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回家时,赶上了凤凰县在做非物质文化节展示,和一个编导朋友玩,刚好他在做这方面的采访,帮他跑跑腿,了解了很多以前没有深入了解过的。比如凤凰阳戏、纸扎、土家竹雕、凤凰蜡染、凤凰挑花(手工技艺)。
蜡染个人比较喜欢,印染方法全为手工操作,手工技艺复杂,从构思至成品共有十几道工序,作品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格调朴素高雅。刘大炮,凤凰人,祖上五代都是县城里有名的染布匠,因他直来直去的炮筒子脾气,刘大炮二十来岁便得了个“大炮”的外号。他的作品大都是一些传统的图案,而这些传统图案往往含有某种吉祥的意义,其图案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纹样,最具代表性作有《凤凰牡丹》、《凤戏牡丹》、《狮子绣球》、《鹤鹿同春》、《吉庆升平》、《四福争春》等,擅用象征、比喻、谐音等手段,尽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淳朴的自然之美。

这些照片都是技术不专业的我拍的,这是在苗族银饰锻制的基础上发展的一些比较新的技艺。
湘西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但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手圏、戒指等及披肩、腰带等。苗族银饰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许多造型反映了苗族人民曾经的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
吃货们,这是社饭,吃过吗?
有时采访过程很冗长,但我也感受到了这些民间艺术后的故事,带来了很多思考。
其实我们保护这些民间文化,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它们看起来落后于现代技术社会,但正是这种落后,显得非常珍贵,其中的艺术魅力让人陶醉,只是它们的下一步或者传人是让人感到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