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51阅读
  • 0回复

2019年12月QQ月会记录(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马浴涓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12-31
本次月会主持人为马浴涓。
会议主题:
心中的味道

食材的丰富,烹饪方法的多样化,使得菜品味道往往也变得多种多样,各有特色。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着那么几道或者一道钟爱的菜品,它们不一定非常美味,它们也许只是有着特殊的让自己迷恋的味道。那么各位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味道呢?为何迷恋它呢?它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又是怎么样呢?
欢迎分享!

注意事项:
1)发言须紧扣主题
2)为节约时间,请与会同学提前把发言写好
3)每位同学的发言及自由交流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4)会议开始后,请同学们免掉问候,直入主题
5)迟到的同学无需在群里向大家致歉,私聊会议主持人就行
6)主持人会提前将发言顺序通知到大家
7 )会议期间请听从主持人的引导,严守会议纪律
8)会议期间字体统一设成: 11号、宋体、黑色
9)会议期间回复讨论中严禁使用网络用语
10)会议期间请避免跑偏话题,节约时间

彭坤楠
我最喜欢的是湘西菜,可能是因为学校旁边有个名叫“”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定西,所以我们这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餐餐皆土豆,花样还特多。比如说土豆炖牛肉、土豆鸡块、土豆丝、条、块,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的土豆。所以我现在就是特别想吃湘西菜,至于湘西菜有什么好呢?这个我也说不上,因为我真的是很久没吃到湘西菜了,总的来说湘西的一大特色吧,辣!

龙金凤
作为一个执着于吃的人,虽未尝过特别特别多的美味,但在吃过的食物里还是留下了钟爱的一些。锅巴就是其中之一。没有复杂度工序,简单的食材和料理方式就成就了我时常惦念的美味。
小时候,家里煮饭都是用的大铁锅,柴火煮出的饭不仅香,还附赠了两种美味:米汤和锅巴。装完米饭,铲起一块锅巴,拿在手里,咬起来嘎嘣嘎嘣脆,还方便携带,就是一种健康美味的小零食。咬合与脆响之间,乐此不彼。
后来,家家户户用上了电饭煲,外婆家坚持了几年,也没在煮柴火饭了,就这样,锅巴成了一种过年才可能尝到的宝贝。相比之下,许许多多的锅巴零食却很容易得到了。这是真的零食,也香,也脆,也好吃,但,我还是惦记着那块藏在米饭下的焦香锅巴。
再后来,我吃到了一种演变后的锅巴——湘西土匪锅巴,小方格里煎出的方形小块,夹上各式小菜,味道也是一级棒,可是当我回味起这份食物,就只记得那土豆丝和鱼腥草的味道真好,锅巴的存在感若有似无。
我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一种味道,然后疯狂想品尝得到,大学里聚餐的机会挺多,也点过几次锅巴,但每每结果总是失望,不仅是不像而已,我甚至觉得那就是炸米凝固的块状物而已,甜腻却不焦香。
前几天,妈妈收拾起了那口闲置了一年的大锅,开始生火煮饭,饭熟的时候,我就站在锅旁,看着她将米饭乘出,一点点的铲出锅巴放好,我就一直眼巴巴的望着,让我端的时候我就开始动手了,掰掰掰,咬咬咬,艾玛,真香,然后,它就一点点的消失了。哈,最后,我妈竟然还端出来米汤。
锅巴不只是记忆美好,更是唇齿留香、经久不忘的美味。于我。

龙书培
作为一名吃货,我钟爱的菜品实在太多,敲下现在这段文字时,我十分想吃老妈做的“蚂蚁上树”。蚂蚁上树,又名肉末粉条,是由粉丝、肉末为主料,辅以姜、葱、豆瓣酱等辅料制作而成的一道菜。
“蚂蚁上树”是高三的时候老妈经常会做给我吃的一道菜。因为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而我从初中起就开始住校,所以和父母相处的记忆很少,而高三那一年妈妈几乎每天都陪着我,早中晚三餐都是她亲自做的。那时候学习的压力挺大的,而老妈的美食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成了我最大的慰藉,蚂蚁上树是她经常会做的一道菜,香辣入味而不油腻,着实美味。
嘴里念着这道菜的味道,心上想着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在家里待的时间屈指可数,疲惫的时候,也很难像过去那样,有一个人为你做好可口的饭菜,听你说着最近发生的故事,监督着你落实好好吃饭。大概这味道就叫心中的味道吧。

