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656阅读
  • 5回复

由经济创业到社会创业——我的心路历程(三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彭定中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7-03-01
经济创业到社会创业——我的心路历程(三之三)


就这样我们做了大概十年了,在这片土地上由北到南,由东到西,在12个省2个城市每年执行大概 500 多个项目,十年坚持下来,不断的回头看,后续跟进,我们在全国的14个基地上开始看到了一些虽然微小但意义深远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们累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整理出来成为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显示我们这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为着一个共同目的运用不同手段而达到的成果。那就是要帮助建立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公平和谐社会。希望下面的四个案例能帮助各位进一步了解,在目标清楚,手段灵活;心怀大境界,手㧓小细节的原则下,我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更重要的为什么做。




首先是青海,循化县涝池的案例。第一次到一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首先想知道的总是贫困村民的困难在那里?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在青海髙原上雨水不足,又容易流失,缺少生活和种植养殖用水显然是村民当下最大的困难。几年前,政府花了不少钱给他们建了一个涝池,但是很快的涝池就开始漏水。所以花了几百万建的涝池并没有为村民创造价值解决困难。如果我们能再花几十万就能把这几百万的价值给发挥出来,也就是说用很少的资源来创造很大的价值,那应该是个很值得做的项目。我们把它叫做“见缝插针”的项目。这是我们能找得到极好的缝,最值得揷我们宝贵的几根针。




帮助村民修整漏水的涝池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花钱发包给工程队,那是传统做慈善的办法。但若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光给村民们供水,而是想借着涝池的整修去帮助建立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公平和谐社区,那我们就不能光给钱,而需要更用心花时间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第一步我们先要改变村民的思维,因为思维的改变最终领导行为的改变。在修涝池之前先要帮助村民建立节水、养水的意识,让大家知道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水是非常珍贵且有限的天然资源,节水、养水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也要让村民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的古话说得很好,要先自助,才能得到人助,甚至天助。所以他们一定要能够自己先站起来,自己先站起来的人,别人会很愿意帮助他们,连老天爷都会帮助他们的。先助己然后也要能够助人。而要改变村民,他们的参与至关紧要。而参与不能光讲,一定要有实际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钱的数目不在乎多少,重要的在于参与,除了钱,更重要的是心与时间的付出。很多村民都愿意投工投劳,有年青孩子在城里打工的,把小孩叫回来一起参与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有时候一家三代人都在工地,那个画面非常让人心暖的。在工地,小孩子帮不了什么忙,但是由于全家人的参与,慢慢的他们知道这个涝池是他们的涝池,问题不是基金会帮他们解决的,而是他们自己解决的。如果他们有了这样的拥有感和归属感的话,以后做很多事情就容易多了。




修涝池并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修好以后怎么管理,怎么让涝池能后续长远的发挥它的最髙价值。这就需要用心、花时间了。他们需要有一个水管会来负责管理今后涝池的维䕶保养和用水的公平分配。本来村委会就能发挥这个水管会的功能。但村民们希望能选举一个独立的水管会。他们后来选出了一个五人的管理委员会,一位村医被选为水管会主席。水管会开始带领村民一起建立一个有偿用水的管理机制。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讲,用水不要钱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要向他们收钱,有些村民难以接受而拒绝交钱。很多人一开始都以为基金会是在那里收水费来谋利的。后来水管会以一个透明的流程让大家知道这些钱是拿来做今后涝池和管道系统的保养维护的,不是基金会拿来赚钱的。村民们便都能慢慢的接受我们帮助他们建立起来的这个用者自付的用水机制。水管会同时对供水的公平分配也制定了一套以田定水,分片灌溉的制度并付诸实施。因此每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机会,很快的用水纷争得到平息,邻里关系变得和谐,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不再需要早起抢水,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之间日常生活的互帮互助,村民团结起来轮流放羊做农事。它也让我们见证到爱心是可以感染的,由徳曼村的村民,到施工队,到邻近的村庄都开始进行爱心回馈。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透过帮助修复漏水涝池的手段,规范公德得以建立,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追求的一个公平和谐德曼村的最终目的能够慢慢实现。





