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段时间太忙,写的东西不是论文就是作业。这篇是传媒经济学论文,专业性不强,发上来让大家一观,权当普及知识。
张艺谋导演年度力作 《金陵十三钗》即将上映,出品方新画面公司及发行方中影和华夏公司联合知会各院线,宣布该片的片方分账比例为45%,同时最低限价为“一类城市40元,二类城市35元,三类城市30元”。而此前,一般国产影片片方的分账比例最高为43%,最低限价一般分别是“35、30、25”。此举引起整个中国电影圈震动,万达,上海联和等国内最具实力的八大院线“揭竿而起”结盟抵制。电影业上下游拉锯混战多日,最终在有关部门调停下,以《十三钗》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告终
这一事件让中国电影发行和放映环节的利益分配再次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新画面,中影和华夏制作发行公司与八大院线为首的院线公司之间利益相争,也使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组成的电影产业链条在普通大众面前得到了清晰展示。
一 ,电影产业链以及收入构成分配
(1)电影产业价值链
所谓产业链,原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由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2】简单地说,电影产业链是包含电影投资、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后续版权交易及衍生品开发的整体链条的统称,反映的是电影产业中职能不同的公司构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现阶段,标准的电影产业链主要由内容提供商(制片商、外包内容供应商)、发行商、终端渠道商构成。
制片商:完成电影的投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环节。电影制作公司拥有电影的版权,将电影的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如新画面。
发行商:发行公司从制作公司手中购买电影版权,然后以票房分账的方式与院线公司合作,将电影在合作院线的电影院放映。很多时候,电影的制作和发行都由同一家公司操作,如中影和华夏。
放映商(院线,影院):一条院线下面会有若干个电影院,由院线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排片,以票房分账的方式拿到影片拷贝。院线一般会安排大片的放映,而一些中小成本电影的发行方则要努力争取院线。国内比较有实力的院线有广州金逸珠江,北京新影联,万达等。
(2)电影收入构成分配:
电影的收入构成主要包含票房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收入、转播、网络版权等收入构成。通常票房收入是重中之重,一部电影在电影院上映的票房收入,最终采用分账方式在电影出品公司和发行公司、影院之间进行分配。
票房分账:一张百元票的收益,电影票房分成以100元为例。
1.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项基金----分5%=5元。
2.营业税----分3.3%=3.3元。
以上2项支出后,剩余91.7元才由影院(院线)、制片(发行)瓜分。
3.影院(院线)----根据影片强弱势按57%~62%分成,如张冯陈导演或大片则按下限分57%=91.7*57%=52.27。其中院线明面上分成为7%,但院线为扩大市场份额和拉拢影院实际按2%~7%之间分,一般为5%=91.7*5%=4.59元。即影院分47.68元,院线分4.59元,合计52.27元。
4.制片(发行)----根据影片强弱势按38%~43%分成,如张冯陈导演或大片则按上限分43%=91.7*43%=39.44。其中发行一般分5%=91.7*5%=4.59元。即制片分34.85元,发行分4.59元,合计39.44元。
(3)收入单一导致制片方重调分账比例 及提高最低限价
相对于国际通行惯例的五成到六成,中国制片发行部门的分账比例长期偏低。在我国影院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之前,最早片方只能拿票房的35%~36%。2002年,《英雄》公映时,张艺谋的品牌效应加上张伟平的运作,片方分账比例由当时的35%升至40%,而由于《英雄》的大肆炒作,院线仍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对自己分账比例下调反应并不强烈。此后,《十面埋伏》片方分成比例提高至41%、《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升一个点。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调整国产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主导提出,制片、发行方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3%。
与张艺谋的新画面不断拨高分账比例不一样,国产电影另一位大导演冯小刚在提高最低限价方面做过颇多贡献。近几年来,“最低限价”已几番上涨,最近一次就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从30元涨至35元。最低限价,更准确的说法是“合同票价”,即片方跟院线签约时在合同中注明的最低票价,电影院在售票时不能低于“最低票价”。如果低于最低票价售出分账时就由电影院自己掏钱补齐。