张娟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说到好吃的,那我必须要说上几句了。从食材来说,我是肉食性动物。从烹饪方法来说,重油重辣的炒菜那是我的真爱。
昨天跟我爸妈视频,我妈还劝我说人不可能不吃蔬菜,让我平时不要只买肉吃。唉,怪我周末的时候晒照的时候只晒了肉菜(嗯,桌上的确经常没有蔬菜)。我一进入菜市场,第一反应就是直奔卖肉的地方。以前我妈经常说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不知道买什么菜,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菜市场这么大怎么可能不知道买啥,随便买点就行呗。现在自己去买菜了,才发现虽然菜市场很大,但是真不知道选啥好。
我和我妹自己做菜的话,都是以炒菜为主,而且是以“辣”为主题。尖尖的小红辣椒和螺旋状的绿色辣椒都是辣的,这两种也是我们经常配到菜里的辣椒。红红黄黄的灯笼椒,一看就不辣,拒绝把它们列入食谱。我在菜市场也买过干辣椒,我戏称其为“假辣椒”。因为看着红,实际上并不辣。很多火锅也是,面上看着红通通一片,吃起来就知道漂浮着的都是些“假辣椒”。我妈曾经想让我带一瓶家里做的剁辣椒过来,我拒绝了。现在的我吃辣能力已经不行了,多吃点剁辣椒,后面肯定有长痘之类的反应,吃不消。而辣味如果没有咸味相配或者足够的油,我吃着总觉得不够劲。所以,我最喜欢吃的大多是重油重辣的炒菜。在北京这边也能吃到酱料足的菜,滋味虽然足,好吃,但是少了辣味,总感觉缺了些什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难改,乡味也很难。自大学之后,在北京这边待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但是从小被我妈的家常菜培养的喜好很难改变。即使现在回家的第一天有点吃不来我妈的家常菜(太辣了),但后面两三天立马就可以调整过来,放开吃起来。

蒋丹
我认为我觉得好吃的菜都是我喜欢的,但是提到这个话题,我最先想到的一道菜是“糖”醋排骨。但是只放糖不放醋。把排骨放下锅炒一下,然后撒上大量大量的糖,每一块排骨都用筷子夹起来在锅里翻滚一圈,保证每一个角落都裹上了一层糖浆。但虽然我家里人觉得太甜了吃不习惯,但是不重要我一个人能吃一盆╮(‵▽′)╭。相比之下真正的糖醋排骨(放醋的那种)我不是很爱吃,可能也许我这个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糖醋排骨了,应该叫糖熬排骨。每次一想到好吃的就是这个,但是感觉很少会有店这么做呢,所以能吃到的机会也只有在家里了(′▽`)ノ

王淳康
亲爱的素兰家人们大家好。我心中的味道可能和大家的不一样,对于菜肴我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只是觉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而已。但我不能忘怀的味道是外婆的榨菜。我的早餐喜欢自己在家煮,无论自己到底做的怎么样,反正只要有外婆的榨菜我就吃的很开心。我不知道我喜欢外婆的榨菜是因为衡阳人本身就很爱咸鲜香辣脆爽的味道,还是因为外婆的榨菜我才喜欢这样的味道。外婆的榨菜应该是秋天做的,每年这个时候去外婆家的时候,外婆总是很忙,砍辣椒,晒黄瓜,泡豆角。迷恋外婆的榨菜,可能是因为我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味道,我始终觉得无论在哪里的榨菜,好像都没有灵魂。特别是离开家上大学之后,好像很难再尝到那样的味道,就特别的想念。如果说怎么做的,嗯嗯(我不会),我只知道要辣椒,黄瓜什么的,然后放在一个坛子里腌制一个月左右然后就可以吃了。这就是我应该就是我心中家的味道。

蔡家莲
谈论起味道的话题,我想对于湖南人来说是绝对不缺少素材的,从全国各大城市中分布的湘菜馆的数量,就可以看得出湖南味道的受欢迎程度。
外界对湖南味道的最直观也最深刻的感受应该是辣,所以都说湖南女生是“辣妹子”,而对于身处其中的湖南人,我们自己却很明白,湖南的味道绝不至于辣。
的确,小时候吃到的最多的味道都是辣的,在普通湖南人的家常菜里,最常见到的便是辣椒炒X(X可以是一切的荤菜和素菜),湖南人吃的咸菜也多常见剁辣椒和泡辣椒。辣椒可以很好的刺激味蕾,激发食欲,用很少的菜便可以吃下一大碗米饭,用我们常说的话是“很下饭”。小时候跟哥哥们在家上学,三个哥哥每天轮流炒菜,我则负责淘米煮饭和洗碗。每每轮到最不爱干家务的二哥做菜,他总是会去菜地里摘几个最辣的大青椒,再配上一个大茄子,炒一盘青椒炒茄子,菜虽然少,但是往往能让我们四个迅速地解决掉一锅米饭,因为实在是太辣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每吃一口菜,就猛扒好几口饭。而一轮到手艺最好的大哥做菜的时候,就是我们打牙祭的时候了。大哥做菜也很辣,但是常常会变换不同的花样。有时是在周末的时候买点肉,给我们做辣椒炒肉,再放一勺豆豉,辣椒裹上猪肉上的油脂,就变得不那么辣了;要么就是买几块香干,配上一些青红辣椒和芹菜杆,就是一盘颜色丰富的辣椒炒香干;秋冬天的大白菜梆子,用干辣椒末炒,又香又甜。虽然都是辣椒,配上不同的菜来炒,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而现在,我跟很多在外生活多年的湖南人一样,已经退化到不能吃辣的程度了,平时自己做菜也很少会放辣椒。但是小时候那些各种各样的用辣椒做的菜却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口水要流出来了。