上面第一个是以环境为手段的案例,我们的第二个案例在湖北孝昌,另一个国贫县,是以卫生为手段的案例。我们常听说要改变别人,先要能改变自己,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维。因此我们就从先改变自己开始。通常我们的基地办公室是跟县政府的其他单位合用的,所以我们也共享辨公室的厕所。通常我们共享的厕所都不太干净,很脏很臭。要改变人的思维跟行为的第一步,我们决定采取行动把我们共享的厕所先搞干净。所以基地的同事就开始大家轮流值班来独力清扫办公室和其他单位共享的厕所。办公室有个不脏不臭的厕所,很快的我们的共享单位也加入了我们的厕所清扫行列。我每次到访基地,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厕所,厕所的标准不光是不脏,也要不臭。其实不要小看清洁厕所,很多事光看不做是不会真懂的,扫厕所是匍匐在地,那样才能看到细节。光心怀大境界还不够,也要能手㧓小细节。我们由关心辨公室共享的厕所开始延伸到关心贫困农村里又脏又臭的公厕。不要小看公厕,它常常是一个企业、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隐性指标。在非常进步的国家和社会里,大概很难找到又脏又臭的公厕。




要建公厕其实并不难,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建很多有抽水马桶, 不脏不臭的公厕。但是要让这些公厕持续的维持不脏不臭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它需要的不光是钱,更是用心花时间来让村民在思维和行为上作改变。我以前在企业管工厂的时候,譬如到西班牙的工厂去,厂长总是会先请我到会议室给我做汇报,我却希望能先看看他们的厕所,因为我相信如果他们的厕所能够经常维持不脏不臭,他们的产品的质量也不会太差。人的思维是一贯的,因此这些年在中国的贫困农村工作,我也相信如果一个村的公厕能够维持不止是一年两年,而是一代人,15年不脏不臭,这个村的人健康也不会太差,文化不会太低,人也不会太穷,能够把厕所养护得那么干净的一群人会穷吗?然后它应该是个环境适合人居,人们守望相助的社区,它离一个和谐的小康境界不会相距太远了。往往很小的事情,即使不需花太多钱,也可以成就很大的改变,但却一定要用很多的心,花很多的时间才能做小事而成就大改变。孝昌县田山村从2010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又脏又臭,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规范与公德,终成为今天山青水秀的和谐社区,不但环境干净了,人的心也干净了不少。当初的一个小小清洁工程,证明了只要能用心花时间坚持下去,也能成为建立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公平和谐小康县的有效手段。




第三个是由产业带动,在湖南湘西保靖县的一个案例。这位叫龙秀娇的苗族姑娘,几年前为了让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她离家到广东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要把两个小孩和老人留在家里,成为所谓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那是个相当困难的决定,后来不忍心,她把城里的工作辞掉了回家。但回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于是回家后她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尝试,开始在苗乡矮坡村创业。即使家里已经不起失败的折腾,她说服了家人承包了村民的10亩荒坡地开始种茶叶,慢慢地由于她的勤奋好学,艰苦经营黄金茶种植,在基金会的帮助下逐渐成了村里的一个茶叶大户。她这个人不自私、有能力更有爱心,她成为了基金会的爱心示范户和带头人。她不仅请乡亲们到自己的茶园里务工,而且带领乡亲们承包荒山荒坡进行开发,并把她成功种茶赚钱的全部知识和经验,从栽培技术到茶园管理,从病虫防治到茶叶经销,都毫无保留的伝授给矮坡村的乡亲们,所以周边的人也开始赚钱,生活也开始过得更好了。




我们都知道今天单打独斗的农业很难跟工业竞争,农村也很难跟城市竞争,农村的产业如果不能组织起来的话,便完全没有竞争能力的,设法把农村产业组织起来的一个办法就是成立合作社。所以这些年基金会在全国各地帮农民成立了一些合作社。但穷乡僻壤,又不具经济规模,经营起来相当不易。在基金会的引导下,龙秀娇把矮坡村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湘格格黄金茶产销专业合作社,大家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走合作化道路。

