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54阅读
  • 4回复

拿来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吴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21-06-04
早上听了北大濮祖荫老师的网上讲座,濮祖荫老师是空间科学领域一位很厉害的科学家,我在研一的时候就知道他了(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合适,但是他的儿子是大家都很喜欢的音乐人,大家查一下就印象深刻了),那时候我们正在上空间等离子体物理课和等离子体物理课。

大家知道著名的物理学大蟒,物理研究涉及的空间尺度与研究的难易是有很微妙关系的。空间科学研究的尺度杂糅了大尺度、中尺度以及小尺度,因此,它虽然不像相对论或者量子力学那么晦涩难懂,但是研究起来的难度也是不小的,至今还有许许多多未知或者有争论的现象。

讲座结束的时候,有个老师针对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濮老师寻求建议。濮老师说现在有人发展了一套艰深的理论,有可能解决提到的问题,但是不知道现在的年轻学生和教师愿不愿意坐下来钻研这么艰深的理论。

这堂讲座我没记下什么知识点,唯独对这句话印象深刻。以我浅薄的见识,科学研究中的“拿来主义”是很普遍的,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思路都是,正常的研究思路的“拿来主义”不是剽窃,而是在交流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我回到研究所参加科研活动不到一年,没有什么经验,但从日常的点滴中也获得了一点点体会。虽然我以后大概率不会留在研究所从事科研,但是,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拿来主义”也有其运用的场地。

在鲁迅先生的名著《拿来主义》中,“拿来”不是“送来”,需要用脑子,用眼光,自己来拿。要挑选,要辨别。还需要不少的勇气。总之,“拿来”是一件艰难的事。

体现在个人上,“拿来主义”就是要挑选、学习和运用,这三步哪一步都不是简单的事。

首先要挑选,这是考验脑子和眼光的事,要挑选,要辨别。拿我们选资料来说吧,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资料很多都是老师帮忙选的,到了大学,除了教材,老师还会推荐所谓的“相关参考资料”,这是老师多年来的经验,对我们来说,这是挑选的门路之一。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老师推荐,我们能不能给自己找到这些“相关参考资料”?由此可见,挑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国近代史也告诉我们,挑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先驱们花了多少心力留了多少血,最后才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

学习则是要花苦功夫深钻研的事。拿我最近遇到的难题来说,以前,我遇到什么难题就去查什么资料,看懂了就直接用来解决问题,根本没有去深究去钻研,大多数时候这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对于做工程的我来说。但是遇到比较难得难题时,这种方法就不那么灵了,需要下苦功夫来钻研。最近我想了解在空间等离子体屏蔽下航天器表面电荷激发的静电场的分布规律,主要就是求解拉普拉斯方程、泊松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开始我也想和以前一样,花几天时间,直奔主题。结果花了几天时间,终于无果。我意识到主要还是我数学基础太差,物理基础也不够。想要解决问题还是得一步一步来,不敢说下苦功夫深钻研,但是至少要把前人的思路过一遍自己的脑子,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所以,这个过程要花时间、精力,最主要还是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说需要勇气也不过分,特别是面对很难很多的知识,不畏难就是勇敢。我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

而运用是最难的一步。运用需要前两步打基础,需要认清运用的情境,还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努力,面对的都是琐碎无比的细节,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果项目周期长,难度大,很有可能几年都没有正反馈,这是真正对人的考验。因为这时候人心会生出怀疑,比如你会怀疑一开始的选择,会后悔之前的付出,决心就会被动摇。一方面你希望继续努力,毕竟已经花了这么多精力,另一方面你开始动摇,毕竟那么久了从来没有成果。从中国近代史我们也可以窥见这种规律,一开始大家都是革命同志,后来对革命的路线产生怀疑和分歧,有些人中途退出革命,有人背叛革命,只有坚定的人带领人民革命成功。

写在最后:我写这个文章看起来有点文不对题,主要还是想激励自己不畏难,坚持坚持再坚持。恰好今天听了讲座,有点体会,又恰巧中午有时间,便起了这么一个标题,写了这门一片文不对题的小作文。

离线秦世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21-06-13
确实,很多东西不加思考真的做出来也没有意义

内容来自[手机版]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21-06-15
吴伟,此文甚好!虽然你感觉最后有点“文不对题”了,但那根本不重要!

很多事情和你说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有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客户的需求,我们没有办法去深入研究,只好权将拿来一下。看具体的环境吧。但搞科研、做工程、做很多事情,确实是需要真真正正沉下心去,下狠功夫的。很多时候,如同稻盛和夫所说,当你真正沉浸其中时,会有神迹出现——神会来帮你找到一条路。稻盛和夫也是技术人员出身,这个道理他屡试不爽。我是相信的。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离线龙米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21-06-15
哈哈哈朴树他爹,六六六
离线吴伟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21-06-15
回 杨秀春 的帖子
杨秀春:吴伟,此文甚好!虽然你感觉最后有点“文不对题”了,但那根本不重要!
很多事情和你说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有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客户的需求,我们没有办法去深入研究,只好权将拿来一下。看具体的环境吧。但搞科研、做工程、做很多事情,确实是需要真真 .. (2021-06-15 19:25) 

沉下心来感觉是很好的,体会过,最难的是坚持沉下心来,不受或者少受短快刺激,如手机、短视频,的诱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