彭江南
烹饪是一种乐趣,在做菜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调料的种种搭配,可以享受食物慢慢变熟的成就感。喜欢烹饪,因为现在锅具丰富,烧菜方便。小的时候要自己劈材生火,每次做饭都觉得是一种煎熬。由于生疏,花的时间也会特别长,往往两个小时左右。所以以前我是不喜欢做饭的。自从现在接触到天然气,微波炉,电饭煲,我就感觉到烧菜特别方便。而且网络上的食谱流程随时获取,更让我越来越爱烹饪。
带着好奇心,闲心,自己也做了不少的菜。但发现最爱的还是小炒肉。有的菜吃两次就腻了,但这道菜天天吃都不会腻。它作为湘菜的经典,其实烹艺并不复杂。就像曲子,往往最让大众接受的是难度系数较低的。作为湖南人,大家对这道菜都不陌生,也都可能信手拈来。除了地域特色天生喜爱的原因,还有一个令我非常喜欢的原因是"妈妈的味道"。
儿时猪肉并不是经常能吃的,一个月也就炒一两次,有时甚至更长。每次炒肉时,我们都会无比期待,而妈妈也会加上很多青椒,大蒜,姜葱。就算是一斤肉也能炒出满满一大盘。每次在吃这道菜时,我就能想到妈妈温柔贤惠的背影。也能体会到现在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姚俊杰
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吃货,看到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开心了。
其实让我说的话,一口气可以说出特别多我心中留恋的菜品或者小吃,比如爸爸做的五香鸭,香辣田螺,青椒焖鱼,老鸭百合汤,黑豆龙骨汤,妈妈做的**饭(方言音译叫嗦悠饭,大概……普通话真不知道叫啥),大肉包子,煎粑子等等,还有街边烤肠,槟榔芋,酸辣粉啥的,但要我现在说出一种特殊的菜品的话,我或许会选择鱼粉。
因为对于在北方求学,来自鱼米之乡,湘江之畔的衡阳的我来说,鱼粉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吃食实在是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说它那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美味可口,单单它那承载着的乡愁与故乡的味道,就能让我魂牵梦绕。
一碗好的鱼粉,必然是裹着喧嚣的烟火气出锅的,清晨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一日之始,又必然会齐聚到各个早餐店里,嘈杂的人声混着老板忙碌的身影,让那袅袅白雾中若隐若现的一碗鱼粉变得莫名的亲切,特别是听到那一声“小伙子,鱼粉好了”的方言后,心中顿时滚烫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一份美味。而这也是我喜欢在各种“脏店”里觅食的原因。
少油微煎,至表面微焦后加入清水,条件好一点的浇入提前熬好的高汤,再加入葱姜蒜和其他小菜香料,闷煮五六分钟,一碗泛着奶白色的鱼粉就出锅了,这是最简单的做法,但却不失美味,夹筷入口,米粉的顺滑与鱼汤的鲜香醇厚混在一起,瞬间让味蕾满足,一口一个热汤下肚,整个人生也不过如此了。
现在,尽管学校有着“鱼粉”,但毕竟不是鱼米之乡,食材首先差了一筹,再者,其做法功力尚浅,更少了那一层最重要的故乡烟火气,所以我尝过一次便就再未去过了,每次回家,我第一天的早餐必然是去楼下不远处的小店里,叫上一碗鱼粉,美美的吃上一阵,才能聊以慰藉这半年的乡思。
所以啊,鱼粉,真的可以说是求学在外的我,最心心念念的菜品之一了,因为它,真的好吃hhh

邹春阳
主题通知刚发下来的时候还没什么感想。刚好周末回了趟家,然后从家里再来学校,心中的味道立马出来了:就是咱们衡阳鱼粉!
刚来大学的第一天,对食堂不熟悉,早上吃了干巴巴的炒粉,中午晚饭和以往没区别,过得去就可以。室友都是北方的,第二天早上把东西收拾妥当后,一起去食堂吃早餐。她们提议想试试这边的特色早餐,那自然是粉了。把二食堂兜兜转转看了几遍,都没看见我们衡阳的米粉,只好端了一碗长沙的扁粉。室友用餐过程很愉快,整个过程赞不绝口,感觉比她们那边的面好吃太多了,我只听听不说话。后来过几天给我大姨打电话,说这边粉口感很别扭,没劲道,外面店铺味道也不如一中食堂……吐出了自己的百般嫌弃后挂断电话,忘记了室友一直听着……事后室友表达了她的诧异,能让我这个人也变得这么挑剔,这成功勾起了室友的兴趣。
在学校这边也吃过好几家鱼粉店了,但是感觉粉的口感就不一样,而且米粉跟鱼汤像是分开的,最好的也就入一点味。衡阳那边的,都说一中那块的彭海军鱼粉好吃,但是还没尝过。不过我爸做的鱼粉就够美味了,清早现剖的雨,鱼鲜味十足,粉完全入味,还Q弹Q弹的,鱼肉也量足……把我自己越说越来劲了
不知道算不算心中的味道,就是想吃

