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7阅读
  • 2回复

科研初体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吴伟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9-04-17

因为本科前几年对竞赛不感兴趣,也没有找老师做过项目,除了多到数不清的实验,我的实地操作经验为零,可以说没有任何科研竞赛经历。

因此,当时选择毕设题目的时候自己也犹豫过,毕竟全学院150多道题标记难度是“难”的没有多少。但是因为题目实在太吸引我,所以一看到题目我就去院办找导员帮忙联系老师了,第二天老师还面试了一下我。现在毕设进入最后阶段,事实证明这个题目我选的对,因为每一次出的结果都太漂亮了。

我从去年考完研第二天开始做,头几天翻译了一万三千多字的专业文献,当时我觉得老师太严格了,看来毕设之路注定坎坷,后来事实证明我错了。文献翻译完成后第一次例会,看到老师一个字一个字把我翻译的文献批改了一遍,还指导了我一个多小时的英语,那会儿我觉得运气太好,能遇到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我一定要跟他好好学。后来老师又给我推荐了一个硕博连读的学姐指导我相关的技术细节,而学姐本人也特别好,每次我微信求救她都特别耐心的指导。刚刚接触科研就遇到这么好的前辈,真是很幸运。

因为还要准备考研复试,放假回家后毕设就做的比较少,但是断断续续也做了一点。因为我要模拟的模型几何形状有点复杂,因此直到复试结束我一直都在尝试编程生成高质量的计算网格。期间投入比较少,所以就不说了。

考研复试结束后,我请老师给我在办公室找了个座,我说我要全力去做毕设。每天坐在办公室里解决问题的感觉挺好的,我找了好多论坛,又尝试翻看厚厚的英文技术手册,每天都很充实,全力解决问题一个星期后,终于生成老师满意的网格,那时候真的成就感满满,因为我是独立完成的,没有请教其他人,但是工作才刚刚开始。

网格生成后就是学会导入计算网格,再然后编写求解器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因为这个方程太复杂,给的参考算例源代码也特别长,弄了好久硬是没做出来,4月7号我实在撑不下去了,去找老师帮忙。我和老师探讨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许多,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知道老师主要的工作,我老师本人并不会使用我所用的软件,他是做空气动力学数值计算理论研究的,他们好像在尝试编写我们自己的模拟软件。

和老师探讨后两天,终于在4月9号我的求解器编译通过,一下子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为此我在朋友圈嘚瑟了一下,那会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从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感觉走路带风哈哈哈哈,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之后,我的毕设已经解决大半了。

从4月9号到现在我一直都在计算、改参数、学理论、着手准备论文。但是没想到的是因为对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了解不扎实,在改参数这块花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就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在调整参数,这次应该没问题了。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开始,但是因为网上没有任何资料,能找到的只有英文文献,所以我也把它当做一次难得的体验,毕竟这个给了我很多自信。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真的能够让我感觉到自己小小的价值。我在办公室的桌上摆了很多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教材,《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入门》《气体动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气体动理论》等等,这些都是我本科阶段从来没有学过的,但这些日子的实践表明,对于全新的领域,至于用心投入,总能学到一点东西,这个意味着很多,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向是粒子探测,和我本科的联系也不多,但是毕设经历告诉我,不管相关与否,只要有投入,就一点能够学到一点东西。据说以后工作也是这样,能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最幸福,但很多人都会从事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所以,对于换方向其实不必特别特别在意!

离线杨秀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9-06-15
吴伟,虽然看不懂你所提及的这些技术问题本省,但能感受到你是踏踏实实地在学习,更能体会你那种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你非常优秀,我们都以你为傲!

内容来自[手机版]
离线龙米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9-06-15
吴老师优秀✨继续加油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