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过年的习俗
湘西乡下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讲过年一些事务安排的顺口溜,大人肯念,小孩也肯照着念:
……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打扫屋,
二十七泡糯米,
二十八打粑粑,
二十九种种有,
三十夜慢慢撤(撤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慢慢消费、慢慢享受)。
可惜这个顺口溜我现在记不全了,省略号前面的时间做哪些事应该还有的,这个顺口溜反映了湘西过年的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湘西过年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湘西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的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当然,这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那湘西人到底是如何过年的呢?就听我来说一说吧!
1、杀年猪
杀年猪是在年前腊月进行的,杀年猪很讲究的,一般来说,要看日子,不能乱杀,乱杀年猪家里有可能不利顺。以前,湘西人生活贫困,很多人家里没有年猪杀,也杀不起年猪,所以谁家有年猪杀说明这家人在村里算富裕的,现在湘西人民生活已大为改观,杀一头年猪,不成其问题。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湘西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
2、做豆腐
在腊月二十五的时候湘西人就开始做豆腐了。先把豆子在水里泡上一天,然后就和水用磨磨。再后来就把磨好的浆放入锅中煮,煮开了就加上石灰水,和均匀,等它凝固后就将其放入做豆腐的布中,弄干水,然后切成方块。现在科技进步了,一般都不用磨磨了,而是改用机器了。豆腐现在还可以作成可口的豆腐干,这也是湘西的特产之一吧。
3、扫房子
扫房子是为了表示今年你很勤劳,把房子弄的干干净净。传说二十六这一天,灶神要去向玉帝报告今年的情况,所以就在这一天每个人都要好好的打扫干净房子。
4、、打粑粑
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湘西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5、顿老人家、送饭
“顿老人家”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这种习俗在湘西农村非常普遍,一般是在大年三十这天,把做好的大酒大肉,拿到堂屋,给神龛的祖宗牌位烧香。还要把大酒大肉,拿到门外面的大路口、村头、村口或土地堂“顿”一下,让在外面去世的没有上神龛亲人回家过年,还要烧纸。送饭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但是是在新年之后,初一或后面几天都行,到近三年中才去世的亲人的墓地上去祭,也是带着大酒大肉和香纸。湘西人把这个叫“送饭”。
6、坐三十夜
坐三十夜就是在三十夜这天晚上,不睡觉,烧一大堆火,全家围着火聊天扯 家常或吃东西。坐到十二点抢年,抢年之后还要宵夜吃东西。平时,湘西人有时骂小孩子老是不睡觉说:你还不睡啊,是不是想坐三十夜啊?意思就是三十夜这个晚上不睡觉。
7、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湘西过年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8、进柴(财)
进柴也是湘西农村的一种重要习俗。是指在大年初一这天,要上山去捡点柴回来,不管多少,因为柴与财同音,所以进柴也就是进财,等于下一年都会“进财”,讨个好兆头。
9、赶肉(或丛肉)
赶肉或丛肉,其实是指上山打猎。丛,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追或打的意思。赶肉是湘西人在年后正月所进行的重要娱乐活动。赶肉这种活动非常有意思,村里有一个团队,叫“坛”,掌坛人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过年时,坛里还要做很多有趣的活动来进行坛祭,坛里专门有放猎狗的人,年青身强力壮的人则是猎手拿抢。打猎的过程先是叫放猎狗的人去树丛里放狗,然后由猎手分布四周“端呛”,“端呛”也是湘西本地话,意思是守住猎物的必经之道,由于掌坛人经验丰富,他懂每种猎物的必经之道,所以打腊一般只要猎狗找到猎物大叫之后,就八九不离十的会上“呛”来。赶肉这娱乐名堂很多,如湘西打猎强调“上山赶肉,见者有份”只要上山看打猎,什么也不做,打得猎物后也要分他一份;还有湘西打猎不允许女孩子和女人参与,认为女人参与这事不吉利,等等。
10、行亲