周婷婷
我吃过最好吃的猪脚汤是在我初二那年摔伤了手,爸爸回来给我炖的。和我们那边炖猪蹄汤要加花生米莲子各种料的不同,爸爸把猪蹄简单的剁成小块,加水清炖,出锅时再加点盐和葱就行了。这个做法是在多年之后我对那个猪蹄汤念念不忘问的爸爸,但是同样的方法做出来的汤再也没有记忆中的味道了。
初二的时候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左手上臂摔了一条七八公分的缝,那天晚上疼的坐立难安,脑子里只有一个感受就是疼。是从小到大吃的最大的亏了,爸爸本来在外打工,想来想去还是要回来看我。他在家呆了一个礼拜,天天给我炖猪脚汤。所以一想到记忆里的猪脚汤也能想到自己当时开心的心情。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猪脚汤。

彭一波
说到心中的味道,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家里的味道,但是我一看到主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是我高中附近“五斗米”蒸菜馆的烤鱼。后面想想发觉这应该真的是我心中的味道了,因为这是高中每次周末在学校画画中午出来吃饭的必点菜。烤鱼但是算是很便宜了,18块钱一道,我们高中一起画画的五六个人一起吃,再点两三道蒸菜,每个人也就十块钱左右,而且这顿饭简直就是全天最幸福的时候!烤鱼看菜品也很简单,就一条切开的腌制好的鱼,旁边撒一些香菜葱花,放在铁盘上面烤,但是那时看起来真的是一道“大菜”了。五六个人一遍聊天一边吃,真的怀念!
        大学之后,放寒暑假也有一起约着一起去吃,但总觉得说不上哪里不一样了。想想可能是那时忙中偷闲的那一点惬意给这道菜加了分。这真的算是心中的味道了!

彭飞
 素兰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在外公外婆家长大,记得小时候每年冬天外公都很喜欢泡酸萝卜,用的白色那种萝卜,削皮,把萝卜切成条状,然后连同萝卜,萝卜皮和萝卜筋一起放在一个老坛子里面,倒放在一个圆形水槽里,里面用了什么配方就不知道了。
一坛水可以用一个冬天,我和外公最喜欢吃,其他人好像不怎么感兴趣,每次拿出一碗来吃,蘸着辣椒水,嘴里嚼着卡卡声,很脆很酸爽,围着火边吃得头冒汗,全身都不觉得寒,外公每次都吃最多的萝卜皮和萝卜筋,我就吃萝卜条,分工明确。
后来在外公诱惑下吃了一点萝卜皮和萝卜筋,感觉没有萝卜好吃,那时还小感觉太难嚼了,就没再吃萝卜皮和萝卜筋,等读初中以后,发现萝卜皮和萝卜筋也蛮有味道的。
初二那年外公不在了,后来家里尝试过泡了几次酸萝卜,都感觉不是以前那个味道,后来就没怎么再泡酸萝卜了,坛子还在,外公却已不在,那个味道也不在了。现在我每年冬天还是会泡酸萝卜,准确的说是醋萝卜了,和小时的味道也不一样,很遗憾没有把工艺学来,兴许还能留下一点记忆中那个味道的影子也好。

周小诗
说起心中的味道,在不同的时候,我的心也变得不同。
小学的时候,我心中的味道是红烧牛腩,就连去野炊,老师让我们带菜去热,我也是带的就牛腩,这个时候,可能只是单纯的喜欢。
到了初中以后,我心中的味道是海带炖龙骨,因为家中如果有汤的话,大部分就是这个了,而我也比较喜欢海带汤的那种鲜味,但是也只喜欢妈妈做的海带汤,但是初中后的我开始住校了,所以吃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个时候,可能是思亲的喜欢。
到了大学以后,我心中的味道是农家小炒肉,不知道为什么,在合肥这边,我吃的小炒肉都没有湖南吃的那种感觉,所以我现在每次碰到有人问我想吃什么,我都会来一句农家小炒肉,但是殊不知,这里没有我想吃的小炒肉,这个时候,可能是思乡的喜欢。
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我心中的味道也变得不那么“单纯”了。

陈有兰
今天我们月会的主题是“心中的味道”。一谈到味道就想到了各种好吃的, 幸好我们刚吃过晚饭,不然现在肚子要咕咕叫了。我喜欢的味道特别多,酸的、甜的、辣的......但是我最喜欢的味道还是豆腐干的味道。豆腐的种类特别多,我最近还发现了香豆腐,经常吃的就是水豆腐,豆腐皮,臭豆腐和豆腐干。
我心中最迷恋的豆腐干的味道,它有豆腐的软,但又很有嚼劲,咸香爽口、硬中带韧。我觉得它和青椒一起炒真的是又辣又难嚼,如果是很辣的青椒真是恨不如不吃。不过现在就算是有辣得我肚子疼的青椒,我都想吃一盘妈妈或妹妹做的青椒炒豆干。这道菜挺常见,但是我在我们食堂还没有吃到过我想吃的味道。可能因为这是妈妈在我高二住校后的每个周六回家都会给我准备的一道菜,那时候我一周回一次家能吃到这美味真满足。我习惯了就感觉吃到它就像回家了,回家了就可以吃到它啦。我特别喜欢这道菜,可是说起它的烹饪方法,我还真不知道。我就趁着和妈妈打电话的时候问了问。这道菜所需要的食材很简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青椒和豆腐干两位主食材。然后再加上油、盐、香葱(我最喜欢的一道配料)。第一步就是把豆腐干和青椒洗净,切成小的条状,第二步放油,将豆腐干放入锅中炒,直到它变了点颜色吧,第三步放入青椒混炒,差不多熟了就放盐,最后放入香葱,装盘。青椒炒豆干就完成啦。回家我要自己做做这道菜,肯定会很美味。
虽然它是一道很普通,大家可能都吃过的菜,但在我的心中,它就像是妈妈的味道,妹妹的味道,让我留念。这次月会中我发现了好多美食,要把它们记录下来啦。以后要去尝尝这些味道。