但它没有经济规模,所以要有所突破,便一定要有特色。今天穷乡僻壤的特色就是山清水秀,没有被污染。如果矮坡村是一片平地,又在高速公路旁边,它大概老早就被污染了,由于它是在大山里面,交通不便,与外界隔绝多年,没被污染也因而贫困。但昨天看起来的劣势却可以变成今天的优势,在基金会的帮助下,湘格格合作社的村民能善用这优势发展规范种植有机生态无公害茶叶。





合作社的定义就是要求社员的合作,而规范公德,公平和谐,便是合作最重要的基础。因此合作社是社会建立规范公德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一个生态茶叶种植合作社。因为它面对的诱惑特别大,只要有个天灾,放一点点化肥,加一点点除草剂,农民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其实最终不是种植技术,而是怎么能让整个村的人都守得住,经得起诱惑的考验,才是生态无公害产业合作社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用心花时间帮助矮坡村村民素质的提升,村民规范公德的建立,成为湘格格在基金会的帮助下今后努力的重要方向。作为一个爱心带头人,龙秀娇在村民素貭的提升,和规范公德的建立上一直是以言传身教来带领村民。她的爱心和信心一直在不断的感动并改变她周辺的人。




这个案例开始是个改变农民的经济收入的案例。但是经济创业只是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创业,是要帮助建立一个有规范有公德、机会分配公平的和谐保靖县。

最后一个我想要讲的案例是一个与教育有关的案例。这是一个大概十年前我们开始跟着农民工进城而发展出来的案例,也是个让没有机会的孩子能够脱离跨代贫穷自助助人的案例,它是个能普及全国的案例。我们都听到过很多留守儿童的悲惨故事,但跟着父母亲进城的孩子可能更需要我们去帮助。进城打工的父母亲工时常常很长,工资很低,也没有时间关心孩子。有时候这些孩子们也就流浪街头,而可能成为社会的累赘,所以跟着农民进城做的首要事情就是把这些小孩送到准许外来工孩子上学的学校去念书,白天上了学,晚上又怎么办呢?晚上回家的时候,父母亲不在家,他们很可能又跑到街上去闲逛了,所以我们想办法让他们住校。这些学校平常没有宿舍,我们就跟校长商量,给我们几间教室,稍微改造一下变成了宿舍,再请生活老师晚上来帮他们温习功课。这样白天、晚上都照顾到了,但周末又怎么办?周末我们就用志愿者来做大朋友。大朋友,要经过培训,然后挑选,结对子。到这些小孩毕业了我们又希望他们一定要能够就业,所以整个过程不是光做慈善给一点钱就算了,一定要用心花时间从头跟到尾,从一个流浪的小孩,在街上晃的可能成为社会累赘的小混混,到最后要能把他变成社会的资产,也就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从学前做家访,然后在学,到学后关顾,如果说在学就是“治病”,那学前、学后的关顾就算是“治人”,光治病没用,一定要能治人,我们才有机会把社会的累赘变成社会的资产从而帮助解决社会问题,而不光是减少社会问题带来的痛苦。所以像这个姓袁的孩子,他以前是个小混混。我们从学前、上学到学后跟他跟了五年,他现在在嘉里物流当技术员,并且是个很好的志愿者去帮助别的农民工孩子。


另一个年青人姓卢,他是湖北人,家里很穷,在基金会的帮助下上了农大,毕业以后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在一个跨国企业,做了几年然后把工作辞掉了,回到农村去帮助那些没有机会的农民创造机会,他做了很多组织农民建立合作社的事,现在对建立合作社非常有经验,变成一个专家。我们把他请回基金会,帮我们在所有的基地建立合作社。这样的年青人非常难得,他从大山的农村到城里去,上了农大,毕业后却能下决心再回到农村。我们对这样的年轻人非常敬佩。这个案例简单看来是想要建立一个接受均等教育的机会,可算是“治病”,它只是个手段,而建立一个有规范有公德的和谐社会,“治人”,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就这样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这些年我们累积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了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成书,也可以放到网上。我们也有微信,透过15分钟的视频很快地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分享给很多的人,给我们一个更好的复制推广的机会。

