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实际,相信各位都能够切身体会到,例子也是多如牛毛,尤其是刚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学生可能更加感同身受一点,有些人把它归咎于教育制度的问题,也有人认为这个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家激烈地掊击着现行教育体制僵化或者大学生的堕落,却忽略了问题本身的深究和解决方法的探究。至于解决方法,有人怨天尤人,认为这个事情自己无能为力,关键还得靠领导;也有人泛泛而谈解决方案,没有抓住主要的问题。
从我自身的体会出发,我觉得现在高等教育和现实操作脱节的主要原因是激励机制错配导致实际效果的方向错误;具体而言,在应试为主的学历教育中,游戏的规则明显有利于各方面都平衡发展的同学,最终会引导大家都想变成一个全面全能的好学生而努力,因为里面是一个“全才通吃”的逻辑,想要高分,你就不能有短板(所谓木桶效应);但是在现实中,全面发展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已经不可能存传统意义上的“全才”。因此想要在社会立足,你需要做的不是取长补短,追求全面发展,而是找到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然后不遗余力地提高这个方面的能力,这里面的所隐含的逻辑是“专才通吃”。
那这里面是怎么个错配法呢?我们都知道在基础教育时代主要强调的是通识教育,在这个时候强调“全才”,我觉得能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天才就另当别论),因为这个时间段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世界,但是从基础教育跨越到高等教育(或者说专才教育),应该是从通识教育迈向专业教育的重要阶段,理论上这里面应该有一个过渡期或者引导期,让受教育者从以“全才通吃”的体系转向为“专业通吃”的体系。
但实际操作中,经历过的都知道,还记得你的大学专业都是怎么确定的吗?基本上一个月甚至几天之间搞定专业填报,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父母帮你决定,这个就是问题所在。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大部分人和当时的我一样,整个都是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谈不上有什么观念上的改变。就这样,我们不自觉的把通识教育上面那一套“全才通吃”的逻辑搬到了高等教育上,结果可想而知。有少数人能够醒悟过来,大多数人带着这样的心态,继续去生活、工作。
所以说现在年轻人迷茫啊,纠结啊,隐约能够从这里找到些影子。很多人摆脱不了这种“全才通吃”的逻辑,典型的观点例如认为这个世界上厉害的人都是能够排得出名的,应该是赚钱最多的或者最有权势的那几个,这话虽然马爸爸可能会同意,但同时代的其他人可能就不服了。方向错了,方法再好,最终只能南辕北辙,越走越歪。
补充个正儿八经的事情,就是我个人认为衔接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理论上应该存在巨大的创业机会的,这事利国利民。
PS:最近想到一个新的写作的方向,就是每个月分享一两个自己最希望分享给大家的观点或者故事。当然本着先不把坑挖大的原则,打算就这样一个主题做一些尝试,大家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思路去引导自己写一点东西,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