王胜博
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
关于今天的话题,我想分享的是自己一次经历。
今年暑假偶然看到关于番茄闷饭的制作方法,就去超市买了相关食材,准备尝尝鲜。本来以为做起来很麻烦,但其实只要把食材扔进电饭煲,调好油盐酱,就可以讲美味交给时间。当时因为家中一岁的妹妹让母亲根本没办法协调好做饭和照顾她的时间,但这次凭我一人之力就可以很方便地解决一餐。我打开电饭煲,闻到喷涌而出的香气,用勺子盛出酱黄的米粒,金泽的玉米,红亮的香肠点缀其中,成就感简直爆棚。有时候没有时间能力做正餐,不如偷点懒,学点花招来做饭,简单也可以有滋味。
所以我们任何人都没有不去学做饭的理由,因为总有一套适合你,总有你能带给大家美味的时候。尝味,暖胃,欣慰。

吴涛洮
我最喜欢的一种菜是火烧辣椒,虽然自己已经不像原来那么能吃辣了,但是每次过年回家,都会烤几个辣椒来吃。火烧辣椒的原材料非常普通,就是最普通的辣椒,青椒红椒均可,颜色不同,风味也不一样。喜欢吃蒜的人还可以再放点蒜泥增味,当然不放也可以。材料准备好后,将辣椒往柴火灰里一放,几分钟后,辣椒就熟了。将辣椒取出,把外表面烤焦的部分去掉,然后将整根辣椒撕成一条一条的细丝,放入碗中,加上盐和味精,搅拌均匀,火烧辣椒就做好了。有的人喜欢把烤熟的辣椒切成块状,而我自己喜欢撕成长条丝状,感觉那样味道更加鲜。除了口感鲜美,非常适合下饭之外,原材料普通,做法简单(有火的地方就可以制作)也是自己对火烧辣椒情有独钟的原因。上小学的时候,寒假期间,跟小伙伴们围着一圈烤辣椒,大家一边烤,一边吃,一边聊,非常有意思。现在,每次吃烤辣椒的时候,都会想起当时情景。

吴吉海
实话说,出来读书,还是在一个口味不一样的地方,心里想念的食物可太多了,什么腊肉,包谷酸辣子,我爸做的水煮鱼等等,不列太多了,想多了要流口水。要说最喜欢的还是包谷酸辣子,不需要太复杂的做法,简单的放油炒,炒香放适量盐就好了,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吃一假期,吃完就做,没事的时候还会当零嘴吃。喜欢这道菜没什么特别的故事,就是单纯喜欢它的味道,我喜欢吃辣,这是身为一个湖南人的基本属性,还有从我妈那儿继承来得一些喜欢吃酸的习惯,最关键的我特别喜欢吃香脆的东西,比如锅巴之类的,包谷酸辣子把我喜欢的这些因素都集齐了,所以它成为了我心里最喜欢的菜。
        包谷酸辣子是最喜欢的家里的味道,上大学之后,又多了一个喜欢吃的,那就是烤生蚝,这个做法就不用多说了,就是烤,我喜欢的原因很简单,烤生蚝加粉丝蒜蓉是真的好吃,最关键一点是这个能加小米辣,东北烧烤里边为数不多真正带有辣味的东西。前几天跟同学撸串,什么烤猪皮是甜的,烤五花肉是甜的,烤青椒也是甜的,也就点的烤生蚝把我这个吃辣能力退化的湖南人吃的一头汗。

肖居安
离开家乡的人,想念的总是家乡,尤其是家里的味道。说到家里的味道,最怀念的应该是那苞谷酸和糯米酸了。
小时候,每次胃口不好的时候,家里都会从很近的菜市场里买一些腌制好的酸菜来换换口味,后来,逢年过节,外婆会做一些吃的在我们去的时候让我们带回来。那个时候,最想吃的也就是这个家里人做的酸菜了。
做法其实我不太清楚,看名字应该就是玉米粉加上辣椒粉,然后晒一晒,腌制一下,或者还要怎么做。最后拿到的成品再在锅里放点油炒一下,就很好吃了。后来去外地上学的时候,也从家里带过苞谷酸,室友还尝过觉得蛮不错,第二个学期我还给他带过一些。
然而在外面待的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不太能吃辣了,国庆节回家的时候,再做苞谷酸我也只能稍微吃一点了,终究有的东西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