由于时下团购盛行,很多影院早以20元,25元低于最低限价的价格卖出票,只能自掏差价为《金陵十三钗》买单。分账比例下调2个百分点也触及了院线的根本利益,所以有了八大院线联手抵制之举错。尽管双方最终达成了灵活的条款极力促使双赢,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毫无疑问是亏损的一方。
5元钱还是2%,看似小小数字,却让电影业上下游闹得不可开交,究其根本还是目前国产电影盈利能力太单一,票房仍是国产电影目前最大甚至接近唯一的收入来源。对中国电影来说,调整分账比例与提高最低限价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高昂的票价只会流逝更多的观众,与其说调整分账比例很重要,不如说打击盗版、开发衍生品、提高制作质量更重要。
二,国内外电影盈利模式分析
(1)中国电影盈利模式
我国电影产业链结构并不健全,像《非诚勿扰2》靠植入广告在映前就能收回大半成本或者《喜羊羊和灰太狼》这类靠开发周边盈利的例子很少,由下图也可知。大部分国产电影主要依赖票房创收并在短期不会改变。而票房分账比例重心倾斜向院线,片方缺乏影院上映之外,诸如电视播映、音像制品、衍生产品等其他版权回报渠道,行业风险极大。市场的严峻情况造成诸多新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承受着不同程度的亏损。
(2)发达国家电影盈利模式
美国电影产业产品的生产、制作和营销有一个有序的"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价值链条。在上游,电影的前期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好莱坞有独立的电影发展公司,通常负责一部电影的前期开发,包括故事梗概、剧本大纲和分镜头剧本的准备和修改,也包括剧组阵容的推荐与组建、艺人经纪,甚至还可能包括植入式广告的策划与营销。这样就为投资制片创造了的选择空间,因为投资电影风险是很大的,成功的前期开发可以给投资人更大的信心。只有从一开始就带着经营的意识去制作一部电影,才能使电影的商业成功有可靠的保证。在中游建设大型院线,这是更多获利渠道的保证,也是我国电影业正在蓬勃发展的部分。在下游的衍生品开发也是好莱坞电影利润的巨大来源,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等产品的开发的收入有的甚至超过了影片销售收入。对比而言我国,衍生品的开发还是薄弱环节。
三 ,电影产业链应向上游和下游的延伸
影院市场的过度依赖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瓶颈,也是此次《金陵十三钗》涨价事件的根本缘由。涨价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国内的电影产业链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同时电影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应该均衡发展。鉴于当前电影产业链中游的建设已经增速较快,影视基地、电影制作机构、电影院线都在蓬勃发展。国内电影产业应从上下游向电影产业链的延伸。
(1)上游拓展
前期是电影产业的基础。建立成熟的前期独立开发体制,形成像好莱坞那样的电影发展公司。故事梗概的设计、剧本大纲的撰写和分镜头剧本的准备和修改,剧组阵容的推荐与组建、艺人经纪,包括植入式广告的策划与营销等需要一个了解电影、了解电影市场的团队来运作,确保影片品质,减少投资人风险。
形成文学游戏影视链条,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的系列大片。大部分都不是以电影的形式单独存在的,而往往是大型传媒集团以小说(或漫画)、游戏、电影、衍生产品的链条利用范围经济进行全方位地开发销售。一方面确保了影片有足够的群众基础,节省了电影的宣传成本,降低了风险,另一方面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攫取利润,实现收益最大化。
(2)下游开发
好莱坞有一个著名的“火车头理论”,即电影作为火车头,它本身可能不赚钱,但它可以带动电影业的发展。在投资一部片子前,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等行业的经营者会与制片人共同探讨相关产品的开发问题,他们甚至还会对戏中的人物造型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单纯的票房收入则只占全部利润的小头。在好莱坞等成熟的电影产业链条上,衍生品是带来巨大利润的一个环节。一部相关消费品所得的利润,都超过了影片销售,在影视制作的基础上,好莱坞通过各种经营手段获得了成倍放大的利润。电影产业后续利润的来源包括版权二次销售(电视网络DVD) ,影视城、旅游产业开发,电影衍生产品销售等等,都是我国电影产业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以至于现在制片商不得不靠调整分账比例提高最底限价等来确保自己获利。
若要确保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电影人应该思考多从电影产业链的其他部分来获取利润,毕竟现在中国的电影票价已经不能用贵来形容了,而是昂贵。
参考文献:
【1】 佚名. 《金陵十三钗》涨价 数字背后争什么?. [J/OL].
http://www.ccmedu.com/bbs33_158474.html 【2】 佚名. 如何看懂院线与十三钗谈判背后纠葛. [J/OL]
http://ent.163.com/special/13c1/【3】 林俊毅.电影产业链概述. [J/OL].
http://www.meihua.info/Knowledge/article/1209【4】 佚名. 拓宽电影产业链 需上下游同时发力. [J/OL]..
http://www.ocn.com.cn/info/201003/dianying11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