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博兴、无棣、诸城、青州、昌邑及惠民等地陆续出土了近千件佛教石造像和百余件金铜造像。自北魏历经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风格之鲜明,确立了山东作为中国东部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出土较多,并富有地方特色,弥补了这方面资料的不足。由于青州地区处在佛教发展的南北两大板块之间,其风格的演变为研究佛教艺术在中国南北的传播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州地区地处南北两大佛教文化板块之间,却更多受南朝影响,这和古青州与南朝政治上的渊源有关。东晋十六国后期青州属南燕,东晋义熙五年刘裕统军攻南燕,六年后青州入东晋版图,后继属刘宋,至北魏皇兴三年,魏攻陷东阳,青州又从南朝归入北朝。青州由东晋、南朝统治近六十年,在归属北魏后不久,又逢孝文帝改制,正欲模仿南朝典章文物,北魏占有青州后,将那里的民众迁到代郡一带称“平齐民”,并重用其中名士协助政权改制,在将南朝文化向北传播的进程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有崔光、刘芳、崔休、房景先等。此外北朝官方也与南朝交往频繁,仅孝文帝太和年间,北方使节就有十余次南渡,至此,青州地区受南朝文化影响一直没有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