李喜
说到吃,我其实是一个比较挑食的人,但我觉得我妈做的菜我都挺喜欢吃的,要说其中最喜欢的、百吃不腻的应该就是辣椒斩蛋吧。
这道菜食材简单,做的过程也很简单,先把辣椒洗干净斩碎并去籽,剁碎几瓣蒜,跟辣椒和一块。接着,在锅内放些油盐,将辣椒倒入炒熟,如果想口味更好点可以倒一点老干妈酱,取出。然后,视辣椒多少打两三个鸡蛋放入辣椒碗中,拌匀,再倒入油锅中,炒熟即可。
做法挺简单的,也很常见,之前在苏州我也尝试自己做过,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虽然也很好吃……可能我妈对我们口味拿捏得太准了,家里的食材也比外面的更有味道,我从小到大就没吃腻过,也可能就是单纯的因为是我妈做的吧。有时候不太想吃饭我妈就会做这道菜,基本我立马就会胃口大开。
现在远离家乡,每次吃饭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哎,突然想吃我妈做的菜了,有家心中才有味道吧。

龙志远
说到湘西人,总是绕不过碗粉。
         粉的种类有很多,我印象中有米粉、玉米粉、红薯粉。吃的最多的还是米粉,大米是最用来做粉的,还经常听到我爸说他小时候做米粉的事情,米先磨出浆,再用筛子让米浆流下变成一丝丝的粉,最后还要晒粉,然后背到场上去卖,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粉。时至今日,家家户户小作坊的制粉,已经被工厂代替。除了制粉用的原料不同,湘西各地的米粉外形也略有不同,有粗有细,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保靖的粗粉,比一般的粉要粗上不少,比筷子还要粗,起初吃的时候还有点抗拒,后来慢慢发现这也是嗦起来最为过瘾的,有次家里特地买了保靖粗粉,和点料,夏天凉拌,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粉是载体,臊子是灵魂。除了粉本身以外,一碗粉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臊子做的怎么样,虽然各家的粉有各家的不同,大家的臊子好像也差不多,最基础的是木耳肉丝,再贵一点的是排骨,再往上一点的是牛肉,有的再丰富点还有腊肉、大肠、牛肚、鸭肉的等等。虽然臊子种类大同小异,但是各家有各家不同的风味,我偏爱牛肉粉,有时候会经常去不同家粉店尝尝,有的是全牛肉的、有的是带牛筋的,有的劲道、有的软糯,有的充斥着调料的香辣、有的可能跟偏重牛肉本来的香气……
       每每想起,总是忍不住去吃一碗。高三考完那会,我姐跟我说,到外面去,最想念湘西的一样东西你知道是什么不?我说,不知道,是腊肉?她说,是粉啊,就是你天天嗦的粉啊!你都不晓得到外面想吃到一碗正宗的湘西米粉有好难,粉是有的,都不好吃。
       后面到上海上大学才发现真是的,上海粉店不少,吃起来总是没那味儿了,每次回家脑子里惦念的总少不了一碗牛肉粉。我也相信湘西人的心里总少不了那股粉味儿吧!

孙佳
在长沙吃过几次所谓的正宗湘菜,觉着还真不如自己外婆随手做的,今天不讲外婆牌湘菜,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味道——外婆做的豆腐脑。它和湘菜给人的热辣不一样,它是初尝的平淡,回味的绵长。
每年快过年的时候,外婆都要做豆腐。通常是一个暖洋洋的下午,挑选大豆、研磨成浆、卤水成型到压制豆腐,全由她一人主事,妈妈辈的没有一个会做豆腐,在那一天,没活儿做的就都得帮忙,小孩子这一辈的也特别爱凑热闹,不是赶着帮忙,是眼巴巴的等着一碗热乎乎的纯手工豆腐脑。
在压制豆腐前,外婆会先用瓢舀出满满一大缸嫩白的豆腐脑,香喷喷、软乎乎,稍微凑近一点,扑面而来的浓浓豆香非常诱人,盛上一小碗,随便加两勺糖,三两口就没了。像我,虽然口味偏重,但是每回都吃很多。通常不到半小时,这一缸豆腐脑就全被消灭了,过了这黄金半小时,后面只能喝点剩豆浆了。
想着每年冬天都有那么一个下午,一大家子坐一起,端碗豆腐脑,聊聊天晒晒太阳,就特别幸福

刘欣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最美的味道。大家常说,妈妈做饭的味道是最美的;也有说家乡的味道是最美的。从某个方面来看这些都是我们儿时熟悉的味道。
孩提时代,我们都是贪玩贪吃的,每天最美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吃饭的时候了,其乐融融。离家住校时,这样的时光就变成了想念的妈妈饭菜的味道;而当远离家乡,家乡的味道变成了心中想念的味道。
身处外地,在我心里最美的味道莫过于家乡独特的湖南菜的味道,每次回家,湖南菜独特的辣便是它的魅力。辣椒炒肉虽然全国各地都有,但在家里面吃的爸妈炒的,就是不一样的,那是儿时的味道,也是我们想念的味道。它就像一份牵挂,一份寄托,一份期许,会让我们想着多回家看看。