这几年我们跟北大合作,北大的几位教授常常跟我说,我跟我的同事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当然做社会创业的事是需要理想的,我承认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我更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不是光讲不做,我们一直在努力把一个理想落地付诸实践。大概六年前北大有三位教授,他们是专门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在跟我们谈论乡村建设的时候,对我们试图在农村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产生了兴趣。三位教授一起加上他们的研究生团队,在北大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小组,把我们的模式放在社会学的角度,和中国现代史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在我们的基金会和我们的基地蹲点三年,非常用心也非常严谨的对我们基金会的理念和模式作了深入的评论并编写成 “理想主义与现实改造”一书。它对我们这些年在这片土地上帮助重建精神文明的努力给了充分的肯定和鼓舞。





以上所述就是我的三个经济创业和两个社会创业。其实这也简单的总结了我这几十年的人生故事,也就是我一生由经济创业到社会创业的心路历程。回想这一辈子在国内和国外,我也见过几位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但我最珍惜的还是能够在窑洞外面,坐在小板凳上,跟非常纯真朴实、非常简单的一些农民交流的机会。我也被邀请过给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做大演讲,但是我觉得我更享受的还是有机会能跟村民们话话小家常。回首这一辈子,我想我只是一个幸运的平凡人,每天设法用一颗简单的心去做点简单的事,过简单的生活。就像一群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朋友,也像在一个藏族村小里面的三位年轻老师,几年前他们从城里的大学毕业,做了一个人生中非常重要并且困难的决定,便是决定离开他们当初向往的城市,回到农村去,做一些播撒希望种子的工作。我对他们的勇气由衷的敬佩,因为我觉得他们明白到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安身——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是为了立命——让别人因为遇见他们,生命变得更美好。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办法付出爱。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真正的富裕不是谁拥有的多,而是谁需要的少。他们让我们明白善和爱,对别人的关怀是幸福的来源,让生命结束了自耗状态,而能物我两忘。就像岳阳楼上的那篇文章里,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物我两忘让我们记住,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对善良的坚持却是一种选择。我们这个社会,很喜欢聪明人,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佩服傻子。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靠坚持,靠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已的傻子。其实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一直在寻求“我的力量”。他们一直在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大概两年以前,我在甘肃西北的山区,有一天下午,将近黄昏的时候,我到访一间山村小学。在那个小学里我见到一位老师,他是在城里上的大学,毕业以后回乡。他当初的想法是在村里面教两年书,然后再回城里去,但却一呆就呆了27年。那天在他的教室里我看到他黑板上写着几个字,“少说些漂亮话,多做点平凡事”。这样的话我们都看过很多次,没有什么新奇的。但是那一天下午,在那个黄昏,那个偏远的山区里,站在这位老师面前,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我在想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几个英雄人物登高一呼,这个世界就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改变,其实是很多的小人物,很多的平凡人,像你像我一样,每天就做那么一点点小事,这一点小事带来一点小改变,然后把这些小的改变累积起来,这个世界就变得更美好了。所以,我就想,我们大家能不能像这位大山里平凡的老师一样,都少说些漂亮话,多做点平凡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谢谢各位!









离线刘格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7-05-04
一路走来 彭先生团队的模式在不断重复的点亮着中国的版图
刘格斯
离线刘欣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7-05-06
模式越来越成熟,影响也越来越大
离线龙书培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05-12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点平凡事……看了上面的案例对“用心和花时间”有了更深的感触
未经本人同意,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7-05-14
改变人是最难的。彭先生带领的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10年来致力于改变人,知不可为而为之,相当不易,我非常敬佩。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离线向芃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7-08-30
改变一个人当下的困境是简单的,但是改变一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极其困难,时间耐心还有信任都不可缺少。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利己追求眼前利益的社会。我室友的观点是要想过得好,就要成为社会顶层那少部分掌握大量财富权利的人。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那些人为自己谋取便利,而不是像我坚持认为的努力建设一个规范的,按规则原则办事的社会。感觉彭先生任重而道远。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内容来自[手机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