,我自己也有幸参与载人探月的其中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因此,我想大言不惭地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我记得书培师兄问过我类似的问题,问我们国家的技术能不能登月?
我说我们国家的技术肯定可以登月,但不是现在就要登月。因为我们的空间技术建设是成体系的,不像某些国家只侧重一方面,而且事有轻重缓急,关乎国防和国计民生的肯定排在前面。视频里,叶院士的回答也是这个意思,说明我以前猜的是对的,所以我想展开说说。
按照分类,载人探月属于月球与深空探测一类的,仅仅是我们国家空间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按照叶院士的说法,排在载人探月前面的主要是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关于应用卫星,我想从美国关闭GPS事件开始说。
据网上的资料,1993年7月23日,美国以获得情报为由,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向伊朗运送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银河号”被迫在达曼港接受检查。在接受检查之前,美国直接关闭掉“银河号”上面的GPS,迫使银河号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了很久,这就是屈辱的“银河号”事件。负责处理此事的沙祖康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连说了17个窝囊。
次年,即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北斗工程也是分为三步走,北斗一号系统共发射3颗星,北斗二号系统共发射14颗星,2020年年底,北斗三号系统共发射30颗星。
这一切仅仅用了26年,联系93年“银河号”事件和96年的那件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着急建设北斗系统,以及,空间技术——尤其是应用卫星——对于国防建设和国计民生有多重要了。
除了定位导航卫星系统,空间技术还包括:
1、 对地观测卫星。“风云”“海洋”“资源”“高分”“遥感”“天绘”“环境与灾害预报小卫星星座”。
2、 通信广播卫星。“亚太”“中星”“天通系列”“天链”“东方红系列”。
3、 新技术实验卫星。“实践系列”。
4、 载人航天。“神州”“天宫”“快舟”“空间站”。
5、 深空探测。“嫦娥系列”“天问系列”。
(!!!以上的分类可以在《201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查到!!!)
除此之外,还有叶院士在视频中提到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技术实验卫星。据统计,目前我国在轨运行卫星大概300多颗,远远低于美国的900多颗,排在世界第二。
上述提到的几个系列卫星,尤其是前三个,与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属于优先建设行列。除此之外,这两年载人航天非常火,尤其是空间站项目。还有我们没注意到的,如运载火箭的研制,地面测控系统的建设,发射场的建设,新技术实验,空间科学等等,都需要加强假设。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太多急于建设的项目排在载人探月前面了。
另一方面,目前,在国际上,月球探测的竞争没那么激烈。我记得我以前写过一篇月球科普,冷战期间,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活动进入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苏联解体后,美、欧、日、印以及中国都开展一定规模的探测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不管是月球探测还是深空探测都进入低谷。最近美国宣布推迟到2025年登月,我从来不怀疑美国的登月技术,我怀疑的是国会的大老爷们给不给NASA打钱,毕竟我们都知道,美国的下一任总统可以完全否定上一任总统的政策,如川普对奥巴马,拜登对川普,我对他们政策的连续性比较怀疑。
虽然我们对外宣称不进行太空竞赛,但不代表我们不着急抢占科研高地,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让别人捷足先登,我们走在别人后面。所以,目前月球探测的竞争压力比较小,我觉得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综上,我觉得载人探月没有完全立项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有很多项目的重要性排在载人登月的前面,空间技术体系有待加强建设;另一个就是国际竞争压力相对小。
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毕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学工程,也是一个政治工程,还是一个民族工程。
以上我所说的比较混乱,也非常浅薄,希望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