肖媛媛
一提起心中的味道,我就想起老家的辣椒炒肉了。辣椒炒肉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蚝油酱油一点盐一点油,随便炒炒就能吃了,也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技巧或者调料。我以前其实一直觉得这就是非常普通的家常菜,吃到这个菜的时候常常挑挑拣拣的,爱吃肉不爱吃辣椒。结果后面去了上海念书,那边虽然也有这种湘菜馆,但是那边的辣椒似乎和本地的品种不一样,或许也可能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吧。每次看到有这个菜总会忍不住去点,但是吃到嘴里没一个是正宗的,说不出哪里不对劲,但就是和家里的味道不一样。要么油放多了,要么肉太老了,反正就是不对味。
虽然这只是一个特别简单朴素的菜,但是真的是特别经典的味道,或许在别人看来也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我一直很喜欢,不过真要算起来,我大概也只是对于家乡和妈妈炒的菜的一种执着吧。

田睿
最喜欢的味道,对我来说就是酸菜和凉拌的味道。酸辣是我的最爱。
酸菜做法也很简单,就是各种蔬菜,往坛坛罐罐里泡。食材方面很易得,就是寻常的豇豆,白萝卜,红萝卜,玉米。不过泡制挺费时的,也考验手艺。
凉拌就不用说了,加醋加辣椒放盐,可以现做。考验调料。
不过现在在大学,酸辣只能是个念想。
题外话,我讨厌土豆。因为食堂菜菜皆土豆。各式的面条,小吃里也全是土豆。这就很讨厌。如果你尝试把菜谱,里面的核心字眼统统换成“土豆”,那就是我的内心感受了。红烧土豆,黄焖土豆,大盘土豆,大盘土豆拌面。清一色炖的烂熟的土豆大块。按室友的说法:丝的没有灵魂,脆的没有灵魂(黑人问号)。
目前看来,食堂的味道,跟家里比,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和标准。只有清真是最接近湖南口味的。

田鹏华
说到“心中的味道”,思来想去,最深的记忆还是蛋炒饭,尤其是家里炒的蛋炒饭。蛋炒饭的最好做法,莫过于用平平淡淡的隔夜饭,猪油和鸡蛋做主料,最多再加上一点豆芽和胡萝卜丁,油亮的蛋炒饭在温暖冬日的灯光下,总是显得那样的顺眼,让人感到舒服。
高中毕业后离开家,就免不了点外卖,其中比较便宜的也就是那老三样,黄焖鸡,鸡排饭,炒饭,这三种估计所有大学都有庞大的受众吧。外面的事物,明显没有家里那么实在,不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时的细节,尤其是炒饭,虽然看上去闻上去都挺不错,多吃上两口,还是能察觉到一点点火急火燎的敷衍的感觉,不过顾不上那么多,反正只为了填饱肚子而已。
在外面越久,就会越来越说服适应现在的生活,殊不知哪天真的突然尝到了“家里”味道的食物,哪怕只是一碗普通的家常蛋炒饭,也会偷偷的心里一酸,想到很多东西吧

田文鹏
要说给自己留下较深刻印象的菜,自己仔细回忆一下,想到了好多菜,那些之前吃过的,感觉好吃给自己留下印象但现在吃不着的,好像有好多。之前看过几期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所介绍的美食是真的诱人,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里面的旁白介绍制作方法时经常这样说道:“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法......”但我所记起的那些忘不了的菜不是有什么高端的食材,也尽是简单的烹饪方法,但它们的美味确是充满了整个回忆。现在能够想到的细数一下,西红柿辣椒,酸辣子,这两位一定排第一梯队,记得之前的印象是只要有,自己一直连吃好久都不会厌,想来现在应该也是。第二梯队是放假回到家必须过过瘾的米粉,现在这上大学,半年回一次家,自己对于这极其美味的米粉早已是急不可耐了!第三梯队是所有记得名字记不太清味道,或是记得味道,不知道名字的各种家常菜。现在想来,好多菜好久没吃上了,之后有机会一定要再将味道给记住。

田清霞
说起心中的最喜欢的菜,我算是比较大众口味,喜欢的也是小炒肉,也就是辣椒炒肉了。原因嘛,首先的肯定是好吃呀,我觉得这个菜绝对是最好吃的家常菜了。当然了,接受反驳。其次,这个菜也是我唯一有把握的菜了,其余的菜品虽然简单,我也只有煮熟的能力,包括白菜。当然这是因为我家里所有人都会炒也只有这个菜,所以我还是勉强学会了。而且我对这个菜印象深刻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菜是我许多深刻记忆里必不可少的一个菜,比如高考结束第一餐是它,进学校第一餐也是,和老师见面聚餐也是它等等。可以说我现在回忆起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这个菜的味道。但是呢,现在我吃的就不是很多了,食堂的厨艺总是做的奇怪,不是炒辣椒就是没有辣椒,我就很少吃了,因为只有靠运气抽才有好吃的辣椒炒肉。
最后就是对我来说,辣椒炒肉的味道就是湖南的味道也是家里的味道。其余的菜品,对我来说,只有好吃的、差点的、不好吃的。


