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说,学生时代是一生最自由的时期,同窗之间是最单纯美好的关系。是呐,一起早起跑操,一起寒窗苦读,又一起瞌睡逃课翻墙打闹鼓励互助叫外卖。一系列携着学生气的热血冲动,填满了未成年们懵懂可爱的情感加载口袋,这份情哪能不重呢?
但很残忍的是,大学的这种关系很快就会难产,破灭掉你那幼稚的幻想。大学的人际关系网下藏满了地雷,一不小心就会引爆伤到自己,特别特别是宿舍关系。这实在不算是危言耸听,你肯定在某个地方听闻过,在大学里,一个宿舍的人有可能建了好几个互相不知道的群。大学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复杂得像一个布满可移动障碍的迷宫,前路的多重未知,就像宿舍关系的未解交织。当然,世上总会存在一些少数的侥幸,他们真的可以感谢自己的姓氏首字母(比如我所在的班级就是按照这个排序编排学号和宿舍),可以碰到几个投契友善的室友,开开心心,心平气和地携手携脚走过四年。但身边绝大多数的结局,比较差的,是撕破脸皮,比较好的,是塑料兄弟姐妹情,最后可以真心相待掏心掏肺的室友,一个字,少。
这种普遍大学生宿舍现象的原因,我想,其中大概有着成年后性格的日渐刚烈,吃亏后自我中心的趋向,和袖手旁观的习以为常。不知是个人的导向,还是环境的诱使,大家都齐齐往这一条路挤去,最后惊觉,原来,我,好像也是这么坏,有意无意,也成了加剧这不良现象的一个恶势力。
比如,一个不好的心态。我个人对于室友很多小麻烦的请求都一贯持不乐意的态度,无论大事小事,最终都是依靠当天心情决定究竟伸不伸出援手。在这过程里,我考量的是,在帮忙的时候,个人的获得感程度:我快乐吗?我们友谊加深了吗?或者对方有稍微给出一些感情响应吗?如果对象是挚友,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都是肯定的。但当对象成了室友,尚不清楚对方的性格为人和行为习惯,也不知道对方是否真心想跟你交好的意愿,那么在实践之前,一切都是未知。
另外,我习惯偏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尽量避免请求外部援助。这也恰好被当作以上拒绝给出善意的一种抵消机制,成了一个我心安理得地保持冷漠的借口。不麻烦别人,其他人也别来麻烦我,这么一看还挺有道理,掩藏住了底下的一点劣性。并且后来发现,原来这种心态还挺普遍的。在微博上,恰巧地就曾经看到了相似的一句话,且很多人对此表示同感,顺手点个赞以示心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如就别太在意那点儿得失,举手之劳就别太吝啬伸出手,哪怕一根小手指头儿。平时帮忙拿个快递,打个饭,重要deadline就给提个醒,有人生病就多照顾一点儿,期末整理了复习资料也试着分享一下。
不知道结果是否会出现惊喜,但至少,你,会是一个善良而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