由于赶肉这样好玩的事不允许女人参与,所以湘西女人家,就在大年初一后去娘家行亲。行亲是湘西媳妇们过年的必备功课。特别是刚结婚没几年的年青媳妇们,最喜欢行亲了,行亲也有一大堆讲究,湘西各个县有差别。
湘西过年风俗丰富多采,趣味横生,我这里只挑几种最一般的活动讲一讲,另外还有什么舞龙灯、拜年、唱对山歌、演洋戏、唱高腔等等之类的没写。朋友,欢迎您来湘西过年。
附(因为我那苗族多,所以加两个特别的东西)
两个特殊的苗家过年的习俗
百狮会
过苗年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百狮会的名堂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远古的传说和图拜相关联,相传洪荒时代,妖魔横行,为害苗山。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神话是生活折射。原始荒蛮的阳光穿越历史的云层,照射当今。“百狮会”的其实是苗族远古的大迁徒。《迁徒谣》唱道:“我们的祖先在东海,翻过九十九道溪,浩浩荡荡走过……”那些妖魔鬼怪指的是一路遇的自然灾害。
百狮会举办的时间多在春节正月初三后,百狮狂舞,挨家挨户给苗家拜年。
狮子进屋,聪明的主人家依照风俗:在门口搁上一张小方桌,摆洗脸盆一个、白毛巾一条,既迎狮,又考狮,看它是否聪明、灵活。狮子当然明悟主人家的贤惠,新年大节,先洗去一路风尘再拜年。抛绣球的笑眯罗汉主动拿起白毛巾替狮子“洗脸”。主人家乐了,这才撤走方桌、脸盘,任狮子腾跃进屋。有的苗家板眼更足;堂屋前的三扇门同时敞开,堂屋正画一只大乌龟,家先牌位下的八仙桌上,喝下中间的一碗酒,剩下的两碗,一碗敬天,一碗奠地。一口气利索的做完这些套路,狮子方可倚桌而立,纵身跃起咬下悬在天花板的“红封儿”,摇头摆尾给主人家作揖拜年。然后退出大门,另觅别家。
“盘狮”的苗味儿更浓。主人家中门洞开,蜡光摇是,堂前悬红绸,搁“封儿”。男主人腰缠丝帕,打绑腿,拦门而立。当昂头摆尾的狮子蹦跳入时,他狂吼一声,揪住狮子的胡须,提起狮子头高声盘问:“狮子你从哪里来”?“狮子”当然灵活,迅速答道:“狮子我从东方来!”主人还不罢休,继续盘考:“东方来,走的是水路,还是陆路?”这难不倒狮子,它头一甩,从主人家里挣脱吼道:“狮子我腾云驾雾来”!主人见难不倒狮子,急了又问:“狮子你带什么来“?狮子笑答:“我带大吉在利来!”主人脸呈喜色接着问:“狮子你到哪里去”?“狮子”自然回答:“我往西方去”。主人追问“狮子你带什么去”?“狮子”回答得很干脆:“我带灾难瘟疫去”!吉祥的祝福喜得主人眉飞色舞,闪连呼:“玛汝!玛汝!”(苗语是好!)狮子此时趁机跃入堂屋,取下红绸封儿,给主人柏拜年,敏捷离去。在苗乡,舞狮子的若无超凡的武功,不仅拿不到封赏,还会倍受奚落,因为狮子拜年要跳火圈,跃桌子,腾空而立,缺乏过硬的本事是绝对拿不到封赏的。
和狮子凳高比起来,跃桌取封赏可算小巫见大巫了。旷坪上重叠起三十六张八仙桌,恰似一座陡峭的小山。最顶上的一张小方桌四脚朝天,倒扣的小方桌照例是少不了的。喧天的锣鼓声中,扣人心弦的舞狮开始了,腾跃的雄狮尾随耍宝的拳手敏捷地穿桌孔,跃桌子。狮子爬到“桌塔”的最高层时,拳师吹响了牛角号。“雄狮”抖擞精神踩小方桌倒立的四脚,悬空转圈表演惊险的绝技,先是狮子头舞东西南北四方,拜天拜地。接着,跃上立起的木杠巅“雄鹰展翅”;或舞狮人用头顶住钢刃口倒立“熬鱼撑天”。最精彩的一招叫“鲤鱼标滩”。狮子大吼数声,从“桌塔尖”腾跃而下,稳稳落在土坪上,不是武功精湛的舞狮者是不敢轻易尝试这一招的。
接龙
苗家接龙可分为大型的村寨接龙和家庭接龙。两种活动仅是规模大小有别,其过程基本相同。
“接龙”多在黎明时分进行,仪典隆重而热闹,新居的堂屋燃满灯烛,一铺开大竹簟,摆好红、黄、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纸,闪亮的
吃排家饭
过苗年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
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
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
苗家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习,每当赶年场或重大民俗节日,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开三十六把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零点五至一厘米,刀刃锋利,刀口向上,装成刀梯,加闩固紧。一尺一梯为三十六刀梯。桩杆四周拉线固定,刀梯上端系多种彩布小旗,象征希望和胜利。上刀梯者,必有胆识、技巧和武功。从第一级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锋利,爬至梯顶头发往刀上一搁,即断成两截。登梯者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挂金钩、大鹏展翅、观音坐莲、古树盘根等节目,旋展全身本领。上刀梯是惊心动的表演,是英雄所为,是苗族人民过去生活的显现,有血有汗,有甜有美。观者无不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