龙翼
我觉得我心中的味道就是在乡下过年时吃的柴火烟食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非农家大块蒸腊肉莫属。在乡下奶奶家吃年夜,一大盘的蒸腊肉总是不会缺席。
        这种蒸腊肉,就算是一块都差不多把整个碗都盖住了,所以夹肉靠筷子,吃肉却只能靠双手来撕。虽然手上弄得到处都是油汁,很不卫生,但这么吃可以将骨头上的肉给啃干净。席上谁吃完一块,奶奶又给他添上一块,保证所有人吃饱为止。 
        有时发现脚下不知何时又多了几只饿猫,反正实在是吃不下了,就都给了出去,这样大家总算是有吃有送地把肉给分光了,谁知道奶奶见我们一桌人吃的快,笑呵呵的,又从锅里挖出几块肉,盘子瞬间又变回“原状”……想不到角落里那看似不起眼的高压锅,竟然能装得下这么多蒸腊肉!
        乡村人煮糯米饭也常常把没有吃完的蒸腊肉放在饭上面蒸。当肉被蒸熟时,猪油下浸在了饭上,加上糯米的清香,春节早晨的一道丰盛的主食也就诞生了。
        当然吃蒸腊肉不可能没有蘸料。一大碗添倒着少些白醋的红油葱辣子就是蒸腊肉的好搭档,如今还可以往其中加些盐荽(sūi)提味。红红火火的油辣子和丰盛的蒸腊肉,每一年都向我诠释了什么是大快朵颐——就是去乡下过年,然后被奶奶劝着吃腊肉吃到饱……
        这就是过年的味道啊!
龙帆
说到吃的,我喜欢辣的,酸的,和朋友出去吃东西啥的喜欢辣的火锅,吃粉条面条啥的总是会加很多醋,在这里,室友看见总是一脸嫌弃问我,不酸吗?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吃的,就是泡菜,每次回家我都会光顾我们那儿新华书店旁边的泡菜店,我有很多同学回家也会去那里。我们学校有几家湘西泡菜店,之前和室友去体育馆打羽毛球后也会去买,虽然吧,味道没有我们那儿的好,但还是很开心呢。泡菜食用比较方便呐,有酸的,辣的,凉凉的,深得我心。
说到食物的做法,基本上我只会吃。不过泡菜的话之前生物也讲到过,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根据腌制时间先上升后下降,含量到一定食用范围才可以吃奥,不要经常吃就ok啦,不过,真的好吃!

张小平
各位家人晚上好以下是我的发言:我最难忘的味道那肯定是我妈做的饭菜了。我小时候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吃我爸做的饭菜不管味道怎么样我都不吃,所以在家基本都是我妈做饭,吃了这么多年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吃。每次在家饭吃不了多少但是菜是没少吃。特别是每次刚放假到家那真是吃嘛嘛香。说到了那必须得说说湘西特色啊什么腊肉,酸菜啊。特别是包谷酸那是真的好吃。特别是我外婆自己做的,每次去外婆家都自带口袋然后装它一大袋,回去慢慢吃。包谷酸又能干炒又能加水煮煮成糊,下饭神器。主要是这么好吃的东西除了在家能吃的在外面很少有啊,出了湘西更是没人知道。还有每次回保靖都会去吃的保靖粗粉。很快就要放假了,回到家又有好吃的吃。说的我口水都流了。
在外工作学习最怀念的味道肯定就是家乡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了吧!

向润
吃,是人生一大事,是动物获取生存必需物质的主要需求。人也不例外,不过我们把它又再次拓展开来,不仅局限于“吃”本身,更多了一些生活气息。
最难忘怀的当然还是湘西腊肉了。作为过年必备美食,腊肉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总是喜欢吃瘦肉(俗称精肉),因为肥肉过于肥腻,而我不喜欢油腻的东西,每次都是精肉蘸辣沫。吃辣是从小就在家人的怂恿下养成的,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吃得辣子当得兵,吃不得辣子出不得门”。然而,小时候能吃辣子的我好像也不怎么出门玩。
熏肉最好是用杂柴(油烟含量不大),切开后撒上盐和花椒,腌渍一个晚上。第二天挂上炕去熏,直到它慢慢变黄、变黑。不过我觉得它最好吃的时候还是黄色的时候,尚未变黑之前,肌肉内的水分含量刚好,肉质不至于过柴,又加上了果木的芳香。洗净后,逐步翻炒至出油(少量),加上三分之一的大蒜(带树的),直至蒜苗半熟,即可装盘出锅了。果木的芳香与肉香味、蒜苗的香气混合在一起,直冲大脑,美的让人冒泡。
龙米
记忆中的味道-大学外边那家螺蛳粉
看到这个月会主题最先想到的就是学校外边那家螺蛳粉了,酸笋腐竹和白萝卜,我每次去吃都要另加鸡爪,真的,巨好吃
我开始是不吃螺蛳粉的,因为实在是太臭了,每次经过螺蛳粉店都觉得太“刺激”/拍桌。后来在好朋友的逼迫下吃了一次,再也戒不掉了。
不吃螺蛳粉的大家请相信我,不要被那股臭臭的味道吓跑,试了一下就真的会爱上。
我一个室友也是坚决不吃螺蛳粉,用姐妹情威胁也不尝试的那种。之前回学校那边找她玩,被我骗去吃了一次,现在常常三天两头在宿舍群里艾特我说今天去吃螺蛳粉了,像中了螺蛳粉的毒一样…
真羡慕我那个现在还住在学校附近的那位室友,如果机会回学校玩,一定要约我的好姐妹吃螺蛳粉,一碗螺蛳粉,再续姐妹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