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规模巨大的会议,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外研究者(同行们)的专业素养、理论水平以及研究的深度都是我们远远不及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显微学界与欧美同行们的差距。参会者欧洲一共占了60%,亚洲21%,美洲10%;其中国内参会的仅仅只有不到60人,而参会的中国人(包括国外留学生)里面做了口头报告的就更少了(所有分会场一共有500场报告)。总会场报告一般都是国际顶级专家做的,一共有8个人,中国人只有2个也许在总会场报告里,中国人的身影有一定分量。但是一旦细致看很多分会场的时候,中国人的分量以及研究水平和档次跟欧美的学者比起来就差距不小了。
除了口头报告,墙报展也是很吸引人。自己看了部分海报,多数中国人做的都是材料相关的研究,比较缺乏物理和深度;反观欧洲那边,电子涡旋束、电子能量损失磁圆二色性等等结合理论方法学与材料的研究比比皆是。当我们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真心不得不佩服欧洲人对理论思维这一块是下足了功夫,理论水平和实验水平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至少在国内,很少研究者会静下心来去研究电镜中电子的本征物理特性,这需要很强的物理功底和耐心细致的思考,因而很少出现这样的高水平论文成果。
讲究短、平、快,这可能是国内研究者的一些通病,文章是发了,但是相应的素养和能力,尤其是物理思考的深度却没有,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注重理论思考,厚积薄发,不以浮躁心态来做科学研究,这是我们应该向欧美同行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反省自身不足的方面。
第18届国际显微学大会(18th International Microscopy Congress)布拉格会议中心
与德国留学生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