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本书看了还蛮久了,看完内心比较沉重复杂,一直想写点啥却也没写出点啥。当初还是书培师兄推荐给我的这书,那段时间想看看纪实文学,不记得是白岩松还是谁说的话来着,大意是:快乐的纪实文学鲜有惊鸿之作,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实文学大多是惨痛的。看完冯骥才的这本书我是深有体会,这十年太痛苦了,痛苦到眼泪也出不来,只觉得心里难受得乱,也不记得有多少次看不下去扔下了书然后去听点开心的歌,缓了好久再接着看,不过二十多万字却硬是看了大半个月。
这十年是1966年到1976年,这一百个人是作者在八十年代四处走访的与文革有过大大小小牵扯的人,关于一场浩劫。
作者在书的序当中写道:“我常常悲哀地感觉到,我们的民族过于健忘。”开始看到这句话我还不以为然,谁都知道那十年是道伤疤,也听说过那时候怎么怎么悲惨,大家只是不愿意提而已,谁也没忘。看到第一个人的故事我才觉得,没错,我确实是没忘,因为我是根本就没知道过,而我还一直以为我知道。我只是记得“文革”这两个字,我觉得它是只要提起就会让人心痛的东西,但我,从来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即便看完了这一百个人的故事,我也不觉得我真能体会到他们万分之一的痛苦,因为只要我没有亲身经历我就不会明白,不会感同身受。
“我是学医的,懂得要是拿它切断劲动脉,空气一钻进血管就栓塞,马上就死,这是最快的一条路啦。我爹问我行吗?我说行,蛮有把握。我妈说,多亏咱闺女学医,有这法儿。我们就商量好,先切断他俩的,最后我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家三口在文革中的故事。外面都是等着抓他们送去批斗的红卫兵,父母说是熬不住这样的折磨,商量着让女儿帮忙割动脉一起自杀。最让人难受的还是那句“我妈说,多亏咱闺女学医,有这法儿。”最后父亲被女儿切了动脉,当场死亡,母亲和女儿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闯进来的二哥阻止了,情急之下女儿从三楼跳下去,母亲也跟着跳了……母亲几天之后也死了,女儿虽然被救活了,却一直活在亲手杀死父亲的痛苦里。她回忆的时候说:“我不能再说下去了,你们也别叫我说了,行吗?” “我的伤痕是无法治愈的”。我想也是。
那十年实在太过沉重了,颠覆到我根本不敢相信这世界会发生这样惨绝人寰的事,惨到我怀疑是有人在瞎编故事。以前看《霸王别姬》里批斗段小楼、程蝶衣的场景时,还觉得这群红卫兵怎么这样愚蠢,也这样狠毒。后来才明白,那时候的年轻人才是最忠诚的一代人,他们狂热地崇拜、深切地信仰,才至于盲目。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崇拜是件多么坏的事,只觉得他们比较不走运,被辜负了而已。正如书中的一位当事人说的:“崇拜是把自己掏空了,交给人家。如果人家拿过去随手一扔,或者在人家手里丢失了,你呢?你就光剩下一个空壳,整个人完了!” “崇拜是人生顶冒险的事,要拿生命做抵押。”
尽管看完这书心里很难受,但我还是庆幸有机会看到他们的故事。我也知道这世界特别不完美,甚至有很多残忍诛心的真相,但这些我想知道,都想知道。我不太愿意接受盲目的爱,我想知道血淋淋的真相之后仍然留存着希望。我尝试寻找,渴望知道,也想要理解。
在每个故事最后,冯骥才先生都会有一句话做总结,我就选着贴几句:
1.在灭绝人性的时代,人性的最高表达方式只有毁灭自己。
2.被崇拜者搞垮崇拜者,是一种心灵屠杀。
3.拯救灾难的,不是圣贤,永远是人民。
4.夕阳想用它最后的光,照透这个世界。
5.这十年毁灭不了的,都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